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25845600000113

第113章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继陆上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也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东海丝路

东海航线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重要的地位。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公元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

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

元代,政府在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设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宣缎、杂色绢、丹山锦、水绫丝布等。明代则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清初(1644年),统治者担心国内人民出海与明末抗清志士勾结而采取海禁政策,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了换取日本出产的铜,允许中日官方往来,进行丝绸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更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日本。

南海丝路

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代,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中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延伸阅读

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时期,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3条航线。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