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067

第67章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后有了一些剩余,于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人们用自己拥有的物资去与别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这种用剩余的劳动产品进行物物交换,是最初的贸易雏形。

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了氏族制度的漫长发展道路。在原始的生产分工中,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妇女从事采集活动,采集活动比渔猎活动的收获稳定,供氏族成员糊口度日。

妇女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发现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条件,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对作物生长的规律有了认识,终于由妇女发现了农业,在北方从狗尾草中培养出了谷子,在南方从野生稻中培植成了稻子,形成了刀耕火种的锄耕农业。因农业的发展,可以挤出一些粮食喂养动物,逐渐驯养出了狗、马、牛、羊、鸡、猪等牲畜,出现了畜牧业。

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们有经常的食物积蓄,因而出现了比较永久的定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集体劳动,共同使用劳动产品。这个时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技能有了提高,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例如制造武器和工具的特殊技术,可能导致暂时的分工,各氏族之间出现了个别的、偶然的交换,以获取必要的产品。随着原始畜牧业发展起来,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扩大了生产领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产品的剩余逐渐增多。

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交换提供了条件。从事原始畜牧业的部落和从事原始农业的部落希望换到自己所不生产的产品,这就使经常性的交换即商品交换出现了。当时的交换主要是以本氏族的剩余产品去换取本氏族所需要的产品,由氏族长代表全体成员进行,交换得到的东西归集体所有。

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中心自然发生偏移,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领域中逐渐取代了女子的主要地位,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在社会上占据重要地位,母系氏族社会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工的发展,共耕制已不适应当时的情况,于是氏族土地被划为小块,分给各个体家庭使用,由此出现了私有制及贫富差别。随着私有制的萌芽,氏族长等上层人物就利用职权,越来越多地将交换的物品据为己有。这样,交换就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公有制的瓦解。

在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父系氏族公社手工业也取得重大的进步,主要表现为轮制陶器的普遍化,织布机的发明,特别是青铜及铁制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这些进步大大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和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部门,于是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伴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也进一步发展了。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易物,买和卖结合在一起,卖出就是买进。例如,在交换中,要用羊换取小麦的人,必须找到有小麦而又需要羊的人,交换才能成功。随着交换的扩大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不便,逐渐出现了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都愿意同它相交换的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货币。

延伸阅读

现代物物交换

现代物物交换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易货交易公司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蓬勃发展,成为这些国家减少现金用量,增加销售,减少库存,开发新客户,开辟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和应用为现代易货交易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技术基础和应用条件,电子商务与易货交易的结合成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的典范。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现代物物交换,那就是基于因特网这个交易平台,利用易货额度(而不是现金)及特殊的易货交易软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与消费者之间商品或服务的自由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