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68

第68章 贝币与商代铜贝

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物物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货币的产生。货币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使商品交换变得简单方便,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原始的物物交换阶段后期,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贝币出现,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随着交换活动的增加,贝币来源的不稳定,人们为了更方便交易,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铜币应运而生。

贝币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3000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中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贝币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在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把能获得商王贝币赏赐视为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

为什么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最长呢?因为跟其他那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相比,海贝天生具备货币的几种职能:第一,海贝光泽绚丽,作为装饰品,深受人们喜爱,有使用值价。第二,海贝有天然单位,既可以一个个分离可数,又可以穿孔串联起来,便于表示商品价格差别。在冶炼金属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海贝的天然单位具有成为货币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海贝灵巧,便于携带,转让和储藏。海贝的这些优点,使它在交换的扩大和深入过程中,比牛羊刀斧更适用,所以到了夏朝海贝淘汰牛羊刀斧,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货币。

商代铜贝

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现存世量极少。蚌贝因一出土就容易损坏,现保存完好的不多。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

商代晚期,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又出现了用青铜铸造成仿铜贝。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其贝面凸起,还模铸一道贝齿。由于没有文字,古钱学家称为“无文铜贝”。这是实物货币贝与后来铜铸币之间的一种过渡。作为货币,铜贝具有更适于流通的耐久性和价值衡定性。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

仿铜贝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把中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商代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朋”到底为多少只贝呢?一直没有一致的说法,从两只到二十只,各说不一,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延伸阅读

贝币和汉字的联系

宝贝的“贝”字是象形字,是根据一种叫货贝的小贝壳的外形造出来的,汉字中凡是与经济活动或者财富有关的汉字都含有“贝”字旁。如:贾、贩、货、购、财、贡、赏、赠等,比如“赚”字左为“贝”字,右为“兼”字,就是说凡事要兼而顾之,团结协作,方能赚钱。可见贝币是古代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