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卡耐基口才艺术
2516200000013

第13章 使人折服的处世语言(2)

两个学生各拿着自已画的一幅画请老师评价。老师如果对甲说:“你画的不如他。”乙也许比较得意,而甲心中一定不悦,不如对乙说:“你画的比他还要好。”乙固然很高兴,甲也不至于太扫兴。

(6)把赞美用于鼓励

用赞美来鼓励,能树起人的自尊心。要一个人经常努力把事情干好,首要的是激起他的自尊心。有些人因第一次干某种事情,干得不好,你应当怎样说他呢?不管他有多大的毛病,你应该说:“第一次有这样的成绩就不错了。”对第一次登台、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写文章、第一次……的人,你这种赞扬会让人深刻地记一辈子。

(7)赞扬要适度

适度的赞扬,会使人心情舒畅;否则,使人难堪、反感,或觉得你在拍马屁。因此,合理地把握赞扬的“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般来说,必须做到:①赞扬他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②赞扬的方式要适宜,即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赞扬方式和口吻去适应对方。如对年轻人,语气上可稍带夸张些;对德高望重长者,语气上应带有尊重的口吻;对思维机敏的人要直截了当;对有疑虑心理的人,要尽量明显,把话说透;③赞扬的频率要适当。在一定时间内赞扬他人的次数越多,赞扬的作用就越小,对同一个人尤其如此。

怎样劝架才有效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还因矛盾激化而吵架。这时,就很需要旁人及时劝架。

面对那些愤激的吵架者,怎样劝架才有效,是要讲究点说话艺术的。

有一次,在某市一条大马路边上,围了一大群人,原来是一对年轻夫妻在吵架。男的戴副眼镜,模样象个知识分子;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那男的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上来当众出丑。”一连串粗话,越骂越凶。他妻子则越哭越响。旁人劝几句也不顶用。

这时有位老人上前,侧耳细听了一会,镇定自若地上前拍拍那男的肩膀说:“你戴副眼镜,象个知识分子。你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子里,要拿出来用——。”

那男的一听,楞了一下,倒不骂了,定神听老人说话。老人接着说:“你要用你的知识来说服你的妻子嘛!如果你只会跺脚,只会骂,不也变得没知识了吗?还是找个地方,冷静下来,好好劝劝她吧!”

那男的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不那么凶了。老人又劝那女的:“有话好说么!心里有什么委屈都讲出来,不要闷头哭!汽车不能撞,大卡车可是个大力士,你瘦瘦一个人怎么撞得过它呢?”(众人大笑)那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倒也不哭了。

这番劝架的话很有效。那对夫妻不吵了,慢慢地走到汽车站,上车走了。

劝架有技巧:

(1)要了解情况

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哪老人劝架前先侧耳细听,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很好。对原因复杂的吵架,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劝架的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

(2)要分清主次

吵架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词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要重点做工作,这样才比较容易平息纠纷。上面提到的那个老人看准那男的吵得过分,就集中力量先劝男的,这是上策。

(3)要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不能无原则的“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以为“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笼统地对双方都作批评,这不能使人心服。

(4)要风趣幽默

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这时,用一二句风趣幽默的话,就像清凉油、润滑剂,可以“降温”和“放松”。那老人把大卡车比作大力士,几句风趣话,缓和了紧张气氛。

(5)要婉转批评

人在吵架时火气大,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词,要多用委婉语,注意不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尖锐的语句,力避火上添油。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吵架双方矛盾白炽化,动起武来时,就要用高声断喝,使当事人冷静。

怎样让人体面下“台阶”

在社交活动中,你不妨学一点给人“下台阶”的技巧,以使你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进的双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一九五三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他很丢面子。他马上走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对,总理及时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同苏联同志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会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

同样,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而对你更加感激,产生更强的好感。

在广东一家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口袋。

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益食筷的绸面小匣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常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优惠价格’记在您的帐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几杯“白兰地”,头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衣袋的。借此下了“台阶”。

一次,一外国人在天津水晶宫饭店请客,请十个人要了三瓶酒。饭店女服务员知道十个人五道菜起码得有五瓶酒,看起来客人手头不那么宽裕。

于是,她不露声色地给客人们斟酒。五道菜后,客人们酒杯时的酒还是满着。这位外国人脸上很光彩,感激女服务员给他圆了场,临走时表示下次还来这里。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儿子去看他。说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大冯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接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大冯说丁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地,又显得风趣。

说出“不”字的高招

当我们想拒绝别人时,心里总是想:“不,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能答应!”等等,可是,嘴上却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好吧……可是……。”

这种口不应心的作法,一方面是怕得罪人;另一方面,过于直率地拒绝每一个问题,永远说“不”,也不利于待人接物。

说“不”也有窍门。

(1)用沉默表示“不”

当别人问:“你喜欢阿兰·德隆吗?”你心里并不喜欢,这时,你可以不表态,或者一笑置,别人即会明白。

一位不大熟识的朋友激请你参加晚会,送来请贴,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说明,你不愿参加这样的活动。

(2)用拖延表示“不”

一位女友想你约会。她在电话里问你:“今天晚上八点钟去跳舞,好吗?”你可以回答:“明天再约吧,到时候我给你去电话。”你的同事约你星期天去钓鱼,你不想去,可以这样回答;“其实我是个钓鱼迷,可自从成了家,星期天就被妻子没收啦!”

(3)用推脱表示“不”

一位客人请求你替他换个房间,你可以说;“对不起,这得值班经理决定,他现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块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很想买。你可以拍拍衣袋:“糟糕,我忘了带钱包。”

有人想找你谈话,你看看表:“对不起,我还要参加一个会,改天行吗?”

(4)用回避表示“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后,朋友问:“你觉得这部片子怎么样?”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欢抒情点的片子。”

你正发烧,但不想告诉明友,以免引起担心。朋友关心他问:“你试试体温吧?”你说:“不要紧”,今天天气不太好。”

(5)用反诘表示“不”

你和别人一起谈论国这事。当对方问:“你是否认为物价增长过快?”你可以回答:“那么你认为增长太慢了吗?”

你的恋人问:“你喜欢我吗?”你可以回答:“你认为我喜欢你吗?”

(6)用客气表示“不”

当别人送礼品给你,而你又不能接爱的情况下,你可以客气地回绝:一是说客气话;二是表示受宠若惊,不敢领受;三是强调对方留着它会有更多的用途等。

(7)用外交辞令说“不”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

还有一引进话可以用作搪塞:“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等。

当我们羞于说“不”的时候,请恰当地运用上述方法吧。但是,在处理重大事务时,来不得半点含糊,应当明确说“不”。

别哪壶不开提哪壶

某人去广州,见到小摊上的牛舌头不错,就说:“买1公斤牛舌头。”主人瞪了他一眼,见他是是北方人,虽没发火,但脸色很不好看地说:“不会说话不能学着点?”

此人说话错在哪里?犯了广州人的忌讳。广州话的“舌”与“蚀”谐音,做买卖最忌“蚀”字。因此,广州人称“舌”为“月利”。“牛舌”叫“牛月利”。

不仅广州忌说“舌”,四川某些地方也忌,他们把“舌”改为“招财”,把“牛舌”称“牛招财”。

诸如此类的忌讳,各地都有。上海话“苹果”与“病故”音近。因此,在上海探望病人最好不带苹果,以免引起不快。南京人结婚不送伞,因“伞”与“散”音近,怕引起“夫妻离散”的联想。缎子被面也不能送,因“缎子”与“断子”同音。祝寿不要送钟,以免引起“送终”的误解。

各地都有忌讳,因此,每到一个新地方,最好向当地人问一下当地的忌讳,以句在交谈中出现不愉快。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词语是不能或不便说出来的,这就需要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去替代。人们把把“拉屎”说成“大便”、“大解”、“上厕所”或“方便”,这样就雅一些。妇女怀孕用一个别致的词语“有喜”。这样,避免了粗鄙俗气,又不失教养。

语言交际中,避讳不可不注意。比如来客中有一个秃顶,就不能对着人家说什么“秃头”或“光头”的。这答中有体型又矮又胖的,就应避免说“矮子”、“胖子”,否则会挫伤人家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