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世界名流
1617200000011

第11章 唯意志主义的开山鼻祖——叔本华(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面世所受到的冷遇,叔本华虽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相当心酸不快。1818年9月23日,叔本华离开了德累斯顿前往意大利旅行。1819年8月,管理叔本华财产的但泽穆尔银行倒闭的消息使得他提前结束了在意大利的旅行返回了德国。叔本华从这次事件中感觉到应找一份工作,防止有朝一日可能发生破产,另外他也想借此为自己宣传宣传,争取更多的读者。1820年1月,叔本华获得了柏林大学的讲师资格,在柏林大学开设了《整个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的讲座,并且还要求和当时名声已达顶峰的黑格尔的讲座开在同一时间,就是想和黑格尔较量一番。结果不用说,他几乎面对空教室讲课,据说听他讲课的学生从未超过三人,最后叔本华不得不撤销了这个讲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叔本华在与女房东争执过程中竟粗暴地将女房东推出房门,使其致残。叔本华被课以重罚,承担了赡养这位妇人余生的全部生活费用达20年之久。在双重打击下,叔本华愤愤地离开了他原来以为可以大展宏图的柏林,第二次踏上了去意大利的旅程。1823年5月,叔本华结束旅行回到了德国。1825年4月再回柏林定居达六年。在这段时间里,叔本华努力学习西班牙文,并开始翻译17世纪西班牙道德哲学家、悲观主义者巴尔塔萨尔·格拉西安的《神谕简释和警世术》。与此同时,叔本华还把自己的著作《论视觉和颜色》译成了拉丁文。

1831年8月,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决定离开早已厌倦的柏林,经过慎重考虑,最后选定去法兰克福。自从1833年6月定居法兰克福开始到1860年9月去世,叔本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始终过着一种孤寂的、离群索居的生活。此后的27年里,他的生活习惯从未有过丝毫的改变。清晨,旭日东升,一杯浓咖啡作早餐,怒视或诅咒房东;上午,如果头脑清醒,从事三小时学习或写作,午饭前练习一个半小时长笛,然后到餐馆吃午饭;再回到住所,一杯浓咖啡;整个下午专心致志阅读;傍晚,在一只白色卷毛狗的陪同下作一次长时间的轻松散步,然后去另一家饭馆吃晚饭,并喝上几盅;饭后上剧院,睡前细致阅读印度教神秘主义典籍,最后在“该睡觉的时候上床睡觉”。

这时的叔本华一心扑在书本上,反复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对佛教特别感兴趣,他宣称“我从一页古印度佛教典籍上所得到的收获”,“胜过康德之后欧洲哲学家们的十卷煌煌巨著。”对《圣经》的两部全书,他也下了很大功夫进行研究。此外,他还研究了心理学和灵学。1836年,已经有17年没有发表什么作品的他终于打破“沉默”,发表了一篇《自然的意志》。在这篇文章里,他继续讨论他终身感兴趣的关于存在的基本罪恶的命题。然后他开始写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续篇。

1841年,叔本华出版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书中收录了他早先时候撰写的两篇论文,一篇《人的意志的自由》是他1838年参加挪威皇家学会征文比赛的入选作品,另一篇《道德的基础》则是他1840年参加丹麦皇家学会征文比赛的落选作品。这两篇文章都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和发挥。

1843年,叔本华又完成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篇,即第二卷的写作。1844年在叔本华的恳求和不取分文的承诺下,出版商布洛克豪斯勉强同意为其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在这一版中,原书第一篇单独成为第一卷,其余的增补组成第二卷。这一次第一卷重印了500本,第二卷印了750本。尽管书价定得很低,但购买者仍然寥寥无几。

1851年,叔本华又完成了《附录与补遗》,顾名思义,这也是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补充,但未收入原书。当叔本华又要布洛克豪斯替他出这本书时,有过两次教训的布洛克豪斯断然拒绝。万般无奈之下,叔本华只好央求柏林一家小出版社帮忙。他得到了十本样书作为报酬。然而,谁又能想到,屡战屡败的叔本华竟有出头之日。此书一出版,大受好评,不知道没能坚持到最后的布洛克豪斯是否有点遗憾和后悔。

随着叔本华最后一本重要著作的出版,叔本华的名字传遍了欧洲,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终于一举成名。仰慕者纷至沓来,各种学术机构也不甘落后,把各种荣誉加到他的头上。1853年,英国的《威斯特明斯特评论》发表了《德国哲学中对传统的反叛》一文,肯定了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攻击与批判。1854年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曾说,所有的文学界、新闻界的中心话题都少不了一个S(叔本华名字的开头字母),论述叔本华哲学的书籍也开始连续出版。1857年,叔本华的哲学课程终于在波恩大学和耶拿大学开设。莱比锡哲学院专门出了征文:《对叔本华哲学原则的阐释和批评》。柏林皇家科学院在叔本华70岁生日时想授予他院士称号,结果遭到叔本华的拒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在1854年把《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这曲歌剧因此被称为“押韵的叔本华”。1859年,在叔本华去世前一年,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与前两次截然不同的是,这次大受欢迎,使叔本华欢欣不已。这些迟来的荣誉和光环正好应验了叔本华自己在《附录与补遗》中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活着看到本应死后才有的荣誉,这将极少出现在他的盛年。……这可以由一个因其著作而出名的人的肖像画得到证实。因为通常这些人只有在其著作受到赞誉时才享此厚爱。结果,他们通常总是被画得老态龙钟,黯淡无光,当他是一个哲学家时尤其如此。”

垂暮之年的叔本华虽然享尽荣誉,但仍旧过着十分孤独的生活,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与他相伴的只有一条被他称为“世界灵魂”的卷毛狗。虽然他很想再活三十年,但肺炎的病魔最终没有让老哲学家如愿以偿。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溘然长逝,终年72岁。叔本华的临终遗嘱是:希望爱好他的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他最高兴的莫过于他那看来是非宗教的学说,竟起着一种宗教的作用,并填满了信仰的空白,成了最内在的安宁和满足的源泉。

【作者点评】

叔本华由于出生在一个相当富有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大银行家,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独立自由精神以及当时极为罕见的世界主义倾向,一心希望叔本华能继承祖业成为一个“世界商人”,甚至连叔本华的名字都取成在德、法、英三国文字里都同样拼写的阿图尔(Arthur)。为了培养叔本华的经商素质和兴趣,叔本华少年时,父亲带他在欧洲作了长达两年的旅行,使他有机会亲眼目睹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欧洲现实状况,这在叔本华幼弱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和崇尚直观、贬低理性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叔本华父亲的自杀,母亲的那种极端独立,热衷于交际,对家庭毫无感情的行为使叔本华更加乖僻、多疑、悲观厌世。总的来说,儿时的种种遭遇和经历与叔本华后来形成庞大的悲观主义哲学体系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关系。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他从自己独特的意志出发,用巴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清洗过的康德哲学、柏拉图的客观惟心主义的理念论和印度哲学中的禁欲主义以及虚无主义拼凑而成的一个唯意志主义的庞杂体系。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的哲学体系从1818年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1851年发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与补遗》,其间三十多个寒暑一直默默无闻,这与当时德国社会的现实是紧密相关的。19世纪20年代,英法两国早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已得到很大发展,但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当薄弱,向往革命是其思想主流,所以当时流行的是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着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叔本华的哲学并不能为当时资产阶级所接受。1848年3月发生了柏林起义,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背叛,革命最终失败了,国内一片消沉,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成了德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这样就必然在哲学上抛弃崇尚理性,乐观向上的黑格尔,而转向反理性主义、宣扬悲观厌世的叔本华。所以说叔本华哲学命运的转折,是和德国资产阶级历史发展相吻合的,是当时的一种必然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早已被历史所抛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它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革命家毛泽东是典型的革命乐观主义的代表,他对悲观厌世的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提出了许多疑点,并称其理论“未免与实际不合”,“吾亦不谓然”,可谓言出有因。从此可看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的世界观正趋向成熟。

(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