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变官念
24588100000059

第59章 自强、自立、自修(5)

⑦有的事敢说敢做。一要能够以大胆负责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支支吾吾、怕担责任和风险,或者是净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原则”话,搞明哲保身。二要勇于研究和不断探索新矛盾和新问题,敢于大胆决策,带头执行,迎难而上,不怕失败和挫折,善于迎接新的挑战。三要敢于对自己的说与做负责。当发现自己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不妥时,一定要敢于坦诚地去面对,并努力改正,尽量弥补已造成的损失,不能遮遮掩掩或是找替罪羊,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3)因时而异

不同的时期和时间,说与做的掌握也要有所不同。一件事情没有决定以前,作为领导者,要听取各方面意见,要沟通交流,要说服和引导,需要多说多沟通,这时,要重视说得好,而一旦事情定下来,那就是落实的问题了,领导者就要充分放权,让下属大胆去做,自己也要多检查多监督多协调,做得好就上升到了主要位置。开会时,领导者一方面要自己多做安排、下属、引导和提要求的“说”的工作,另一方面要鼓励下属多提意见建议,多发言多思考,这时也要多说。但会后则要抓好落实,就要实打实地干工作,必须重“做”。

★★★

“会说”与“会做”是一个人的两项基本功,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是说的行家,又是做的里手,既说起来头头是道、入情入理,有吸引力、感染力,又做起来可圈可点、扎实肯干,既要讲话时能抓住要害、透彻分析,又要勇于探索、兢兢业业、建功立业。

7领导讲话越长就代表水平越高,是吗

不知从何时起,有些领导者习惯于讲长话,尽管内容大同小异,甚至语无伦次,但都要说上几句、强调几句、补充几句。有的领导讲话或者长篇大论、内容空泛,或者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或者套话连篇,长而无味。有的领导认为话讲短了不足以显示工作的力度,不足以显示领导身份,不足以显示水平,即使无话也要“补充几点”,但大都是套话、空话,没有多少实际内容。他们讲上了瘾,讲成了“病”,一讲起来就“满嘴跑火车”,想刹也刹不住,自己还陶醉于自己的精彩演讲中,结果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听众不想听也得听,想走也不敢走,只好忍受领导喋喋不休带来的无尽痛苦了。难怪有人这样抱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讲长话”。

如果举手表决,估计喜欢长话短说的听众要占绝对多数,可偏偏爱讲长话的人很多,且乐此不疲。有些领导者为什么喜欢讲长话?讲长话就是有水平的体现吗?许多为官的还真是这么认为的。

有的领导把讲长话和“有水平”等同起来。认为讲话越长就越显得有水平,报告越厚就越有深度和力度,发挥越久就越表明对工作负责和重视,把会议上讲话的长短看做衡量地位、档次、水平高低的标尺。有了这种指导思想,讲起话来难免穿靴戴帽、空话、套话,旁征博引,东拉西扯。凡是讲话几乎都有大“一二三四”套小“1234”;有的领导把下属或与会人员当“三岁小孩”,几句话可以讲清的事,非得啰啰唆唆说半天,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烦人至极;有的怕对所做的工作讲少了,干部群众不了解自己的“政绩”;有的生怕被人说自己“削减”上级的精神,为了与上级“保持一致”,上级领导讲啥他讲啥,然后“结合实际”又再讲一通;有的讲话生怕不全面,说不清楚,话说短了别人不明白,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说到、都说够,文章就这样被拉长了。这样的长话、长文,往往是穿靴戴帽,车轱辘话来来回回地说,空话套话反反复复地抄,冗长空洞,了无新意。说轻了,是耽误时间;说重了,是空谈误国。研究表明,一个人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长了大脑就容易疲劳,注意力就会分散,记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有时一点就透,若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不但不能吸引他们听下去,反会使其心生厌烦,只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有的领导则认为讲话长是对工作的重视。由于对工作缺乏真情实感、不得要领,但又想给人以真抓实干、样样在行的印象,于是只好以添枝加叶、强拉硬扯来拼凑篇幅、填补空虚。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出新,哗众取宠,满口新词却没有新意;也有一些领导故作玄虚,玩弄所谓专业名词,以为老百姓听不懂就是深刻。这样的领导平时不注意学习,不愿意思考,更不愿意深入基层调研,脑子空空,肚里无货,自然只能讲些空话、套话、废话,或者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用更长的篇幅、更多的文字来显示讲话的分量。

有的领导则是以念稿子来代替讲话。不论大小会议,凡有讲话都由有关部门准备好讲话稿,然后按照议程念稿子。由于事先没有认真看过,有的念不顺,有的念错字读错音;由于是下属或秘书写的稿子,下级的意见自然也就成了领导的“指示”,领导的水平也就等于下属的水平;还由于讲得“很全面”,各级各位领导讲过的问题都要讲到,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到“具体要求”一个也不能少地讲,往往念者口沫四溅,眉飞色舞,听者却烦躁不安、昏昏欲睡。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那些有识之士对于冗长的文风话风都深恶痛绝。明朝《礼部志稿》载,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份陈时务书,长达一万七千字,共说五件事。朱元璋叫中书郎读给他听。读至六千三百多字,尚未进入正题。朱元璋大怒,令人将茹太素打了一顿,随即下令:“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事后,朱元璋说,茹太素所要反映的事有五百字足矣,何须堆砌那么多文词,使人听后如坠云雾,难明其意。

毛泽东也特别反对那些言之无物的长话,曾将一些空泛无物、装腔作势的长文和讲话辛辣地讽之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批评这些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邓小平则带头身体力行说短话,写短文,他的文风,简明扼要,朴实无华,提纲挈领,让人一目了然。还有鲁迅先生,他的千字文高度浓缩,观点鲜明,成为杂文经典,是说短话的楷模。

想想也是,有些领导爱讲长话本来是为了阐明上级精神、贯彻上级指示,唯恐道理讲不清、担心下属不理解,多说几句,确实也是好意。问题在于,往往是因为是他们自己并没有吃透上级精神,不善于概括和总结,没有创新,讲不出几个“亮点”,更没有几句生动活泼的话,只会“炒剩饭”,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这样怎么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呢?有的领导还低估群众的觉悟水平和认识能力,高估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习惯于以“诸葛亮”自居,视群众为“阿斗”,以居高临下、上智下愚的态度讲话,叫群众听着不舒服和反感,这样的讲话还有什么好效果呢?

至于有少数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领导,不愿在实干中多出力,只知在嘴皮子上下功夫,卖弄口才,胡言乱语,那就不是讲话的长短问题而是作风的问题了。总之,领导如何把话讲得短些、短些、再短些,这里头也大有学问。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领导者讲话的基本要求。孔子曾倡导“辞达而已矣”,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讲话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抓住了要害。心无正气,说话则假;心无底数,说话则空;心无重任,说话则飘。

“短”是浓缩的精华,“短”不是随便就能短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短的。实际上,讲短话开短会,才是真正的有水平。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没有对整个工作大局的深刻把握,就不可能讲出真正的短话。讲的短话要是言简意赅的精练话,是深刻的思想与精练的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讲短话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能用最短的话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更是一种水平。话要讲短,能讲短话,是语言表达、思想成熟、工作能力的体现。善于发表短而实、短而精、短而有用的话,使讲话饱含理性、充满激情、言之有物、实用性强,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标志,是其个人魅力和领导凝聚力的体现。一语中的,非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概括能力、语言表达水准不可。有的领导者因为对情况了然于胸,概括精练,听来特别引人入胜。随着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领导者要做到博闻不难,难的是精深,讲话有独到见解。

还有,学会开短会、讲短话,对领导者本人十分重要。讲短话,有助于提高讲话人人的思维、表达能力,展现讲话人的综合素质。要“长话短说”,就必须对所谈话题有所研究,胸有成竹,如此才能删繁就简,言近旨远。做不到长话短说,说明对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抽象、概括能力不高,抓不住问题的要害。讲短话还能提高效率,用省下的时间去想问题、干实事。学会讲短话,节省了自己的时间,也节省了他人的时间,对自己有好处,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会风、话风不是小问题,它是领导者思想、作风、经验、智慧和形象的具体体现,也是政风党风的重要体现。

讲短话看似容易,做起来却不易。把一项任务、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用最简洁、最精练的话说出来,没有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是难以办到的。这种素质能力需要长期历练和积累。心里有东西,讲起话来才能把得准、放得开、收得拢。不能把讲话作为某种待遇或特权,更不能逢会必讲、每讲必长,似乎不讲不足以体现重视,不长不足以显示水平。应做到每次讲话都简明扼要、惜时如金,一分钟能说清楚的不用两分钟,绝不能云山雾罩、啰啰唆唆。

(1)讲简短的话

动人春色不须多。在当今信息社会,一切都是快节奏、快速度、人们不喜欢那些穿靴戴帽、庞杂冗长、繁文缛节的空话套话。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语言,把你要说的深刻道理说明白,这是要真功夫的。学问越深的人,讲话越凝练。翻来覆去,老怕人听不明白,其实是自己没搞明白。所谓“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讲话、写文章,要多一点含金量,少一点水分。领导要做到“长话短说”,关键在于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讲话前必须对所讲话题作广泛和深入研究,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也才能删繁就简、言近旨远。而这些素质绝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才行。

(2)讲明白的话

现在报刊上发表的不少理论文章、学术报告,让人听不懂、看不懂,概念堆砌,词语生涩,水平不高却又故作高深。其实,大学问家、大理论家讲的话往往都通俗易懂。把最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讲话、做文章的最高境界。

(3)讲管用的话

在“真”、“短”、“新”的同时,还要“管用”。“管用”,就是要真正解决问题,解决真正的问题,对同志有所帮助,对工作有所推动,对事业有所促进;就是要捞干的,说实的,像打靶一样,瞄准靶心,讲“十环语言”,直奔主题,切中要害,干脆利落。管用的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让人一听就明了,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要入情入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打动人心,引发共鸣,使大家听后提神醒脑,提气鼓劲,化为落实工作的动力。要做到短而管用,就是要少讲那些言之无物的空话、大话、假话、套话,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问题、什么性质、什么危害、什么办法,开门见山,一针见血,一口咬到骨头上;就是要少讲那些言而无信的话,一言九鼎,说到做到,做不到,宁可不说,决不干那些只说不做、说到做不到、说一套干一套的事;就是要少讲那些文不对题的话,发言前先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讲什么、怎么讲搞得很清楚,否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绝不能讲那些一相情愿、一时兴起、想当然、瞎指挥、乱指示、胡折腾的话;就是要少讲那些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不好操作、不好算账的话,要养成善于用数字说话的习惯,这样,让人听起来清晰,干起来明白,考评起来也清楚。

(4)讲精练的话

云山雾罩,把短话拉长是恶习;删繁就简,把长话说短是本事。当一个人思维混乱、不得要领、视野又狭窄的时候,表达也就容易啰唆烦琐。看高水平的职业拳王赛就很过瘾,力量、速度、准确与灵活,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因为,这些高水准的拳手,出拳常常很凌厉、犀利、凶猛,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简直是招招见效。下棋也是如此,高水平的棋手没有废招,甚至也没有闲招,招招有力。与之过招,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其实,讲话也是如此,会讲话的人也往往没有废话。每次讲话,他会考虑现场听众与现实情景,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与经验智慧,以及现场所能够给予的时间。不会一个模式、一个腔调,而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宁愿错得深刻,也不愿意对得肤浅,要说就说让人听了有所得的话、有所感的话,至少能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话,使交流能成为思想碰撞与摩擦的一个磨刀石。那些高手之间的互相切磋,之所以会简洁有力,一针见血、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一般过瘾,是因为他们会省去那些共同熟悉的知识背景与思想背景,不必在常识的范围内反复强调,反复纠缠。那些早已经形成共识的东西被省略去了,只谈那些存在分歧的地方,或者有独到发现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不简洁恐怕都不容易。

(5)讲新颖的话

讲新话就是语言新、内容新、表达新的体现。讲新话,就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是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话。会不会讲新话是衡量领导水平和领导威信的标尺之一。一是语言要新颖。有的领导干部一张口就是官话、套话,陈词老调,了无新意,老生常谈,群众听了厌烦,更难说抓住听众、指导工作了。语言用词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冷僻”,要用群众喜欢的、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二是内容有新意。即立意要新,主题要新,讲的话既要符合上级最新精神,也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有的领导者平时不注重学习,不看文件,不读报纸,对上级最新精神不了解,讲话脱离时代语境,缺乏时尚气息。只要做到了了解前沿的,掌握相关的,熟通本职的,盘存知识储量,讲话内容才会有新意、带色彩。三是表达要新潮。讲新话还要注重表达方式与技巧、场合与时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基层干部在与年轻群体沟通互动时要投其所好,用年轻人易接受的方式去打破代沟。在宣传法律知识时,要用画册、知识竞赛、说拉弹唱等多元化表达方式,真正讲到百姓心坎上,说到心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