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05

第5章 古代宁海县学

宁海古代素来注重教育,人才辈出,有“文献之邦”、“读书种子之乡”的美誉。县内最宏丽精美的建筑不是官衙公廨,亦非富第豪宅,而是学校县学。

县学又称儒学,因古代教育以儒家为正统,故名。而县学又和古代教育家孔子庙合二为一,又称孔庙。孔庙与关岳庙(武庙)相对应,俗称文庙。

唐开元间( 713~741),我县始有孔庙,故址在今东郊,即今东冠(观)山上。宋庆历四年(1044),始设县学。嘉祜四年(1059),庙学合一。几经迁徙后,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县令钱浚将县学迁至县治西南隅,即今宁海宾馆所在地,其后几百年来一直未变动。

孔庙建在西山岭上,坐北朝南,依次为围墙、文林湖、戟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道义门、明伦堂、崇圣祠。建筑物随地势升高而层层叠砌,雕甍飞檐,古树参天,极为壮观。

围墙呈波浪起伏状,饰以红丹,高约3米多,俗称“龙灯墙”。文林湖长方形,裁满荷花,以示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湖东为黉门,即为县学之大门,因古代学校称“黉”。戟门,亦称棘门,意为显贵之家,为四柱三门穿粱式石门。泮池为半月状,因学校古名泮宫得名。明正统十三年(1448),学谕朱绍宗又在池中建三孔石拱桥,中有台阶十二级,桥侧围以精雕石栏,间以68只石望柱,造型美观,可谓古建筑精品。

向北入棂星门就是孔庙的大成殿。门右为名宦祠,奉祀为宁海人民做过好事的官吏,其中有陈长官、洪皓、胡长孺、颜欲章等:左为乡贤祠,奉祀历史上著名的宁海籍人士,其中有罗适、叶梦鼎、胡三省、方孝孺等人。大成殿的建筑最为宏丽,五大间,高出四周地面。歇山顶,斑螫座脊,翘翅筒瓦,天花望板上绘满各种彩图。殿正中供奉孔子牌位,左奉孔子四弟子曾参、孟轲、颜渊、子思:右奉周公等十二先哲。殿四周围以石栏,台阶正中覆盖“云龙”石板,等待县内有状元及第者来揭开,可惜此石板一直盖着,因宁海来出过状元。整座建筑,完全按古代宫殿规格建造,故县学又称学宫。殿左右各有厢房五间,称东西庑,亦奉祀我县历代著名的先贤先儒。殿后入道义门则为学生学习的明伦堂。后另一幢为崇圣祠,奉孔子上五代祖先牌位。整座县学除以上建筑外,还有奎光阁、土地祠和古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司训署和教谕署等,组成了古代庙学合一的庞大的建筑群体。

县学是县级最高学府,童生须经岁试、科试合格才能“入学”,又称“进学”。进学后就是秀才,又称庠生。今后可参加举人、进士的考试,是读书人惟一正统谋求一官半职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学堂兴起,县学的职能逐渐消亡。民国时期改司训署为缑南小学堂,填平文林湖,辟为民众运动场。现在,一些古建筑拆建无存。这所县内古代最精致的建筑群,现仅存泮池和圜桥,还有就是龙灯墙和墙巷的地名,似乎还在告诉后人,这里曾是我县文化教育的启蒙地,是古代众多人才的摇篮。

战争之苦,邹县令竟开城门劝说起义军不要攻城,当即被起义军所杀。清统治者为其立祠纪念。

至清末,县圃的园林建筑遭历次战争动乱,古木被砍,建筑物被毁,荒芜不堪。民国二十二年9月,李涵夫接任县长后,将县圃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植树造林,修复小山上的古亭,改名中山亭。亭为重檐攒顶六角亭,亭前为半月形池塘,横以小桥。县政府每年均要在此植树,造“中山林”。另外还添置了石桌石凳,园东北角还辟有运动场地,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工余休息活动之所。

新中国成立后,县圃平整为县政府办公楼基地。1955年起陆续建成数幢县级机关办公用房和县档案馆,但仍保留着为数不少的古木。现在,跃龙街道的县圃社区,是以“县圃”这个古代园林名字来命名,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