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严格管理就是对下属管紧、管严,是吗
管理是一个单位永恒的主题。在许多人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私和懒惰的,靠自觉性不行,严是爱,宽是害,管理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仿效军队,实行严格的管理,管得越严,人们才会好好工作,才会不容易犯错误。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吗?
不错,严格管理是管理的应有之义。笔者始终相信“人性本恶”的理论,管理中应该树立“人都是自私的”的观念。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严格管理基础之上。操作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是严格管理的内在要求,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是实行严格管理的重要手段,把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建立在有序、有情、得法的基础之上,则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所以,领导者对员工对下属的管理应该是严格的,特别是在中国目前这种道德水准、自律状况都不佳的情况下,在人们的思想觉悟不那么高的情况下,管理应重视严格的一面。但严格不能过度,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自觉的及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本性的。不能把人人都当“贼”来防。一定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把监管变成管死。有些领导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敢试、不敢闯、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种领导手下,下属不敢办新事,不敢讲新话,表面上看来,下属好像被领导者管住了,实际上是被领导者管死了。二是把监管变成支配。有些领导者把管理职能变成了支配下属的权势,往往习惯于从自我出发,以下属“听我话,顺我意”为管住下属的判断依据。一旦自己的愿望与下属的想法产生矛盾时,就会利用权势对下属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随心所欲地强加给下属,压服下属,很少考虑到下属内心的真实想法。长此以往,领导者就听不到下属的善言和真话,有些“有脑筋”的下属就会整天围着领导打转转,随时听从领导的呼唤和支配。表面看起来,下属对领导再也没有什么“异声”和矛盾了,下属被领导管住了,岂不知下属在被领导者驱使的时候,内心总有那么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更何况,心理学中有一种“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它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在我们的职场官场普遍存在,一是由于人们有一种“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有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二是由于人们有一种“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既然人们本来就有一种服从权威服从上级的习惯,那么我们为何非要使用强权呢?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只弹簧,压得越狠,反弹就越厉害。搞管理不能光靠强制手段、高压手段。一些领导动不动就拍桌子、瞪眼睛、罚工资、扣奖金,这种管理看似严格,实则粗暴、庸俗,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和拙劣,注定得不到下属的心服口服。优秀的领导者,通常都能让员工在自己面前感到无拘无束,因为员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一流的领导靠境界,二流的领导靠方法,三流的领导靠手段”。一流的领导用超凡脱俗的境界感化下属,以高尚的情操引导下属,以美好的愿景吸引下属,以饱满的激情调动下属,以美好的言行熏陶下属,以果敢的行动领导下属,这样才能点燃下属的激情,促成其自动自发而卓有成效地工作,使组织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二流的领导用正当的方法管理下属,他们以规章制度约束下属的行为,以金钱和荣誉激励下属的干劲,此法长期有效,可惜作用力较小,难以使下属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三流的领导用各种“聪明的”手段制约下属,他们以巧言诈术鼓动下属卖力,以惩罚措施逼迫下属努力,短期可能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不会持久。所以,真正优秀的领导,不是不用严厉的手段,而是很少用,不到万不得已不去用,大多数时候,他们注重的是用柔性的管理方式去感化下属,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为组织效力。
当然,我们强调要适当柔性管理,并不是说就可以对员工放纵、放松管理,而是想说明,一味地依靠严格管理,其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是不会长久的,也是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的。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把握好监管的尺度和分寸,正确的方法是宽严相济,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有度,宽严适时。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令必行、禁必止
权力不等于权威,权威要靠领导的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来树立,其中的关键就是领导要言必信、行必果、令必行、禁必止。群众的信心、信仰、信任、信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信用。可以说,朝令夕改的领导比没有公平心的领导更招下属讨厌。作为领导,说出来的话要一句顶一句,毫不含糊,板上钉钉;作出来的决定,要算数,要一锤定音。作决定之前可以充分民主、广泛征求意见,但一旦作出决定,下面的事情就是坚决执行。这个时候,如果下属再说这个不对,那个错误,除非领导者的命令和决定的主体是错误的,那只好改正;否则,哪怕40%是错误的,领导者也要义无反顾,照做下去。否则,朝令夕改,最伤自己的威信。
令必行的同时,也必须做到禁必止。现代人的信息渠道多,见多识广,头脑复杂,不再像以前的人那样单纯和对领导的命令言听计从,藐视权威甚至无视权威的大有人在,有时一般的手段很难让他们顺从,特别是在一些年轻的下属身上表现得更明显,管不好反而会被他们逼迫,所以,必要时必须采取威迫术,坚决果断地采取措施、警告处理,绝不拖泥带水,以彻底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的抵抗意识。也就是说杀威棒必须有,还要让人知道你有,管人是不能光有“胡萝卜”的。
(2)不该管的事不要随便插手
“当官动动嘴,当兵跑断腿”。领导者要做领导者该做的事,而不少领导却喜欢管事。这样的领导者总是企图把别人装到自己的模子里,他管的倒不一定是“闲事”,只是把许多无足轻重的事看得太重要。在他看来,什么越权不越权的,大家的事大家办,只要不出漏洞、事业不受损失就行。这是好心的越权者,事务主义的领导人,其实是不懂得人的心理,这样的人干不了什么大事。说到底,作为领导者,还是要放宽心一些,看开一些,超脱一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3)监管力度因时而异
人们喜欢长期被关注,但没有人喜欢长期被监督。在工作的起始阶段,领导对某项工作给予必要的督导,体现出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有助于推进工作的展开,使工作迅速走上轨道。但是,当领导持续对下属和工作实施监管时,下属就会产生领导对自己信任与否的怀疑。下属对领导的信任缺失必然导致不良的后果。此时,工作中的消极应付,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持续等待领导定夺,就成为领导靠前监管的副产品。
因此,遵循监督引发人们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领导者在某项工作一开始时,应给予下属较多的监管,促使工作走上正轨;当工作即将结束时,要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下属松懈,做到善始善终;对于已经走上正轨的常态性工作,则应给下属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促使他们在工作运行的基本框架内,自主实施决策,自行解决问题,以增强下属在完成工作任务中的成就感,从而实现领导效益最大化。
(4)必要时对难管之人念一念“紧箍咒”
管理学中有一句名言:“永远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领导。”领导的职责是管好每一个人,不管便是失职。一个单位永远不可能没有一点不同的声音出现,否则就只会是一言堂。少数负面的反对声可以让领导适度地冷静,避免极端个人主义。但作为领导,绝不能让难管的下属肆无忌惮,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否则,自己的领导威信必然大受影响。
一般而言,下属不服管有五种情况:一是个性太强,性格使然。二是在某一方面胜过上司,自以为有才而不服人管。三是素质不高,以无所求自居,不听调遣。四是对领导有成见,有意跟领导作对。五是遭受不公,由怨而起。对那些难管的人,不仅要理直气壮地管,而且还要管好,尤其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含糊。该批评的要敢于批评,当告诫的应及时告诫,姑息迁就就是放纵,最终会收不了场的。领导不妨给能人戴上“紧箍”,在适当时候,给他们念一念“紧箍咒”,让他们始终处于你的管控之下。忠诚度确认了,做事情也有谱了,领导就可以放心了。领导可以不念紧箍咒,但一定要给下属戴上紧箍,因为紧箍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双方的承诺。
(5)领导者要善于柔性控制
除刚性手段外,领导者还可以使用柔性手段来控制下属。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领导,要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难题,有时候采用强硬手段往往干不好,达不成目的。因此就要经常用到柔性控制法,比如,或者对下属明升暗降,或者把下属的权力拿下,这些方法都要掌握好。柔性控制的要义是:做事不手软,方法要柔和,过程要平和,过后小补偿。领导与下属平等商量,和蔼可亲,笑嘻嘻地来进行,方式虽柔和,但要把主要目的达到,把主要的东西拿到手。拿到手的同时,不要忘记给手下人其他的东西作为补偿。
(6)左手往外推,右手往里拉
对人可以严厉,但只懂得严厉会让人对你反目,这不会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只会摧毁你们之间的关系,而在对人表示严厉后,还要适当地表示亲密和安慰,这样会让对方动摇,这既会让对方知道该怎么做,又能让对方感激你的信任。说到底,带人带心,一个人之所以能心悦诚服地为他的领导或组织卖力工作、奋斗,绝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领导者让人信服而不是让人惧怕。
(7)让下属既爱又怕
松下幸之助主张主帅温和,副手严厉,可以互补。不过领导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下级对上级总得有点怕,最好是既喜欢又害怕。也就是说,不只是制度上的严格,还有人对人的严格,平时可以很随便,很亲密,但工作上却绝不可有一点松动,领导者必须建立这样一种人格,只因为你在领导岗位上。此外,要让下属喜欢自己,首先自己要喜欢他们,关心他们。那些不能与人很好共事的人,是因为什么呢?笔者反复体会才认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不太招人喜欢的人往往也不太喜欢他人。这里并不是说他们讨厌他人,而是说他们对他人的关心程度不够,从而不愿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付出精力。对领导者来说,这样做会更加糟糕。只有多关心下属,下属才会真正“爱你”。
(8)千万不要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
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思想的领导者往往凡事好专权,专横跋扈,喜欢把下属管得服服帖帖。在具体事情上,往往喜欢对下属吹毛求疵,甚至过问干涉他们的私事,所有这些都是不明智的。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喜欢被别人严格控制,一般人都会对这种专制型的做法持逆反心理,把这样的领导视做暴君无异,对专制领导必然能躲则躲,那样的话,领导自己将成为孤家寡人。
★★★
“武力解决一时,文化解决一世”,搞管理不能光靠强制手段、高压手段。一些领导动不动就拍桌子、瞪眼睛、罚工资、扣奖金,这种管理看似严格,实则粗暴、庸俗,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和拙劣,注定得不到下属的心服口服。优秀的领导者,通常都能让员工在自己面前感到无拘无束,因为员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2制度越严苛、越细致就越好,是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单位管理的基石。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制订的,是交易的结果。组织中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需要制度来界定一些原则性问题,只有规定出明确的评价标准,其是非曲直才会一目了然,从而避免许多无意义的争论。
管理中有个原则叫“修路原则”,即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多次同样的差错,或者多个人在同一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错的“路”有问题。此时,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不是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要修“路”,即改变制度和规范。这一原则提醒我们,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直接去管人,而是去制定让人各司其职的制度,“修筑”让人各行其道的路。
制度具有指导性、约束性、鞭策性、激励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等特点。可以毫无疑义地说,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是非常之必要的。但实践中也有许多组织一味追求全面、严密,以为严格管理就是制度严格,只要制度周密就能够杜绝管理漏洞,希求在一切方面都通过制度来管理,单纯依靠制度来管理,因此制定的制度往往走入极端,或者过于烦琐,或者要求过于苛刻,或者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不通情理,或者条款过于细密,甚至相互交叉、矛盾、重复,不但让人难于记住,而且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问题。纵观许多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缺少制度安排,而是因为过于注重细枝末节的制度,且往往烦琐交叉,缺乏可行性可操作性,由此又导致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走向僵化、表面化的歧途。
另外,制度的可行性关乎制度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执行难度关乎制度是否能执行到位。如果制度规定太严格,执行的难度太大,那么,执行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这种制度即使对解决实际问题很有效,但由于无法执行到位,也很难把问题解决好。因此,还不如制定一种比较容易落实的制度,更容易把问题解决。
我们常说,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其实还应该加一句,有了规矩不执行也不成方圆。好的制度应该是既简洁又高效,既有利于解决外因的问题,又有利于解决内因的问题;既有利于解决现象的问题,又有利于解决本质的问题;既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又有利于解决长远的问题。好的制度通过使单位的各种工作标准、观念、规划、行为等规范化、固定化而保证单位的稳定,通过其约束性、权威性来确保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通过其普遍性、公平性来有效代表单位员工利益,及时处理和缓解内部矛盾,从而确保单位的稳定、统一、有序,最终实现和谐。
有一则关于分粥的小故事值得深思,特别是故事的每个过程和细节对管理颇具启发意义。这个故事的版本可谓多多,情节大致是:
有7个人一起居住,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在没有称量器具的情况下,面对数量不多的一锅粥,他们每天都面临一个如何将粥分配均匀的问题。他们先后采取了以下六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