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到将军
乱世出英雄。五代以来连年兵荒马乱、争战不休的乱世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表演的舞台。正是在这个舞台上,宋太祖赵匡胤依靠精湛的技艺,演绎出了一场精彩生动的传奇故事,不仅征服了观众,而且征服了整个天下。赵匡胤出生于烽烟四起、群雄割据的五代乱世,他的青少年时代,一直伴随着硝烟和战火,以及黎民百姓流亡失所的无助泪水而度过。各路割据势力凭借手中的甲兵利刃,在中原相互厮杀。一时之间,神州大地“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躏于明时”,皇帝轮流做,你方唱罢我登场。五十年间,仅在中原一带,就有5朝8姓14个君主;而在山西和南方,也先后存在过10个割据政权。可谓是山河破碎、政权丛立。历史上任何一个开国皇帝,并非生下来就注定要成为皇帝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平时点点滴滴的不断积累。所以说,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汉高祖刘邦是以仁义之名立业的。他本是一个市井流氓,起事之前仅仅是秦王朝绕治下的一个小小的亭长。后来,他迫于无奈,才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当了一个小头目。刘邦本人才学疏浅,可以说是不学无术;他的武功,也只会几下三脚猫的功夫;带兵打仗,对他来说更是外行。但有一点,却是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就是他的仁义之名远播四方。正因为这点,一大批有才有能的谋士猛将投奔到他的麾下,供其驱遣。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刘邦手中的权力才逐渐像滚雪球一样膨胀起来,最后成就了汉家霸业。与刘邦相同的是,赵匡胤也具有同样的仁义胸怀;与刘邦不同的是,赵匡胤是自己凭借战功而逐步获得权力的。赵匡胤出身将门,家道小康。其父赵弘殷中年得子,十分希望儿子能够匡扶乱世,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故给儿子取名为“匡胤”。为培养儿子成材,赵弘殷聘请了一位绝学宿儒,教授四书五经及文章,又亲自传授儿子武艺,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文武全才。所以赵匡胤从小就衣食无愁、习文练武。在父亲的教导和熏陶下,少年赵匡胤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底子,并从书本上学到了行军打仗的兵法,为以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年少的赵匡胤就表现出超凡的领导能力,是伙伴们心目中的领袖。他善良、勇敢而有智谋,在玩打仗的游戏时,总是充当指挥者的角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伙伴们也都听从赵匡胤的指挥,排列成整齐的队形,秩序井然地回到家中。赵匡胤则在队列的后面,看着自己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前进。年龄稍大,赵匡胤便在练习武艺方面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可和尊敬。有一次,他在练习骑术时,挑选了一匹没有缰绳和马鞍的烈马,当时,他家中最好的骑师都没有驯服这匹烈马。年少气盛的赵匡胤,下定决心要把这匹烈马制服。当他跃上马背后,烈马顽性大发,四啼狂蹬,仰天长啸一声,向城门外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到城门口的门楣之下,跌于马下。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认为他必死无疑。然而,赵匡胤揉了揉额头,一跃而起,迅速追上这匹烈马,纵身骑上马背,死死抓住马鬃不放。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缠,烈马终于停下了疲惫的脚步,老老实实地受主人摆布。这一次驯马后,赵匡胤便成了开封百姓心目中的少年英雄。
成年以后,赵匡胤看到各地战乱四起,社会动荡不安,认识到正是好男儿从军报国、建业立功的好时机。赵匡胤从小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便想出去闯荡一番,希望能在乱世中建立一番功业,光宗耀祖。开始的两三年,独自在外漂泊的赵匡胤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他的足迹所至,西北到达陕甘二省,南面到达湖北。他四处寻找成功的机会,却一无所得。在流浪期间,有一段时间赵匡胤盘缠用光,为赚些钱,他与一帮市井无赖赌博,期望能有所收获,以解燃眉之急。依靠高明的赌技和绝好的运气,赵匡胤很快就赢了不少钱。正当他满心欢喜,准备罢手离开时,却遭到了这些无赖的围攻。虽然赵匡胤有一身武艺,但无奈双拳难敌四手,何况对方是一帮天天打架斗殴的无赖地痞。在经过奋起反抗之后,赵匡胤终于被狂殴一顿,鼻青脸肿,赢来的钱也被无赖们一抢而空。在这次打架事件中,赵匡胤作为一个外乡人,而且势单力孤,仍然毫不畏惧,以一人之力敌十余人,其勇气确实非同一般。但是,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作为弱者的无奈和无助,于是下定决心,要创出一番功业来。有得必有失,有苦必有甜。孟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挫折对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说,并非仅仅是一种苦痛,更是迈向成功的宝贵财富。三年的流浪生活虽然苦不堪言,但赵匡胤从中也获益匪浅。过惯了舒适生活的赵匡胤在流浪过程中遍尝了人间甘苦。曾经被人欺负毒打,受过寄人篱下时的冷嘲热讽,因饥饿而偷过食物,因无钱住店而困卧树下。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感黑暗的部分,但也给他带来很多阅历和体验:走南闯北,熟悉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明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锻炼了个人的意志。所有这些经历,都为赵匡胤以后的统军治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们常说:“机会总是青睐刻苦努力的人。”《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姜子牙学艺归乡后,一直过着平淡而清贫的日子。凭他的才学,出将入相绝对是轻而易举,但他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年届七旬也无所作为。一天,姜子牙在渭水河边垂钓,半天未见有鱼上钩。等到姜子牙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时,一路的人看到姜子牙的渔钩竟然是直的,于是惊诧之余便向他讨教。姜子牙只说了一句“该来的总会来”。路人都以为姜子牙疯了,但他们哪里知道,姜子牙之意不在鱼,他在等待贤明的君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后来便有了周武王请贤出山、灭商而建周的真实故事。对于武将来说,战争就是一种机遇。武艺和兵法是武将谋生的基本条件。正当赵匡胤苦闷彷徨之际,他抓住了一个小机遇,加入正在四处招兵买马的郭威军中,成为一名普通士兵。郭威是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51年建立周国,即历史上的后周。正是这个小机遇,中国的历史也因此改变了。选择从军是赵匡胤的人生追求之一,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乱世之中,只能通过军功才可以出人头地。从军的士兵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战功赫赫而迅速得到提升和重用,出将入相;另一种是战死沙场。赵匡胤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即便是战死沙场,他也要为了理想而放手一搏。于是,他从士兵做起,不断上进。赵匡胤加入郭威的军队后,非常努力,很快便从一名普通士兵升为一名小军官。这次升迁,使赵匡胤信心大增,更加坚定了建功立业的信念和理想。
义社十兄弟
能够被皇子柴荣眷顾,是赵匡胤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像赵匡胤这样资历甚浅的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军功之外,还需要伯乐的提携和明主的荫庇。而柴荣,恰恰就是慧眼识宝马的伯乐,也是赵匡胤可以依靠的大树。公元953年,赵匡胤因表现出色而被提升为滑州副指挥使,未及赴任,便由于太子柴荣的赏识而改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柴荣的心腹。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死,柴荣继位。北汉联合辽国,趁机大举进犯,一路攻城略地,杀烧抢掠。为稳定政局,周世宗柴荣决定御驾亲征,消灭来犯之敌。两军在高平城下展开决战。赵匡胤在此战役中功劳最大,一举跻身高级将领之列。高平战役之前,后周军队早已作了严密部署,并确定了各自的分工,赵匡胤的任务是率2000侍卫亲兵保护世宗的安全。战役一打响,北汉便发动了凶猛的进攻。面对凶猛之敌,周军虽已部署妥当,但负责右翼的统帅樊爱能、何徽二人临阵脱逃,并扰乱军心,完全打乱了整个阵势,周军面临全线崩溃的恶劣形势。此时,世宗柴荣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张永德所率的4000名亲兵,柴荣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初次参加大规模作战的赵匡胤,表现出惊人的胆略和应变能力。他迅速判断战场上的情势,然后镇定地告诉张永德:“您手下的将士都是神箭手,可以迅速占领西面的那个山坡,居高临下,射乱汉军阵脚。我率部下骑兵从左边包抄,两面夹攻,一定可以取胜。国家存亡,就看这一次了。”他又激励部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皇上处境危急,正是我辈效命立功之时。”说完,身先士卒,冲向敌阵。在赵匡胤的激励和带动下,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以一敌十。经过激烈的白刃战,汉军因主将被击毙,群龙无首,斗志全无。张永德手下的弓箭手也箭不虚发,汉军伤亡无数。在战场局势向周军倾斜之时,周军的后援部队也适时赶到,汉军仓皇败逃。战后,周世宗对此次战役深为感慨:平时官高位隆的将领竟然临阵脱逃,几乎送了自己的性命;而身份普通的赵匡胤,却能临危不乱,表现出大将的风范,奋勇痛挫敌军的锐气。为惩恶扬善,周世宗下令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校全部斩首示众,以儆军心。同时,对立下大功的赵匡胤和张永德给予重赏。赵匡胤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仅凭此一战役便成为位高权重的禁军高级将领——殿前都虞侯,而且受命改组、整顿禁军。禁军是皇帝的侍卫亲军,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也是全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精锐之师。后周的禁军由两部分组成: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二司的主官为都指挥使,副官有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殿前司下辖左右两厢骑兵和左右两厢步兵,总共3万人。侍卫亲军司下设马、步军各左右两厢,总共约8万人左右。高平之役后,赵匡胤以殿前都虞侯的身份奉命改组禁军,便采取充实殿前司、压抑侍卫亲军司的计谋。因为在高平之役中,临阵脱逃的都是侍卫亲军司的部队,而英勇救驾的大多是殿前司的将士。赵匡胤借此机会,从禁军中精选出“武艺超绝”的士兵编入殿前司,同时大批裁撤侍卫亲军司中老弱士兵,使其总数下降为6万左右。赵匡胤在整顿禁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在禁军中树立起威信。由于赵匡胤的三年游历,以及他也是从士兵做起,所以,他非常清楚士兵的需求。他经常广布薄施,得到的奖赏大多分发给部下的将士,很得士兵的拥护。另外,在作战中,赵匡胤不仅指挥得当,而且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经常身先士卒,由此,将士们对赵匡胤也非常敬佩和尊重。○○赵匡胤利用整顿禁军之机,结交了一批支持和拥护他的将领。他的这项感情投资,是通过拜把子和提拔中下级军官来实现的。拜把子,又称结为异姓兄弟,很早以来就成为增进感情的一种手段。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焚香设烛,饮完结义血酒,对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便结成了异姓兄弟,并相约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历史上有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便属此类。周太祖郭威早年也曾集合十人,刺臂结誓:“凡我十人,龙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苟渝此言,神降之罚”,结成“十军主”。后来,郭威在“十军主”的支持和拥护下,推翻后汉的统治,建立了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