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08

第8章 南门洋溪的它山庙

明万历庚辰(1580)年间,宁海县城南门洋溪畔上建有一座“它山庙”,在凫溪、朱行桥等处也同样建有“它山庙”,但这些届的规模没有洋溪的“它山庙”那么大,香火也没那么旺。

为什么要建“它山庙”呢?宁海地处山陬海隅,位于天台山脉下游,白溪、洋溪等五大溪流经宁海地域。旧时,宁海由于“地迫山海,产悭食啬”,经济困难,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质量差,达不到要求。每当暴雨、山洪暴发时,县城南门外的洋溪洪水泛滥成灾,毁田地,塌城墙,溪畔两岸的百姓深受其害。

当时的县令心急如焚,无法恩泽于民,只好在县城的西南方洋溪畔上建起了“它山庙”,以此来安定民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我国著名的哲理名言。它山的石头可以把玉攻破,说明它山石具有“战无不催,攻尤不克”的强大威力,寓以“它山石”的涵义,无非是想来震撼洪水泛滥之危害,保护一方百姓之平安。

“它山庙”为平房三合院,围墙用块石叠砌,山门朝南,卵石天井,东西厢各两间,正殿三间,殿中塑着“水神”神像。这位“水神”神像说的是王元晡。唐太和元年(823),时任郧县县令的王元炜,面对鄞江洪水暴涨作威,于是,他在鄞江营造了“它山堰”,征服了鄞江的洪水,变水害为水利,深受群众的拥护爱戴。

“它山堰”的浩大工程,可与著名的成都都江堰相媲美。现在,鄞江的“它山堰”工程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王元炜在水利工程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水乡一带地区的百姓牢记在心,永志不忘,各地都建庙祭祀,庙名都用它山来命名。因此,宁海的“它山庙”也由此而来,以王元炜的治水精神来激励宁海人,从而引导宁海人民积极兴修水利工程,逐渐减少了水灾的危害。南门洋溪的“它山庙”里有一口很有特色的水井,水源不盈不涸,冬暖夏凉,为县城市民带来了幸福水。中药铺煎膏药、小贩做“木莲冻”都作为最佳特效水来利用。用此井水做的“木莲冻”确实特别好吃,煎的膏药特别有效,受人喜欢,买的人也多。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它山庙”的水井名气火了,人们都纷纷到此井取水饮用。由此,“它山庙”每天人山人海,庙里的香火越来越旺。

有位诗人,名沈世襄,字元赞,路过南门洋溪“它山庙”时,触景生情,撰写了诗:“积翠沉沉黯暮春,悠然小憩惬重荫:山僧迓客穿云远,野鹿窥人入树深。香阁依空舒望眼,石泉通沼净尘心;等闲不尽同游兴,留得归途取次吟。”勾画描绘了当时“它山庙”的情景。

由此可见,“占山庙”的由来,无愧为古时县城为民造福的象征,也是值得后来人们永远纪念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