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06

第6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2)

在前批判时期,康德按其所接受的教育和信念来说,是一个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者。但与此同时,他对建立在唯物主义经验论上的牛顿物理学和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有深刻的研究和信念。他对自然哲学问题,特别是宇宙演化论作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关于宇宙、太阳系和地球发展的学说,是康德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其主要代表著作是《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后改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他充分利用自己时代已有的自然科学材料,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宇宙最初布满着原始分散的、云雾状的微粒物质(“原始星云”),它们由于互相吸引而不断凝聚,由于互相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逐渐向一个平面集中,最后成为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行星绕太阳、卫星绕行星运转的有规则的天体系统。在原始的物质状态中就已经包含有自然地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结构的趋向和能力,根本不需要超自然的力量即“上帝的直接插手”和“第一推动力”。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是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其发展过程并不是均衡的直线。太阳系不过是无限宇宙中的恒星之一,在宇宙中总是有一些新的恒星在诞生,另一些旧的恒星在消亡,我们太阳系也是一定会走向灭亡的。康德的“星云假说”坚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力图从物质本身的运动来说明天体的形成、发展,把宇宙看成是在时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推翻了自然界永远不变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康德的“星云假说”所发动的自然观上的革命,既是由他所开创的德国哲学革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他推翻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个重点战役。恩格斯多次高度地评价了这一假说对于科学宇宙观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由来已久的形而上学世界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同时,康德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也基本坚持了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观点,对理性的认识能力问题作了肯定回答,他豪迈地提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总的来看,在康德前批判时期的思想中,自然科学中的唯物主义倾向和发展思想是主要的,他正是由此出发对莱布尼兹的唯心主义以及牛顿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他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没有完全摆脱他们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他力图调和科学与宗教,表现了某种二元论和怀疑人类认识能力的倾向,并在“批判时期”得到了系统发挥,成为他的批判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东西。

在“批判时期”,康德的主要研究对象由自然科学、天体演化论转向了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18世纪80年代是康德作为哲学家一生的鼎盛期,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思考,他全面制定和发展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是构成他的哲学体系的三个“批判”,即①《纯粹理性批判》,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自在之物”不可知论;②《实践理论批判》,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道德哲学;③《判断力批判》,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及有机界和目的性的思想。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此外,为了比较扼要而通俗地阐述他的认识论和道德论,他还写了《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两部著作。在18世纪90年代里,他还进一步运用批判哲学的原则说明社会政治、法律和历史观方面的问题,出版有《论永久和平》、《法学的形而上学原理》、《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实践观点的人类学》。

在“批判时期”康德之所以把研究重点从自然科学转向哲学领域,并花费那么大精力来推翻自己原来信奉的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而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因为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轰轰烈烈的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国革命风暴的强烈影响下,德国市民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与自己新的政治要求相适应的哲学体系。正如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是那时德国市民资产阶级安于封建专制的政治态度在哲学上的反映一样,康德的批判哲学则是他们要求政治变革在哲学上的反映。马克思指出,应当“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第100—101页。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是以论证上帝存在、灵魂不灭、自由意志以及作为上帝创造物的整个宇宙永恒不变的特性为主要内容的。康德集中力量对这种“形而上学”予以批判,是间接地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也是间接地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批判。但由于康德所代表的德国市民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决定了这种批判又是不彻底的。

康德认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要在实际中从事认识,即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以前,对认识的主观条件——人的认识能力先作一番“批判”的考察,弄清楚人的认识能力是怎么回事。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避免误用理性的“独断论”,一方面避免见不到理性作用的“怀疑论”。他在主要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详尽的批判考察,力图通过对认识能力所固有的认识形式即认识工具的研究去找出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或限度。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现象”和“自在之物”是贯穿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而把“现象”和“自在之物”根本分开则是他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轴心。他的所谓“自在之物”是指在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着的刺激我们的感官、从而在我们心中引起感觉表象的“客体”或“对象”。照他看来,“感觉表象”虽然是由于“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但它已经通过我们的认识能力以其固有的认识形式(空间、时间、因果性等)加工改造,打上了主观形式的烙印,有了“增加和改变”,成了某种纯主观的东西,再也不是“自在之物”的本来面目了,因而“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现象”。作为科学认识对象的就不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只能是主观的即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才有其存在的“现象”了。这样一来,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设下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了两个根本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一个是不可知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他一方面肯定了理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把理性的能动作用仅限于提供形式,否定理性对必然的认识。康德正是借助于这种特殊形式的二元论,一方面在否定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即间接地批判宗教神学的同时,又为宗教神学保留地盘;一方面在否定休谟对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怀疑论”的同时,又使科学不致危及宗教神学。康德哲学提出了深刻问题,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倾向,留下了疑难和矛盾。正因为康德哲学所具有的二重性,这种“新”哲学在德国的影响不断增长,到18世纪90年代,各大学无论是新教大学还是天主教大学,都在讲授康德哲学了,从而结束了莱布尼兹——沃尔夫“形而上学”在大学讲坛上的统治地位,开始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哲学革命。【作者点评】

康德是18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不仅在德意志民族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伟人。他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从毛泽东对康德的评述中可看出,毛泽东早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信奉过孔子的儒家学说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康德是对毛泽东早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西方著名哲学家之一。

毛泽东对康德这个对自己早期思想发生过直接影响的著名哲学家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正确的,可用一句话概括,即褒贬适宜,功过分明,符合历史的真实。

康德生活在十八世纪末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的德国,但他的研究活动却是在整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积累起来的先进的科学、哲学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作为当时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德国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在从理论上概括这些先进成就的过程中,作出了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贡献。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前批判时期”里关于天体自然发生发展的“星云假说”,它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近代的宇宙发展论开了一个好头;一个是在“批判时期”里从理论上推翻了莱布尼兹——沃尔夫“形而上学”体系,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打开了一个缺口。康德以此开始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成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创始人。但康德哲学也深刻地打上了德国市民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屈从、妥协、调和的烙印,包含了许多消极、保守和错误的思想,最主要的也有两个:一个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自在之物”的不可知论为核心和主流的认识论;一个是以这种认识论为基础的、以唯动机论和信仰主义为特征的伦理学,企图限制科学,为宗教神学保留地盘。正因为康德哲学的这种矛盾性、调和性的鲜明特点,使他的后继者从不同的方面发展了他的思想,同时也从不同的方面对他的哲学展开“批判”。

毛泽东对康德及其哲学的评述既有正面的肯定,又有反面的否定,并不仅仅是将他的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和反面教材,主张他的书“需要读一读”,更重要的是从他对科学和哲学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正面评价,认为康德创立了星云学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直到毛泽东晚年在与斯诺谈话时,仍说“科学上的发明,我赞成,比如,达尔文·康德”。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164页。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从德国古典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的角度,对康德作了很高的评价,明确指出:“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没有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当然,毛泽东在肯定康德历史功绩的同时,对他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并将他的学说作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强调“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康德及其哲学思想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态度是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

(王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