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05

第5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1)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一个马鞍匠家庭。他12岁上腓特烈公学,十六岁进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58年,他从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陆续在哥尼斯堡大学和王家图书馆任职。1770年他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课程教授。其主要代表作《宇宙发展概论》提出了关于宇宙、太阳和地球发展的学说和星云假说,在世界各国产生强烈反响。其后,他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论批判》、《判断力批判》构成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标志着德国的哲学革命。毛泽东称青年时期“信奉康德的唯心论”,“没有康德……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评点康德】

欧洲在中世纪时,对阿理斯多德是很崇拜的。在比较近代的德国康德的老师就是阿理斯多德。康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天文学中的星云学是他创立的。此人还搞了十二个范畴,这十二个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但他不能解释这些问题,他说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黑格尔的先生就是康德。……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没有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摘自毛泽东1964年2月9日接见外宾的谈话。

我读的书有两个阶段,先是读私塾,是孔夫子那一套,是封建主义;接着进学校,读的是资本主义,信过康德的哲学。

——摘自《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40页。

我长期也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开头相信孔夫子,后头相信康德的唯心论,什么马克思,根本不知道。

——摘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第17页。

【康德小传】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以看似平静的一生,在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1724年4月22日康德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一个马鞍匠家庭。他父母都是虔诚派的清教徒,他从小就深受宗教的影响,甚至在他后来成为一个大科学家和哲学家之后也没能摆脱这种影响。最初家里有意让康德当牧师,但他早就对科学和哲学发生了兴趣,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志向,最终家里顺从了他的意愿,送他到哥尼斯堡腓特烈公学接受严格教育。

康德从8岁到16岁在腓特烈公学上学九年,成绩优异。16岁(1740年)进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在大学里他最敬重的老师是副教授克努岑,克努岑是当时德国哲学界占居重要地位的沃尔夫派的哲学家,讲课范围涉及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诸多方面,是一位学识渊博、勤恳授课的教师,专心治学的康德在诲人不倦的克努岑影响之下,广泛接触到了牛顿的机械论、自然哲学和沃尔夫的学说,为他一生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并担任教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还从大学里得到了对拉丁经典作家的深刻认识和用拉丁文写作的卓越本领。后来康德的论文就是按当时的习惯用拉丁文写的。

康德13岁丧母,22岁时又痛失父亲。因家境所迫,他于1745年从大学毕业,到1755年,九年间他在三个家庭当过教师,其中两个是贵族家庭,这给康德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哲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1755年6月,他以一篇拉丁文论文《论火》获得博士学位。9月他又写出第二篇拉丁文论文《对形而上学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公开答辩后担任了哥尼斯堡大学私人讲师。后又同时在哥尼斯堡王家图书馆任职。1770年,康德46岁时终于以《感觉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理》的论文通过答辩,当上了哥尼斯堡大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课程教授。后来他还曾被推选担任过两届校长(每届一年)。

康德是一生以教师为业的哲学家。他讲课十分辛勤,早期每天讲课经常是4个小时,担任教授后一般每天也有两个小时。他讲课严肃认真,见解深刻,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讲课范围同他的研究一样广泛,几乎涉及当时的各门学科,如他主讲过形而上学、逻辑学、道德哲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地理学、自然观、人类学、自然通史、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这说明他熟悉、通晓当时各门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从1795年起,康德已很少公开讲课,当时他已日渐衰老,讲课死板。1797年,他辞去大学教职,完全停止教学工作,但仍坚持写作。1804年2月12日,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与世长辞,但他的思想影响和引发的哲学革命并未因为他的去世而终结。

康德的一生是在平安中度过的,没有大的起伏和动荡,他也从未离开过哥尼斯堡,过着一种简单而又严格有序的教学和研究的书斋生活。据说他坚持不懈地恪守作息时间,生活极有规律,十几年如一日,准确到引起人们普遍惊讶的程度。他早晨五时起床,喝咖啡后备课,然后讲课。讲课之后直到下午一时是固定工作时间。午饭经常邀请几位知友共餐,一边吃饭,一边闲谈,从中听到政治上的新消息以及种种见闻,并使紧张的头脑得到很好的休息,闲谈可以到下午四时。然后继续工作,接着他一定出去散步。晚间浏览新书,十时睡眠。生活具有严格规律是他一生事业的保证。在康德从容平静的生活中有三件事打破了他的生活秩序。第一件事是卢梭著作的影响。据说有一次被卢梭《爱弥儿》所吸引,为一口气读完,康德破天荒第一次没有出去散步。第二件事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事件的影响。康德认为法国革命是在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实现新思想的尝试,他并不掩饰自己对1789年革命的赞许态度。当革命进行的好几年间,他每天同朋友吃午饭时谈的总是这方面的问题。第三件事是由于论述宗教而同普鲁士政府发生冲突,一度干扰了他平静的生活。他于1793年出版的《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由于内容主旨是把宗教归结为理性的道德并批评了教会,引起一场风波。当时被法国革命吓倒,惟恐法国自由思想传播的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于1794年签署敕令警告康德,以后在宗教问题上违背新教正统信仰的言论将招致惩罚。在专制君主胁迫之下,康德被迫作出了书面承诺。1797年腓特烈、威廉二世死后,政治空气出现松动,康德借口原来的承诺只是向国王本人的保证,自动解除了不谈宗教问题的诺言。1798年在《学科的论争》一书里他又涉及神学问题,指出哲学的任务是自由地阐述真理。

18世纪最后的十年是康德一生名声最盛的时期,也是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时期。他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不仅在德国,而且在荷兰、英国及法国,人们开始阅读、讨论和注释康德的著作。康德哲学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很复杂的、矛盾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康德批判哲学的最基本的观念是在1770年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中提出来的,因此一般就以这一年为界限,把他的哲学思想想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