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农民要增收。集40多年的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农业要增产,必须依靠调动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除了政治思想教育之外,主要要靠保证农民的收入稳定地增长。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必须同时兼顾好。但从这些年历史看,我们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的领导,往往把农业增产保障供给看得更重一些,抓得更实一些。其实,如果不抓好保证农民增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增产就没有保证。1995年、1996年两年,增产粮食900多亿斤增长了10%,但市场粮价下降了40%以上,使农民实际收入减少,今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下来了,加上北方大旱,秋粮减产已成定局。当然从长远讲,要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使整个农村富裕起来,还必须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使相当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有些学者讲,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有道理的。
第三,社会要稳定。农村要发展,农村要进步,要富裕,首要条件是社会要安定,农村社会的安定也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就全国来说,农村社会是安定的,农村的基本政策是正确的。但这几年有些地区的农村、农民负担加重,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矛盾加剧,小范围局部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些农村的治安状况也不大好,前几年有车匪路霸,社会风气也不好。这些问题是要解决的,这次议题里专有探讨如何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和研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
第四,生态要平衡。这些年,关于城市环境治理讨论得很多,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村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还讨论得比较少,其实就生态环境来说,全国960万平方公里,600多个城市的区域只占大约1%,99%的面积在农村。要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花力气把农村的生态环境搞好。耕地减少,森林的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江河淤塞,江水、河水、湖水、海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成灾等等,虽然许多污染源在城市,有许多问题是由于城市问题引起,但恶果主要都集中在农村。这些都是要花大力气整治的。
我们一定要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生态环境治理好。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和治理好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然,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个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涉及到更广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次研讨会上,有几位同志已写了这方面的论文。
总的说来,我国农村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经济发展起来,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尽快富裕繁荣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走过去的一些国家走过的单纯经济增长的老路。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而要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所以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这次学术年会,就是研讨农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会议筹备组经过协商确定这次研讨会,具体研讨以下五个问题: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②当前农村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③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和下个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展望;⑤农村发展中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研讨这样五个专题,目的是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研讨农村发展中的问题,使大家取得共识,为党和政府的农村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大家事先都准备好了论文,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会议中,畅所欲言,展开讨论,进行交流,使大家都得到收获提高认识,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
(1997年9月15日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年会上的开幕词)
农村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
我们的研讨会,历时三天,到此全部议程已经结束了。这次会议100多人参加,提出了60多篇论文。由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专业工作者、基层组织的领导同志三结合,互相就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个新课题,展开了研讨,大家都很认真、投入,交流看法,沟通了信息,几个村镇的领导还介绍了经验和情况,对大家开拓思路,提高认识,从各自不同的侧面都有收获,都有了提高。可以说我们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现在就会议讨论的几个问题作一个小结。
第一,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1980年提出的。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政府和理论界的认同,得到了世界性的传播。增加了人们观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自身的一个视角。这是对工业革命以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口、资源、环境平衡的一种反思。
这个理论是1980年提出的。但酝酿形成这个理论的时间更长,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掀起以后社会财富大量增加,科技生产新成果大量出现,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另一方面对于环境的破坏,原来的生态失去平衡,本身已引起人们的警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科学家就作了反思,对人口爆炸,严重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恶化,都分别作了研究。
到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一批科学家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看法。
总的思路是悲观的。人口爆炸,一年增加8000万~9000万人,地球承受不起,资源枯竭,一次性矿产不可再生,预计淡水资源不行,石油要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克服了悲观论的结论,从积极方面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要照顾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只向地球自然索取,搞掠夺性的经营,而要保护生态、培育资源要和自然共处要天人合一。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要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之路。
这个理论对于正在经济建设发展高潮中的我国很有积极意义,所以引进传播得很快,而且引起高层领导的注意,引入高层决策之中,成为社会共识。
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国外在这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多研究的成果。这可以说是农村发展理论的前沿的学科。
我国的农村科技工作者、理论研究工作者也做了不少研究开这样一次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农村社会学工作者有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服务,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传统。这次会开一个头,有了一定的成果,希望继续下去。会做出成绩来的。
第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部分,自然生态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从当前我国的国情看,搞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结构优化,使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更加完善。会上提出,在当前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关系。使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更加迫切,在现有的条件下,有了经济实力,有了正确合理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制度,才能保证清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的生产,才能把已经不平衡的状态去治理。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对有些项目不接受了,但在孙秀民主任讲的内蒙的一些地区,为了生存还不得不接受污染的项目。
这就是说,我们要找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的角度。这是很重要的。
有同志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就世界来说,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国家要求是不能相同的。在我们国家,对于城市和农村,对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要求不能相同。这一点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因此,就当前我国国情来说,更要重视社会生态的完善,要使我们的社会结构优化,政治、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要通过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快建立和完善,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地发展。
第三,人口问题。控制人口,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坚持抓了20多年,成绩巨大,在全国逐渐取得了共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妇女生育率都下降了,人口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少生了2亿多人口,所以我们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下降了。70年代中期,我们占世界人口22%,现在只占21.2%。
这件事现在在城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已不是老大难了,但还要抓下去,这个仍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工作。
第四,土地问题。这仍然是农民的基本问题,保护耕地这是我们另一个基本国策。
民主革命中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中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一建党就抓这个问题,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拥护,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依靠农民,农民问题说到底也是土地问题,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很自觉。“土改”以后有一段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很快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了,接受了前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开始搞初级社,土地分红还可以,等到搞高级社不久,又搞人民公社,土地扫大堆,搞集体所有,转移了农民对于土地这个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经营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就此一蹶不振。后来连自留地也没收了。1962年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但集体经济的基本格局未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质是土地经营权交还给了农民,农民得到了商品生产自主权,由此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的一切变化是由此而来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变动,我们有些同志至今还未自觉。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对这个改革有议论,总想动这个根基。中央三令五申要稳定这个基础。15年不变,1993年又重申30年不变。所谓土地承包制度不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的新发展,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经验的创造。从大局上说,这个制度没有动摇。但局部的变动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借口人地变化,过几年就重分一次,调整一次。有些地方借口搞两田制,收社员的田,有些地方借口搞规模经营,无偿收农民的田。
1993年下发文件至1996年上半年统计,搞了30年不变续签合同的,只有50%。
从大局上讲这些都是动摇这个土地制度的。
最近中央两办发了个文件,再次重申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变重申30年不变,明确讲中央不赞成搞两田制,也重申了不具备条件的,不搞规模经营,而且要落实30年不变的续签合同。
从多年的经验看,土地制度不完善不稳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不能坚持的。这次会上有人提出永佃制,提出改善实行股份合作制。要有土地法,可以明确把土地使用权长期交给农民。使农民放心,使农民吃定心丸。使保护耕地的措施真正落实,这样的土地质量可以改善,农业还可以继续发展。
乱占乱用耕地,谁来保护,农民有了权才能保护。全国近几年已占用了1亿多亩耕地。已经有2000万无地农民。
荒山荒地的利用,这是个大问题。因为产权不明晰,乱砍乱伐屡禁不止,正因为是集体所有,谁也不管。山西吕梁、陕北搞荒山拍卖是成功的。要从理论的实践上、政策上解决土地的使用权长期稳定的问题。这方面要下工夫调查研究,总结农民的经验。
第五,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建国40年来,大政方针定了,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基本体制定了,这几年正在进一步完善,应该是有大成就的。我们的社会是基本稳定的这些年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这个稳定的政治体制基础上取得的。
相比而言,我们的基层政权建设则几经大的变动,至今没有较为稳定的完善的体制。我们现在的乡镇政权和村级自治组织是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上改变而来的。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小队改为村民小组。政社合一的问题有所改变,但在理论上、实践上并没有解决好。
现在的乡镇基层政权,主要问题是,乡镇、村基层政权到底管些什么,哪些该管,哪些不要管,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关系是什么?到底应设哪些机构?应该有个说法,有个基层政权设置条例才好。现在的问题是机构设置太多,干部队伍庞大。有些社区实际上成了县政府的体制。乡长一报告就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一样。超编是普遍的,而且超得太多,乡镇一级,正式编制只有20~30人,实际有100~200人,最多有400~500人的。
普遍设立了财政所,实际有了一级财政。人多,开支就大农民负担的根子在这里。所有这些问题是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
(1997年9月17日中国农村社会学年会上的闭幕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指标难于经济指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令全国各界人士为之一振。作为着名的社会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研究员最兴奋的是,报告中对小康的阐述除了经济指标外,增添了更多的社会指标,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陆学艺深感:“也不能光是看不见的手起作用”,这20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对社会政策管得不够。陆学艺的发展观是,强调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速度和翻两番的目标,陆学艺说“我的信心太足了”。但要发展成一个全面的现代社会,陆学艺认为还要做许多改革。
(一)总体小康还只是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陆学艺拿着党的“十六大”报告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向记者解读从目前“总体上的小康”到未来全面小康社会的联系和距离。
他非常赞同对目前总体上的小康“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的概括,认为“总体上的小康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小康是小康的低级阶段”。
陆学艺为此做了详细的解释:目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离人均GDP3000美元的现代化门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小康是低水平的;总体上的小康还处于满足温饱水平的需要,人们的住、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实现,小康处于不全面的状态;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别还很大,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现在,我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