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2516200000012

第12章 使人折服的处世语言(1)

开玩笑的学问

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驰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反败为胜。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便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5)场合要分清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总之,开玩笑不能过于过分,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开玩笑的忌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忌谈男女情事。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掺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2)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也不能拘谨别扭。

(3)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儿,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4)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面子。

克服交谈羞怯症的妙法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孩子和父母一起到亲友家去串门,孩子叉开腿站在门外,怎么也不进去。爸爸劝,妈妈哄,虽然进去了,却不进大家说话的房间。这是在小孩身上看到的羞怯现象。成年人中也有这种羞怯现象。

一位大学生说:“我有腼腆怯场的毛病,每次开会发言和老师提问时,我就觉得心跳加急,两腿发软,呼吸困难,浑身哆嗦,说话变调,声音像哭一样难听。”

这是典型的交谈羞怯症。

美国的一个调查表明,在宴会上与陌生人相处时,有四分之三的成年人会感到局促不安。可见在社交场所中,交谈羞怯腼腆,甚至恐惧发抖,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怕羞,因为不知说话后的效果如何,怕别人笑话。

(2)对自己要求太高,总想开口就“一鸣惊人。”

(3)不清楚的话一句一句地说,总想一下子把所有的话说完,结果一句也说不出来。

要交谈羞怯问题首先要端正认识:

(1)清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在自我悲观时,可以默念李白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可以默念“林肯上台演说,也曾紧张得手脚抖,他发抖,我也发抖,他能讲好,我也能讲好”。

(2)改造个性中的清极因素。不要认定自己就是说话脸红的人。希腊著名演说家狄摩西尼斯,小时候也是个十分腼腆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就口吃。为了改正这个毛病,他站在海边岩石上,面对大海苦练演讲,结果成了著名的演说家。

(3)克服自卑感。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利,又有要被这些短处和不利压垮。

克服交谈羞怯症,除了提高认识外,还有些具体方法。

交谈前要预作准备。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说:“与人沟通时,必须先理清自己的思绪,说话要言之有物,以此说服、引导、感染和劝诱对方。”作准备得尽可能的详尽。此外,还要作自身的准备,如着装风度、声调语气等。

压缩“致命三角”,缓解紧张心情,这是美国女演员蔓西的经验。在演出前,出现了紧张怯场的情绪,她扑向墙壁,似要拼命推倒它,结果紧张消失了。她发现,推墙时收缩的肌肉,正贴近肋骨开始扩展处的下方,她把那部位称为。“致命三角”。压缩“致命三角”的矶肉,并发出嘶嘶的吐气声,是一种有效的缓除紧张的方法。脑子里要浮现出成功情景。有位美术学院的学生,因病缺课,需要补画人体素描。可模特儿哪里找呢?老师要他出去选一个。

在街上,他看好了一位姑娘,走上前去想说明意图。但他心里总想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精神紧张、脸红气粗、趑趄嗫嚅,差一点被人当流氓抓起来。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告诉他:“你一定要想到,脑子里要清楚地浮现你邀请模特成功的情景。”于是,他这回挺着胸,满而含笑地走向一位姑娘,说:“我是美术学院的学生,这是我的学生证,有件事想请您帮忙……。”姑娘见他正直坦率,落落大方,询问了详情之后,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许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在交谈前装着满脑子失败念头,交谈必然失败;而交谈前坚定成功的信念,交谈会出乎预料的顺利。应当永远记住:我的上帝就是自己。

下面一些方法也可以帮助你克服交谈羞怯症。

(1)相同类比法

你可以这样想,我交谈的能力虽然差些,但别人开始进何尝不是这样?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以后就容易了。这样想想对于克服与陌生人交谈时的局促很有帮助。

(2)不同比较法

有时遇到对方的谈吐、风度等都很出色,不要盲目地将自己和他比较,总想他真棒,我自愧弗如。而应当这样想:你确实不错,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我在这方面不如你,但你在其他方面也可能不如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想想,你就会自信起来。

(3)感情接近法

这一方法对于克服与领导、长者、女性在一起时的拘谨有一定作用。你和他们在一起时,不要过多考虑他们的身份、年龄和性别。而可以这样考虑假如他们是我的同事、长辈或姐妹。首先从感情上和他们接近,讲话就不会拘谨了。

(4)难堪练习法

日本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了培养锻炼学员的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专门让学员站在大街上人多的地方,大声唱歌或朗读报纸。这种使人难堪的举动;对于克服腼腆、不说话很有好处你可以经常有意识地主动与陌生人交谈;锻炼自己的胆量,慢慢的就不会羞怯了。

(5)反条件训练法

即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反复进行交谈前的说话。你如果要参加一个座谈会,可以提前拟出发言提纲,自已练习掌握,再向亲友等试说。由于对自己的发言心中有救,就不会出现交谈羞怯的现象了。

安慰——雪中送炭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者不仅本人需要紧强,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劝慰。

安慰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给予不幸者以安慰,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当亲朋好友遭受不幸时,及时送上真诚怕安慰,更是你应尽的责任。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有关的医疗知识,医生已有交代、说明,勿需你再多言。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重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包袱加重。

你应该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其精神负担。

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不幸者,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劝慰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成功事例,鼓励对方不向命运屈服,抵制宿命论的思想影响。

安慰丧亲的不幸者,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等。

一个人遭到挫折时,十分需要人们的同情。比如孩子高考失利。有的家长是一味责怪:“真是黄鱼脑袋!没出息!我看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还是去扫垃圾算了!”也有的是同情安慰,积极开导:“这次是题目不对路吧?没关系的,爸爸年轻时考试也失利过。好好总结经验,明年再考。或者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也能成才嘛。”显然,前者的态度只能使孩子倍增痛苦,后者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对受挫折的人,责怪不对,怜悯也不对。“唉,你真倒霉!”“你的命真苦!”这类话,只能使听者更加心灰意冷,无法重新奋发起来。

对生死病死之类的突发事件,要注意及时安慰,事过境迁不仅失去意义,而且会使对方已经平复的心灵勾起伤心的回忆,这是很不妥的。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以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去安慰。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失控的情况下,任何人的安慰都难以入耳,只能火上加油。还是等他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再同他交谈为好。

有时,谎言不一定全是坏话。

对于身患病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仍应重病轻说。如果谎言居然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对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人以后明白了真相,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仍要其话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蠢话。

安慰他人,有时可交换立场,使自己成为被安慰者。

某厂有位中年干部,因和厂领导闹意见,厂领导很武断地决定将他调离岗位。此事对这位干部来说,当然是十分难过的。

这样一来,任何言语的安慰,恐怕都不济于事。这时,一位同事看了这情况便对他说:“要不是您的帮助,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现在您要走了,今后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中年干部原是眉头深锁,郁郁寡欢。听了同事的话,立刻收起自己难过的心情,对他说:“不,你已经能独当一面了,厂领导调我,是工作的需要,今后希望你能好好地发挥所长……。”由于这位同事的机智,无形中缓和了沉闷的气氛,安慰了真正的苦恼者。

人人渴望被称赞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去称赞别人。真诚的赞美,于人于己都有重要意义。对别人来说,他的优点和长处,因你的赞美显得更加有光彩;对自己来说,表明卫你已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渴望赞扬是每一个人内心中的一种基本愿望。

在现代人际交往中,赞扬他人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向,能否掌握和运用这门学问,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是衡量现代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交际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当教师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落后的学生,过多的处罚和批评是无济于事的。这些学生粗一看简直一无是处,但你只要找到一件值得赞扬的事,对他予以赞扬,他就会好上一阵子,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赞扬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往往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赞扬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英国文豪狄更斯年轻时潦倒不堪,写稿不断被退稿。有一天,一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写信夸奖了他。这个赞扬改变了狄更斯的一生,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小小的误会或久未接触,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一些隔阂。消除隔阂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到好处地赞扬对方,这样,可以融洽双方的关系和感情。

赞美是件好事情,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赞美,也会使好事变为坏事。

所以,赞美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1)实事求是,措词适当

当你的赞语没说出口时,先要惦量一下,这种赞美有没有事实根据,对方听了是否相信,第三者听了是否不以为然。一旦出现异议,你就无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赞美是站得住脚的。所以,赞美只能在事实基础上进行。

措词也要适当。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有了你,我感到很欣慰。”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子中,没有一个赶得上你的。”那会把孩子引入歧途。

(2)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他人

有时,我们为了博得他人好感,往往会赞美对方一番。若由自己说出:“你看来还那么年轻”这类的话,不免有恭维、奉承之嫌。如果换个方法来说:“你真是漂亮,难怪××一直说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可想而知,对方必然会认为你不是在奉承他。一般人的观念中,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是比较公正、实在的。因此,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3)间接地赞美他人

如果当面赞扬一个人,有时把而会使他感到虚假,或者会疑心你不是诚心的。一般来说,问接赞扬无论大众场合,或在个别场合,都能传达到本人,除了解起到赞扬的鼓舞作用外,还能使对方感到对你的赞扬是真诚的。

(4)赞扬须热情具体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称赞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浸不经心:“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的。”“你这件衣服很好看。”“你的歌唱得不错。”这种缺乏热诚的空洞的称赞并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引起反感和不满。

称赞别人,要尽可能热情些具体些。比如,上述三句称赞的话可以分别改成:“这篇文章写得好,特别是后面一个问题有新意。”“你这件衣服很好看,这种款式很适合你的年龄。”你的歌唱得不错,不熟悉你的人没准还以为你是专业演员哩。”

(5)比较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