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10

第10章 唯意志主义的开山鼻祖——叔本华(1)

阿图尔·叔本华,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但泽一个商人家庭。1807年,叔本华就读于戈塔的文科中学,结业后考入哥廷根大学学医学,1812年秋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后获博士学位。此期间,他与德国大诗人歌德结识,深受赏识。此后,他着手研究印度哲学,并撰写、出版了《论视觉和颜色》、《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者标志唯意志主义的诞生。1831年,他从柏林移居法兰克福,写作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续篇和《附录与补遗》,后者畅销欧洲,使叔本华一举成名。青年毛泽东称“叔本华之说,吾亦不谓然”。

【毛泽东评点叔本华】

叔本华之说,吾亦不谓然。此有二点:一点,自然之人类有利己而已,又小己与世界之生存不可得兼,则必自保。予谓不然。人类固以利己性为主,然非有此而已也,又有推以利人之性,此仍是一性,利人乃所以自利也。自利之主要在利自己之精神,肉体无利己之价值。利精神在利情与意,如吾所亲爱之人吾情不能忘之,吾意欲救之则奋吾之力以救之,至剧激之时,宁可使自己死,不可使亲爱之人死。如此,吾情始浃,吾意如畅。古今之孝子烈妇忠臣侠友,殉情者,爱国者,爱世界者,爱主义者,皆所以利自己之精神也。一点,道德之价值,必以他人之利害为其行为之动机,吾不以为然。道德非必待人而有,待人而有者客观之道德律,独立所有者主观之道德律也。吾人欲自尽其性,自完其心,自有最可宝贵之道德律。世界固有人有物,然皆因我而有,我眼一闭,固不见物也,故客观之道德律亦系主观之道德律。且即使世界止有我一人,亦不能因无损于人而不尽吾之性、完吾之心,仍必尽之完之。此等处非以为人也,乃以为己也。

叔本华之主义其如此乎?抽象派伦理学者所疑之说,未免与实际不合。义务之实行,何至必以自然意志之自相冲突为特质,以冲突为物质是以作伪为特质也。又以屏除自己快感为道德价值之条目,世岂[有]如此之道德乎?快感既已有关,又安得而屏除之?此乃极端之利他主义之言。抽象派伦理学者举而疑之,与叔本华所谓必为利他始有道德之价值者,同为不知真正利己主义者也。

——摘自《〈伦理学原理〉批注》,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46—150页。

【叔本华小传】

阿图尔·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出生在德国东部的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商人家庭。父亲是一个信奉“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的自由共和派人士,早年曾在英、法学习经商。母亲是一个颇有文学才华、性格开朗的女子。叔本华出生后,其父一心企望他将来继承祖业,成为一个“世界商人”。为了培养叔本华的经商素质,父亲不惜工本,首先让叔本华在法国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他12岁时,又把他送进汉堡有名的培养未来商人的摇篮——龙格私立学校。然而事与愿违,随着年岁的增长,叔本华对学习经商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而对文科学习的兴致却与日俱增。为了让儿子改变志向,叔本华的父亲以带他出国作一次长期旅行为条件要叔本华答应将来作个商人。在叔本华的同意后,他跟随父母亲在欧洲漫游了两年,旅行并没能改变他进文科中学学习的志向,但旅行大开了叔本华的眼界,对叔本华早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05年4月,叔本华的父亲因经商受挫,精神忧郁,觉得走投无路,一天竟从仓库顶楼跳窗跌入沟中自杀身亡。父亲的死对年仅16岁的叔本华打击很大,使他觉得人生可悲,也使他迁怒于母亲。他认为父亲的自杀与母亲常常赴宴交际、寻欢作乐、没有照顾好年老病重的父亲有关,从此埋下了与母亲不睦的种子。

叔本华的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妹妹搬到了魏玛,并在那里办了一个文艺沙龙。叔本华并因此结识了大文豪歌德。1807年6月,叔本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进入了戈塔的一所文科中学学习,稍后又转学就读于魏玛文科中学。此时,叔本华与其母的争吵日趋激烈,以致母亲发誓不再同他打交道,并把他应得的19000塔勒的遗产分给了他。在魏玛文科中学完成学业后,叔本华先是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1812年秋,叔本华跨进了柏林大学的门坎专攻哲学。1813年,战火烧到了柏林,迫使叔本华中断学业回到了魏玛,由于同母亲恶劣的关系,他很快又搬到鲁道尔斯塔特。在这里,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性》的撰写,并以这篇论文获得了耶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又返回了魏玛,并在魏玛同大文豪歌德多次见面,一起讨论颜色理论。歌德对这位年轻人非常赏识,要那些看不起叔本华的人不要小看他,预言叔本华有朝一日会比谁都强。同时,叔本华还在费里德里希·迈耶尔的指导下研究印度哲学,特别是《奥义书》,叔本华从这部宣扬悲观主义的印度古典哲学名著中汲取了许多思想营养,成为他后来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

1814年5月,叔本华与积怨颇深的母亲彻底决裂,此后24年再也未见一面。叔本华离开了魏玛迁往德累斯顿。在这里,叔本华先是在歌德的影响下撰写出版了《论视觉和颜色》,后又撰写了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凝聚叔本华毕生心血结晶的力作,标志着西方哲学中一个崭新的派别——唯意志主义的诞生,叔本华本人也因此成为唯意志论的祖师爷。叔本华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颇为自负,他在给出版家布洛克豪斯的信中就曾这样介绍这一作品,这“是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不是对已有东西的新表述,而是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迄今还无人想到过的思想”。然而这本后来受到空前欢迎的哲学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可以说无人问津并遭到一些否定性的批评。这本书在1818年出版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总共卖了不到100本。十六年后出版商布洛克豪斯告诉叔本华,他已被迫将剩下的成书作废纸卖掉了。惟一让叔本华感到有点欣慰的大概就是大文豪歌德认真读了这本书,并作了赞许的评价。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集叔本华哲学体系之大成的著作中,叔本华分别论述了有关认识论、本体论、美学和伦理学四个方面的问题。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受主体的制约,都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一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原因的活动,由于这种意志活动才产生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关于艺术,叔本华认为艺术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是理念。一切科学都利用充足理由律来解释现象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惟艺术是超脱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独特的认识方式。艺术要把握的是现象中的本质和内蕴,即理念。“艺术的惟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惟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在伦理思想方面,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求生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而且只要有求生意志和欲望,人类就永远不能摆脱竞争和痛苦,摆脱痛苦的惟一根本办法就是压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