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4837600000023

第23章 学习可以很好玩(2)

年幼的孩子学习兴趣往往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但是如果家长善于抓住、利用好这几分钟,便能使孩子在享受玩的快乐的同时,又在无意间学习了新知识。

晓旭也很喜欢跳远,如果没有小朋友陪他玩,他就会让妈妈做他的玩伴。每次来到有水泥地面的地方,他都会从这一端跳到那一头,然后再高兴地跳回来。妈妈趁机说:“这种游戏太单调了。”并建议他在水泥块上写出自己学过的字,或是写出一些生字来教他。这一复习、一预习既没有单独学习的乏味,又没有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晓旭也很乐意学,每跳到一个水泥块上,他便认真地读出上面的字。

幼儿识字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你陪孩子玩好,用心去捕捉他的兴趣点,随时随地都可以帮助孩子识字或是学习其他的内容。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点,这种教育方式不需要家长有多高的学问,也不需要你教他们太多的知识,你只需要简简单单地每天教他们一点点,即使是两个字或是一句唐诗……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和每天不断地温故而知新,积少成多。

圆圆的妈妈从来没有为孩子买过一张识字卡片,更没有刻意教过她识字。孩子在6周岁时,就再也不缠着父母给她讲故事,而是自己拿本书像模像样地看着,并且读的津津有味。

圆圆的妈妈说,孩子并不是天生的神童,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据圆圆妈妈说,她在第一次给孩子讲故事时,用的方式是“读”,而不是“讲”。在其他妈妈看来,讲故事与读故事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圆圆的妈妈会完全按照书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地给她读。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要将故事中的内容转化为“儿语”或是口语孩子才能理解。

其实,孩子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任何语言和词汇对他们来讲都是全新且毫无概念的,至于通俗与否只是大人的认知观,对于孩子来讲毫无差异。犹如“小孔雀羽翼丰满”和“小孔雀全身长满了毛”,这两种表述对于孩子来讲,丝毫没有区别。家长第一次教给孩子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

所以每次妈妈给圆圆读故事时,都会一个个字指着读,等到圆圆咿咿呀呀学语时,她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出声模仿。渐渐地,她能够把妈妈讲的故事一句句背下来,而且还用小手在书上一一指着。其实,她当时指的位置与口中读的内容根本就对不上,仅仅是在机械地模仿妈妈讲故事时的声音和动作。

妈妈发现这种以读代讲的方式不但丝毫没有影响圆圆的学习,反而丰富了她的语言词汇。在很多孩子还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述时,她已经能够恰当且准确地讲出自己的意愿了。在后来的识字过程中,圆圆的妈妈及时调整了方案,圆圆指到哪儿,妈妈就读到哪儿,慢慢地,圆圆就能够将文字与故事连接在一起,此时的文字在她眼中是充满内容的,而不是空洞枯燥的:文字就是故事,而且是有趣而生动的。

就这样,当圆圆刚上小学时,她的识字量就已经和三年级的同学相差无几了。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圆圆是个小天才。

其实,早早识字、轻松识字很简单,但是要掌握好方式和方法,这完全得益于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孩子识字,从量变转化成质变是一个非常简单而自然的过程。之所以简单是因为街头巷尾随处可以看见汉字。当你领着孩子外出时,不妨随时给孩子指出一些文字。例如公共场所的“禁止吸烟”“禁止大声喧哗”,并给孩子解释其中的原因。当领着孩子购物时,家长不妨先带孩子看一些购物指示牌,这样一来,不仅会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还会扩大他的识字量,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有意义学习”,这与“机械学习”形成鲜明的概念对比。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合理的教育方式总是有效的,更是受孩子喜欢的;坏方法和不恰当的方式总会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所以在儿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寻找好方法,不要想当然地用不恰当的方法去教孩子。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孩子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机械地背单词忘得一定很快,如果把单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有大大改善。教孩子识字也是同样道理。家长要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结合具体情境教孩子识字,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学活用新知识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在学以致用上,如果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那么,就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无穷的求知欲望。

当问题或是灾难来临时,如果孩子能够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问题解决,甚至在危难时刻能够挽救自己或是他人的生命。

一个男孩的爸爸是地质学家,所以,在他小时候,会常听爸爸讲述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及相应的紧急防护措施。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很强。所以,这个男孩常常会问爸爸海上为什么会起风,地面为什么会抖动,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在无数个为什么当中,他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课外知识。所以,当和同龄孩子在一起时,小男孩总是讲述者,他常常会将爸爸讲述的内容当成故事一样再讲给朋友或是同学听。

不幸总是来得那么突然,毫无征兆的地震瞬时向人们袭来。当小男孩看见楼房在抖动时,顿时明白地震已经到来。他立即告诉老师,然后配合老师将同学们组织到墙角处避难。在男孩和老师的引导下,全班32个同学无一受伤。事后,男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镇静地讲述着当时的紧急情境。

小男孩说,关于地震的知识,是他前几天刚从爸爸的书中看到的,他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和他人赢得了生命。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社会的发展,灵活的教育方式才能令孩子主动自主地接受新鲜的知识。

无独有偶,东南亚海啸期间,一位英国的小女孩也是利用自己新学习到的海啸知识让更多的人保住了性命。正是因为小女孩适时地运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才看出海面的异常,随即判断出海啸即将到来。

家长一直都要求孩子多读书,但目的却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学府,然后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拥有优异的成绩,就让孩子整天读死书,生硬地把一些知识装进头脑中,不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其实,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才是多读书的真正目的。否则,即使读再多的书,当困难来临时却不能灵活运用,那么学富五车也是毫无价值的。

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活学活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正确与否。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这个道理家长早就知道,但是却一直没有重视过。所以,很多家长只会单纯地告诉孩子“开卷有益”“书到用时方恨少”,而不是说“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所以才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

芬芬从小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有时间多读书,少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自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她,除了每天和书本打交道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业余爱好和兴趣。长期没有和外界交往的她,渐渐变得沉默寡言,虽然她每次文化课成绩都是班级的前三名,但是一些课外活动或是实践课程却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为此她也常常懊恼不已。但是妈妈则安慰道:“那些成绩根本不算数,高考也不考,所以不用担心。”

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能力与成绩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力更重要一些。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仅要关注文化课的成绩,更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实践课程,尤其是自然课程、生物课程、科技课程之类的,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相信更有助于孩子掌握课本知识。

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会激发孩子对课程的兴趣,还会增加知识对孩子的吸引力,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若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应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如果孩子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那么,作为家长的你就要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同时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有趣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并且在巩固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

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曾说过:“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获得知识,取得成就。”思考来源于实践,要想让知识活学活用,就要因时因地的有所创新。

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就是要让孩子有所创新。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更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培养他的创新精神,让孩子对开拓创新和学习知识充满兴趣、激情,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不管”是最好的“管”孙乐在35岁那年认识了现在的老公,结婚一年,他们便生下了儿子小瑞。

中年得子的夫妇,自然视小瑞为命根子。以前聚会,孙乐总是听大家慨叹教育孩子有多难,当时作为旁观者的她还单纯地认为没有那么难。现如今,她也参加到这个队伍中,向许多“前辈”求教子的真经。

当小瑞还在襁褓之中时孙乐就给他读唐诗,还特意买来很多家教类方面的书籍,以便更好地对小瑞实行早期启蒙教育。自从小瑞开始张嘴学话时,孙乐就天天用中文和英文对小瑞说话。遗传父母的先天基因再加上后天的积极培养,从小时候起,小瑞就表现得比同龄小朋友更聪明伶俐。

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目的是测试孩子的智商,当然,结果是完全保密的。因为小瑞的姑姑与幼儿园的老师是同学,所以老师就悄悄地告诉孙乐,小瑞是全园智商最高的孩子。此时,孙乐觉得自己是一位成功的家长。所以,她相信如果自己竭尽全力辅导小瑞,一定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甚至会让小瑞成为“神童”。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孙乐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玩耍,小瑞都要在孙乐的指导下一一进行。只要孩子出现一点偏差,孙乐就会立即指出来,并且反复强调正确的做法,直到孩子做对为止。

如果同样的错误小瑞犯三次,就会受到妈妈的严厉批评,三次以上则会受到体罚一次,即打一下孩子的手背。小瑞几乎每天都会挨打,如见到阿姨没问好,早晨没喝牛奶,单词考试不及格,吃饭时间说话了等。孙乐对此解释为,打孩子的手背又不会疼,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孙乐自信地认为,在这种管教方式下孩子会越来越完美的。

孙乐对孩子的用心良苦,同事和朋友是有目共睹的。一次,孙乐的朋友秦去她家做客,就发现孙乐对孩子不是一般的用心。即使孙乐这边在和朋友说话,她的眼睛也总是盯着小瑞,并且不时地告诉他“这个时间应该背单词”“出门别忘穿昨天洗好的那双鞋”“饭前要洗手”等。

朋友秦感叹地说:“如果孩子不成才,都对不起孙乐的一片苦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小瑞的成绩越来越差。小学一到五年级还是班上的前三名,可是六年级却成为倒数第三名。无论孙乐怎么惩罚,小瑞的成绩都丝毫没有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差,完全看不出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腼腆的小瑞,变得既不听话又很倔犟。孙乐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教育的孩子怎么突然间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对孩子管得太细太严的家长,通常会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很努力、很用心,成功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最终目标。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迫切地希望孩子成功,所以,就将当初自己严格执行的规范和准则放在孩子身上重新起用,因为自信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管理一定没问题。可事实正相反,结果往往以失望告终。

如果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漠视孩子的感受,不给予他们基本的尊重,反而过多地干涉,甚至是管制孩子,就会打乱孩子正常的生活秩序。

“指令”和“监视”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整天扮演一个权威角色,而且这样会时刻给孩子带来压抑和不悦之感。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若是长期对峙下去,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矛盾和冲突。于是,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甚至会和父母逆着来。

其实,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教子方式中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孩子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他们的世界中都隐藏着一种自我塑造的愿望,只要家长给孩子创造出适合的生活环境,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自由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孩子更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当下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管得少,反而是因为家长管得太多了,限制了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家长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应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主发展,而不是瞎用功、乱用力,使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给家长一点忠告:“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