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06

第6章 县城蒲湖胜迹

蒲湖是古时县城的一大景区,东起桃源河,西至水角凌路,北至城墙,南到民居。蒲湖有湖面、湖山、水亭、水堤、占刹等景点。湖面以一座五洞的石板桥为界,分东西两湖。西湖狭长,面积较小:东湖呈不规则圆形,面积大,占全湖的五分之四。从整体来看,宛如瓠瓜,故取名为蒲湖。

蒲湖系城关两条内河的汇合处,玉带河从西注入西湖,桃源河由东流入东湖,湖北有闸门,湖水满溢时由闸门排出,经城墙水门注入颜公河,直达黄墩港入海。蒲湖既有调节县城排水的功能,又具有休闲游览的景观,向为县人所注目。

湖中心有一小岛,上建有一亭,名日水阁亭。周围地域的名称叫水角(阁)凌,如今还用此名。湖北有小山,山坡上有纯一色的草坪,山顶立一古碑,上书“古蒲湖”三个大字。旁有一鲁班殿。山后竹林掩映处有准提庵和竹隐庵两古刹,庵中植有牡丹、芍药、黄杨、丹桂等名贵花木。东湖北岸有储氏大宗祠。储姓为县内望族,南宋时曾出过储国秀这位著名的文人,他的力作《宁海县赋》长达万字,可堪称历代传颂的佳作。宗祠建筑宏伟,规制齐备。西首靠水角凌路处有一船埠,停泊数只小船,游人可在此下乘船,从西湖穿五洞桥至东湖,或上水阁亭休憩观鱼,或弃舟到湖山访古寻幽。环湖南岸围有长堤,堤从桃源河入口处的三步桥头开始,曲折蜿蜒至水角凌路。堤上铺有整齐的红石板,堤内红鳞睡莲,堤外竹丛树林,红绿辉映,间或有柳丝轻拂,春天还有桃花闪灼。游人漫步长堤,有置身于世外之感。整个蒲湖景区集园林文化于一体,是古代县城的游览佳处。湖水潋滟,鱼群接喋,绿树翠竹,鸟雀鸣啭,或划船,或垂钓,或散步,或观鱼,无不尽善尽美,不逊于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

《储氏宗谱》中选有多首蒲湖的风景诗,其中有《双桥印月》、《长堤环带》、《水阁观鱼》、《蒲湖晓望》等。描绘了蒲湖的景色。蒲湖的来历,据《蒲湖晓望》诗中说到:“自昔蒲湖古有无,都蒙邓主凿成湖。”邓主,即清嘉庆时宁海县令邓廷彩,四川人。《光绪宁海县·志宦绩传》载:“……为政严明,增设试院,浚北河,修邑庙,百废俱举。”邓县令曾对此湖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疏浚工作,湖北堆积的小山都是湖内疏浚出的淤泥。但他不一定是湖的始凿者,早在南宋编的《嘉定赤城志》中《宁海县治图》里就标有此湖的位置。

蒲湖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不过湖面已逐渐缩小。1983年制订的城关镇总体规划图中把它列入公共绿地的一项内容,拟建蒲湖公园。但不知何故,蒲湖还是被填没,先是在湖中建了北湖旅馆,后又建成小商品市场,古建筑拆建成工厂。现在,终于彻底被毁了,仅留下一条蒲湖巷的地名。对蒲湖的景点,清代储福亮作了一首诗:“一带蒲湖坐钓矶,轻丝戏水碍难归;蜻蜓立竿窥偷眼,藻荇牵风溜直飞。日照西斜横戴笠,鱼吞细浪淡忘机;盘旋畔岸澄清藓,隐隐空摇识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