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文章、讲话的长短,关键还要取决于内容和需要,当长则长,该短则短,可长可短的,还是短些为好。一位青年曾就写长文好还是写短文好这一问题向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请教,他用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来回答:“一天,我去教堂听演讲,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述非洲灾民的艰难生活,并当场发起募捐活动。听了五分钟后,我很受感动,立即决定捐献三十美元。演讲人继续在讲,十分钟后,我决定将捐款降低到二十美元。又听了二十分钟后,我决定只捐十美元。可演讲人仍在滔滔不绝地讲。演讲结束,募捐活动开始了。当募捐盘经过我身边时,我不但一分钱没捐,反而从盘子里偷偷地拿了五美元……”那些热衷于说长话写长文的人,请当心你盘子里的美元!
领导者只有注重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坚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想说明的道理,才能避免出现话语表达上的“失语”、陈旧和本本主义现象;只有追求个性表达,用新话表达,坚持讲短话,才能从泡沫文章、官样文章、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形成写短文、讲短话的良好风气。总之,领导者讲短话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能力的映射。
★★★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领导者讲话的基本要求。讲短话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能用最短的话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更是一种水平。善于发表短而实、短而精、短而有用的话,使讲话饱含理性、充满激情、言之有物、实用性强,这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标志,是其个人魅力和领导凝聚力的体现。一语中的,非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概括能力、语言表达水准不可。
8讲真话真的是一件难事,是吗
所谓“真话”,就是要讲符合实际的话而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而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而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而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而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这就要求领导者的讲话,要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既要指出现象,更要弄清本质;阐述对策要具体、实在,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求信、行必求实;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知行如一、始终如一。要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要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本色就是真实,没有矫揉,没有雕饰,没有做作、创意、虚伪之类的东西。人们都期盼有一天,大家能够揣着真实,带着差异,生活在本色的人群中。那真诚的诉说、坦荡的批评、无私的援助、由衷的祝福,无数原汁原味的个人融合成大写的人。作为领导者,不变色,不染色,不褪色,讲真理不讲面子,讲真话不讲假话,用真情不用虚情,就显得更为重要。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感到,讲真话却变得越来越难,各级领导也似乎越来越难于听到真话,有些领导甚至从心里就不愿意听到真话。人们对官员、对领导的话也越来越不相信、不以为然甚至有点逆反了,各种媒体、各种场合下,人们对讲真话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为什么这么一个做人做事最基本的东西,却引起了人们这么普遍的关注,现在社会上对“讲真话”为什么这样热切期盼?“讲真话”这个兼具道德、政治、思想等多种内涵而色彩斑斓的词组,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经历着怎样的嬗变,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生态、官场规则、观念变迁?对于我们建设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不敢讲真话的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不宽松。当前有的人心浮气躁且功利心重,他们不是在工作上实干,在业绩上求突破,而是利用吹牛、浮夸等手段,赢得上级的认同和赞扬;有的人则跟风劲头十足,不是坚持原则,而是别人造假我就造假,认定法不责众;也有的确实工作有难度、工作成效难显现,但又不能不完成上级下达的硬任务,只得“造假”。
②功利心重所致。所谓“批评领导,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批评下级,选票减少”,形象地反映了一些人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这些人就决不言他人之非,只求明哲保身,奉行好人主义。
③上级领导不愿听真话。没有讲真话的环境,就会人人自危。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如果说漏了嘴,口无遮拦,指出了某领导的过失或缺点,很可能会被“穿小鞋”。一些领导者好大喜功,不愿意听那些反映问题、介绍负面情况的真话,认为是下属有意抹黑,而对说假话、做假账、报假数字的人非但不去批评处罚,却大力提拔。这就从反面鼓励了某些爱说假话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讲真话的打击。
④把狠话当真话。有的为官者庸俗市侩,张狂无忌,自以为是,把狠话当真话,口无遮拦,还自以为敢说敢为。例如内蒙古某市的官爷说:“小小百姓算个屁!”湖南某县某镇长周某某说:“我们只讲党性不讲人性!”郑州市某局某副局长质问记者:“你们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陕西某县某局长大骂考区负责人:“这是啥考试?还弄得和真的一样,我掏钱买文凭,你有啥资格管我?”湖南某县委书记狂言:“我是县委书记,是一把手,老子不怕!”深圳某局党组书记狂言:“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某官爷说:“谁敢破坏招商引资(或拆迁工作),我就让谁家破人亡!”这些官员自以为说的是实话,其实是大话、屁话、狂话,那不过是倚仗权势罢了,没有权力做靠山,他敢讲狠话吗?即使敢讲,恐怕也没人理睬了。
有一期《焦点访谈》,笔者看后记忆犹新:一个县级市书记、市长在年终汇报中有造假,市审计局局长发现后,向上级反映,经上级调查,情况属实。后来该市委书记以机构缩减为由,将没到退休年龄的审计局局长被请退了。审计局局长不服而上告,上级调查后,要求市领导改正,恢复她的工作,但市里以没有编制为由不予置理,后上级到省委要回一个编制,审计局局长才有了工作。呜呼!女局长虽有了工作,也许她再也不敢讲“一把手”没授权的“真话”了。
政治风气和制度环境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基本行为方式,因为在工作中,我们真正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嘉奖什么、惩罚什么,往往是每个人最明确的指向标。一个社会如果总让人为说真话付出代价,让人不敢、不肯说真话,甚至不爱听真话,那这个社会一定没有什么希望。所以,讲真话实话,要从领导自身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营造讲真话的氛围
有人把说真话比作是水龙头的问题。水龙头开大了,那许多真话就会像水一样哗哗地流出来;若水龙头开小了,那真话就只能点点滴滴地流出来;若水龙头拧紧了,那真话就没有了。所以,并不是人说不说真话的问题,而是让不让人说真话的问题。其实,说真话不难,但真话未必好听,甚至有可能很刺耳,真话还会暴露出各种现实问题。如果听到真话的人很生气、面子上挂不住,不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反而迁怒于讲真话的人,后果也是极为消极的。一方面,问题可能被掩盖了,造成矛盾与负影响不断积聚;另一方面,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维,由于担心受到排挤打压,一些人慢慢不愿讲真话,只说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季羡林晚年也曾总结自己的一生“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德高望重的他尚且如此,不得不让人感叹:讲真话真的需要“环境配合”。说到底,问题的关键在于听者,尤其是掌握权力的人。这不光是有没有“雅量”的问题,更要求倾听者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内心拒绝“表面光”。从这一角度来看,各级领导干部对于鼓励讲真话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2)要做好讲真话的表率
一要带头讲真话。领导对下属要讲真话,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真心倾听群众呼声,不能只停留在办公室描绘蓝图、构思规划,否则,到头来所讲的话往往都是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成为空中楼阁或者摆设。二要善于讲真话。讲真话还要讲究艺术,对人对事要坦诚,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批评,要摆在桌面上说,既做到直言不讳,又注意方式方法,所讲的真话使人能接受。既要实事求是地讲真话、肝胆相照讲心里话、认真负责地讲建设性的话,又要区分场合、注意对象、把握时机;既要摆问题,也要献良策;既要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更要提出操作性强的措施,多为群众解疑释惑。同时,还要全面准确地看待形势,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不能只要是真话,就可以没有分寸、没有水准、没有修养,甚至是满腹牢骚、乱加评说。要不急不躁、入情入理、心平气和,全面论证不讲片面话,突出重点不讲过头话,尊重他人不讲违心话。三要鼓励讲真话。真话未必等于真理,真话是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思想相互碰撞中,难免会生出火花。所以,在鼓励讲真话的同时,还要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不能随意指责“居心叵测”,更不能让耿直者“因言获罪”。领导者要有一切出于公心的胸怀,只有这样,心底才有正气、有底气、有大气,才能不怕下属讲真话,才会特别渴望听到来自基层和一线的真实情况,并自觉依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工作,作出正确的决策。
(3)要有讲真话的勇气
有人讲:当官的乐趣不在于说的正确而下属听,而在于说得不正确下属也听。领导者的这种特殊性,往往导致领导者不容易听到真话,不容易听到批评的话,在这一点上领导者一定要清醒,要有兼听则明、闻过则喜的睿智和胸襟。只有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正确对待不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会营造出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良好氛围。
(4)敢听真话
一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深入到基层一线去,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办法在一线产生,矛盾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融洽。要有“听而辨之”的能力,在“话”中听出真情、听出实情。二要把群众说的真话、提的意见,作为制定决策的参考、形成制度的依据,群众才会对你讲更多的真话。三要有开阔的胸襟心灵,要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直面群众的“牢骚”,甚至于“骂声”。四要有扎实的调查研究,把领导者调查研究制度落到实处。调查研究是领导者听真话的一个重要途径。领导者要把调查研究当做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五要善于挖掘真话。如今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都成为领导者了解基层情况、掌握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不管多少途径,唯有贴近群众,才能听到更多的真话。
(5)倡导务实实干的官风
官话套话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至今仍不绝于耳。比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其实,官话、套话本无原罪,说得太多、听得太寻常了,而迟迟不见行动,懒作为、不作为,没有真正言行一致,才让老百姓反感。比如,你说“高度重视”,接着问题很快解决了,谁还去较真儿官员咋说的?再比如,你回应“要求严格事故问责,加紧事故调查,无论涉及哪一层、涉及什么人,只要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之类,如果雷厉风行、措施得力,大家看到了实际的行动和效果,这样的“官话”、“套话”大家未必听不顺耳,甚至可能希望每每遇到矛盾、事件,都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2011年年初,随着董永安的落马,河南省交通厅已连续有四任厅长前“腐”后继,这些落马贪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喜欢大谈“廉政豪言”。第一任落马厅长曾锦城曾写血书表白:“我以一个党员的名义向组织保证,我绝不收人家的一分钱,绝不做对不起组织的一件事”。第二任落马厅长张昆桐大喊:“让廉政在全省高速公路上延伸”。第三任落马厅长石发亮提出“一个廉字值千金”。第四任厅长董永安常把“常修为政之德,常思富民之策,常怀律己之心”挂在嘴边。但是随着他们前赴后继的落马,这些豪言壮语都成了彻头彻尾的忽悠。因此,群众真正反感的未必是官话、套话本身,而是其背后不招待见的“官风”,是言而不行、行而不力、决而无果,是过多的搪塞、敷衍、拖沓,是懒散无为、效率低下、不见改进。反官话、套话,关键的还是倡导务实、实干的官风,彻底向官僚作风、衙门习气说不。
★★★
一个社会如果总让人为说真话付出代价,让人不敢、不肯说真话,甚至不爱听真话,那这个社会一定没有什么希望。作为领导者,不变色,不染色,不褪色,讲真理不讲面子,讲真话不讲假话,用真情不用虚情,就显得更为重要。
9干好工作就行,吃喝应酬不重要,是吗
生活在现实社会,好像是谁都少不了应酬。应酬一词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用语,用来形容各色的社交活动。目前,应酬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本来不应该成为大问题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有一则笑话:孩子问父亲,什么是应酬?父亲回答说,不想去可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叫应酬。第二天,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对爸爸说,我要“应酬”去了。这是厌学的孩子闹的,笑话里却让我们看到了应酬的本质。
不可否认,有许多职场人,特别是一些职场新人和一些天生不喜欢应酬吃喝的人,往往认为干好工作就行了,吃喝应酬不重要。确实,人的本性应该是率性而为的。然而,现实生活却教会了人们委曲求全。不想做的事情,却必须要去做;不想吃的饭,却必须要去吃;不想喝的酒,却必须要去喝……如此种种,都是“应酬”。当前的应酬的确承载了过多的“意义”。单位搞公关,职位要升迁,受助要感谢,人情要来往,应酬让人应接不暇,饭局被用到极致。本是简单地以酒助兴,却将酒精的作用不断放大。在饭桌上,大家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顾对方的感受,用各种辞令想方设法让对方喝下去,到最后损害的是我们的身体。因为人们知道,该“应酬”而不去“应酬”,脸就会难看,事就会难办,人际关系就会尴尬紧张。
由此,“革命就是请客吃饭”,上级来人检查考核,要吃吃喝喝搞好接待;向领导请示汇报工作,要吃吃喝喝聊表敬意;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要吃吃喝喝搞好协调;兄弟单位交流学习,要吃吃喝喝尽地主之谊;出门在外招商引资,要吃吃喝喝表示诚意。此外,接风宴、送别席、庆典酒、会议餐、工作餐,不一而足。一些单位领导甚至呼朋引伴,互相宴请,你来我往,蔚然成风,公款吃喝应酬演变成“灰色腐败”。另外,在吃喝大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如果坚持“上级来人四菜一汤”,确有“项目资金全都跑光”之虞,陪吃陪喝,实属无奈。对于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酬已成为其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时甚至一天要接待四五批来客,以至于吃饭像赶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