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08

第8章 辩证法的创始人——黑格尔(2)

1816年秋到1817年,黑格尔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先后举办了哲学全书讲座和哲学史讲座,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人类学、心理学等。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他的最重要著作《哲学全书》,分为“逻辑学”(通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组成部分,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其他著作都可按其内容分别隶属于《哲学全书》的某一部分。在这部著作中,不仅已有“普鲁士国家是建立在理性原则上的”这类直接赞美普鲁士专制制度的观点,更重要的还企图从哲学角度论证所谓宇宙精神的前进发展似乎应当在普鲁士国家达到顶峰,得到最完全的实现。这反映了黑格尔代表德国资产阶级保守的一面愈来愈鲜明。

1818年10月,黑格尔被普鲁士国王聘为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讲授宗教哲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国王之所以聘用黑格尔,就是看中了黑格尔哲学上述的那种保守性,企图用它阻挡当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动荡不安的潮流向着危害专制制度的激进方向发展。从此时起直到他逝世的13年内,黑格尔一直在柏林大学任教,受到普鲁士政府的优待,他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他本人任大学评议委员,参与了评定、审查新任教师的职称,有了很高的地位。与政治上这种占优势的保守倾向相适应,这个时期他完全致力于发展他的“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去了,出版的较大的著作只有《法哲学原理》(1821年出版),其中阐发的社会政治观点达到了极端保守的地步。一方面,他把普鲁士国家神圣化、合理化;另一方面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主张只可改良,不应革命。1830年,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因任期内柏林大学没有发生一宗反政府案件,1831年1月他荣获国家奖——三级红鹰勋章。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因患霍乱在柏林逝世。后来他的门徒根据他遗留下来的提纲、讲演记录以及学生们听课的笔记,整理出版了《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或艺术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以及《黑格尔书信集》等。

黑格尔终生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在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执着追求,艰苦探索,勤于思辩,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庞大的体系,达到了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高峰,成为18至19世纪之交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是所谓“绝对精神”。他认为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绝对精神”的自己运动、发展的历史,自己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其发展的阶段和内在必然联系。他把“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它所经历的许多大大小小的“正、反、合”中最大的一个“正,反,合”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其发展过程是:从逻辑阶段经过自然阶段到精神阶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精神、思维外化为物质、存在,又从物质,存在回复到精神、思维的过程。黑格尔的全部哲学就是对“绝对精神”这一过程的描述,他的哲学就是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的庞大体系。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描述的是“绝对精神”在还没有体现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以前的、丝毫没有物质性的所谓“纯粹概念”,即“理念”运动的规律和法则,是“绝对精神”后来所体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他把逻辑学看作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核心”和“灵魂”。“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从一个纯粹概念到另一个纯粹概念的转化,就是“与自身同一”的“绝对理念”的自我认识过程。依照黑格尔的“三段式”,“绝对理念”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经过了许多大小的“正、反、合”,最大的一个“正、反、合”分为“存在(正)、本质(反)、概念(合)”三个阶段。只有“概念”才是它们两者的“真理”,只有“概念阶段”上的“绝对理念”才是“存在”的最高和最后的基础与本质,从而形成了以“绝对理念”为顶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但他在逻辑学中用概念的辩证法形式进行推演,对一切概念的相互依赖、转化,从而对辩证法作了全面的概括和运用,提出了辩证法的有关规律和一系列范畴,从而把康德等人哲学中辩证法因素加以系统化,“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自第130页。这是黑格尔哲学的最重要的成果。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第二阶段,他认为自然界只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好像是一种退化,它在自然界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而是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但它不能长期处在这“异己”的环境中,力图从这种外在性中超脱出来回到自身。在他看来,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源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这表明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对“绝对精神”在其自身发展的第三阶段的描述,他认为研究绝对理念由自然的外在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从逻辑学的“有”开始,经过在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长途跋涉,在“精神哲学”中又经过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各阶段,终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回复到了自身,从而他的哲学成为了绝对真理的体系。

【作者点评】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理所当然地对德国古典哲学给予很高评价,并高度重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学习。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大师,是对毛泽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西方著名哲学家之一。毛泽东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读过介绍黑格尔的有关著作,在他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的过程中,也没有放弃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在延安时期和建国之后,毛泽东对黑格尔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对黑格尔给予充分肯定,称他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先生,也是列宁的先生,也是我们的先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前面所摘引的毛泽东对黑格尔及其哲学的评述,反映了毛泽东对黑格尔哲学所采取的“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

首先,毛泽东肯定了黑格尔对辩证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称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黑格尔哲学最重大的成果就是辩证法,在其唯心主义神秘外壳里面包含着“合理内核”,即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功绩也就在于:他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结束了形而上学的统治地位,把辩证法提升为客观真理和规律,从而使辩证法成为一门哲学科学。他围绕着辩证发展的观念,论述了关于矛盾是发展的内在源泉的思想,关于发展是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转化的思想,关于发展的形式是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以及一系列的辩证法的范畴,如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而且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加以贯通,揭示了辩证发展观念的具体内容,使其成为完备的理论。辩论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具有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神秘外壳,创立了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论辩证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称黑格尔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先生,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毛泽东指出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相对立的。在黑格尔哲学中,其革命的辩证方法与唯心主义僵化体系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黑格尔把概念颠倒地认作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创造主,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决定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他的唯心主义基本立场使他不可能去真正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辩证法。他主要是用辩证方法来论证唯心主义体系。由于这种头脚倒立,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主要表现在:(1)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性,即在自然界、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中都存在辩证发展,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使他把辩证发展只限于精神、概念的领域内,根本否认了物质自然界自身的辩证发展。(2)辩证法的本质还在于承认辩证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黑格尔在断言真理是发展过程的同时,为建立自己的体系,又不得不主张整个发展过程有一个终点;在社会历史领域,普鲁士君主立宪制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在人类认识领域,他的哲学是真理发展的顶峰。(3)黑格尔为使“绝对精神”最终实现其最真实的形态——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他把对立面的斗争看成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同一则是绝对的。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革命的本质就被他保守的体系所“闷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尽管有着思想渊源的关系,但二者却是根本对立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一切事物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有时正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强调黑格尔的书需要读一读:“不懂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黑格尔及其哲学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所采取的态度是科学的、正确的。我们无论对待德国古典哲学,还是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以及一切文化遗产,都应采取这种分析的、批判的态度,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王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