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海故事精选
24693700000011

第11章 避司弄和义井

明代初年的宁海县城,人口不多,城内有一弄,住的均是从北乡溪上方村迁居于此的方姓后裔,人称方家墙弄。弄口有一大井,叫方家井。

燕王朱棣借“清君侧”为名,起兵从北京南下占领了南京,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因怕天下人议论,想借当时著名文人方孝孺威望,要他写登位诏书,以此使篡位合乎天理民心。想不到方孝孺不识抬举,宁死不从。朱棣好话说尽,方孝孺就是不买账,最后他恼羞成怒地说:“你不怕灭九族?”而方依然铁硬地回答:“灭十族又何妨?”就此一句豪言壮语,殃及多少无辜的方氏族人及他的学生、朋友惨遭朱棣这位暴君的杀害。

公元1402年农历六月底的一个中午,闷热异常,方家墙弄内的方姓居民正在家中歇昼凉。忽然之间官兵突至,将弄口及街巷团团围住。官兵冲进各家各户,不管妇孺老幼,见人就杀。有些人从后门往外逃,也被堵在大街上的官兵逮住,一刀一个,照杀不误。一时之间,方家墙弄内及街道上惨叫声不断,到处是死人和狂奔的鸡犬,其惨情连老天爷也不忍,骤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血水流入玉带河中,往日清澈的河水变成了一条殷红的血河。当时附近的居民个个提心吊胆,四处逃匿,单怕自己与方姓有瓜葛之嫌,引来杀身之祸。方氏家族尸积街巷,无一人敢去收殓。时正六月夏天,尸体不久就腐烂了,尸臭冲天。从东门去西门的人们就不敢走大街,只好从南门绕道,经一小弄到县衙,后来人们就称这条小弄为避尸弄。为避这“尸”字,就改作谐音的“司”字,称避司弄,如今仍用此名。

市门头有一平民叫马小同,年方四十多,靠出卖劳力养家糊口,与方家非亲非眷,素无来往。当时他为方孝孺的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所感动,目睹满街横尸,无人敢收,就佯装成一个“颠仙人”,喝得醉意朦胧,头颈上晃荡着一只酒葫芦,嘴里叽里咕噜,念念有词,东倒西歪来到大街上,背起一具尸首就往巷口方家井走去,“扑通”一声将尸首抛进井中。一次次,不知搬了多少具,一直将大街小巷的尸体全部搬完为止,这口方家大井也差不多被填满了。至此马小同筋疲力尽,一屁股坐在井栏边,又骨碌碌地将葫芦里的酒全部倒入肚子,伸直了腰大笑三声,又号啕大哭起来,跪在井边拜了三拜,纵身跳入井中,与方氏家族同归于尽。马小同的一片忠义之气,令官绅士大夫黯然失色,自愧不如。二百年后,方孝孺一案逐渐得以平反昭雪,后人为纪念马小同殉义之高节,遂将此井改为“义井”,并将他的牌位送入乡贤祠内,世代享受宁海民众的春秋祭祀。

年代一久,义井逐渐被周围居民所侵没。万历年间,知县曹学程到任后重新予以清理和整修,未竣工。接任知县吴莱继续此工程,在井上建六角亭,额题“义井忠泉”。民国七年(1918),知事黄宝璜集资又重新修缮,并撰楹联多幅,其中有:“井以义名,冤沉十族:泉因名著,祀永千秋。”

“正气薄猴城,十族沉冤咽古井。忠魂依正学,千秋热血涌寒泉。”

可惜,古代纪念方氏义井、六角亭和马小同以身殉义的场所,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夷为平地,上面造起了高大的商楼,方氏族人和马小同的遗骨也被深埋在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