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07

第7章 妙相寺的沧桑

佛教自东汉时由印度传入我国,南北朝时为鼎盛阶段。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浙江通志》载,我县南北朝时建的寺院有两座,即位于县城的妙相寺和西门外清泉山的崇教寺,而又以妙相寺规模最大,影响最远。

妙相寺,原名赤山寺,建于南北朝粱天监元年(502),距今近1500年,原址在城西,隋大业中废,唐乾元元年(758)迁至今大米巷内。五代十国时宁海属吴越国,宝正三年(928)时赤山寺又改称海晏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才正式定名为妙相寺。

妙相寺原占地范围广,据光绪《宁海县志》载:以东南西北四口井为寺界,今除东面的海道司井在拆建桃源路时被填没外,其余南西北三井均在,南至大米巷中段,北至蒲湖路,西至水角凌路,占地约24亩。古代我县贫困荒僻,竟建有这样一所大寺院,足见南北朝时佛教之风靡一时。

妙相寺建筑屡遭战乱,几经毁建。随着县城人口繁衍增多,加上明代筑城防倭,四乡百姓迁入城内,于是原建在城郊的神殿多集中在妙相寺周围,东有东岳宫、都神殿、王灵宫殿,清代海道司衙门也建于寺东;西有锡福庙、陈长官祠和李总督祠等。妙相寺本身范围渐渐缩小,仅保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方丈室,左边还有清虚堂和放生池,东面有钟楼、斋房等,一应规制齐备,为典型的寺院建筑模式。

钟楼高四层,飞檐啄角,上悬有元代大德四年三月铸造的大铜钟一口。铜钟体高1。5米,钮高0。22米,最大直径1。14米,重约1250公斤。钟面除镌刻捐助者及经办者名录和年月外,还有铭文6行,每行7字。钟楼为县城最高点,钟声宏亮,回音四传,响彻十里之遥。清诗人徐镛《夜宿妙相寺》诗中有“尘梦正酣谁唤醒,霜天听打数声钟。”真有一种催醒尘梦、觉悟人寰之感。

民国期间,县佛教协会设在寺内,另有由佛教协会开办的小学,叫维摩小学,也建在寺内。建国后,妙相寺改为粮食部门用房,空地亦建房屋。至今妙相寺遗物只有这口元代大铜钟,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管在县文物办内。此外尚存的三口古井,仍流着汩汩不息的清泉,似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