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最新图文普及版)
15263400000042

第42章 三字经(9)

书窗应自爽 灯火夜偏长

[注释]

①霁:(音记)雨过天睛。

[译文]

雨后刚放晴,秋风送来阵阵寒意;书房里更加凉爽,灯火旁读书的时光更长。

《七夕》①

庭下陈瓜果② 云端望彩车③

争如④郝隆子⑤ 只晒腹中书

[注释]

①七夕:旧历七月初七。

②陈瓜果:据《荆楚岁时记》载,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在院子里摆瓜果,向织女星乞求智慧灵巧。

⑧彩车:(车音居)牛郎织女会面时乘的车子。

④争如:怎么比得上。

⑤郝隆子:晋朝郝隆。农历七月初七,人家晒衣物,隆卧于庭中,人问他作什么,他答:晒我腹中书。

[译文]

七夕时节堂庭下摆上瓜果,向云端遥望牛郎织女相会的彩车;倒不如象那郝隆子,卧在堂前晒晒肚子里的书籍。

《登山》①

九日②龙山③饮 黄花④笑逐臣⑤

醉看风落帽⑥ 舞爱月留人

[注释]

①《登山》: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原题为《九日龙山饮》。

②九曰:指重阳节,旧历九月初九。

③龙山:在湖北江陵县西北十五里。

④黄花:指菊花。

⑤逐臣:遭到放逐的朝臣。

⑥风落帽:晋朝桓温带着一班幕僚游龙山,其中有一个叫孟嘉的(桓温的参军)喝醉了,他的帽子被风刮掉了,他自己还不知道,桓温让孙盛写诗来嘲笑他。

[译文]

重阳节登上龙山饮酒,菊花嘲笑我是逐臣;喝醉了酒看着风吹落帽,对月起舞更舍不得离去。

《对菊》①

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②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③

[注释]

①《对菊》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原题为《九月十日即事》,作于前首《九日龙山饮》之后的九月初十日。李白九月初九登龙山,兴犹未尽,第二天再登龙山对菊而作。

②觞:(音伤)古代喝酒用的器物,酒杯。

③两重阳: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月十日为“小重阳”。“两重阳”即指大小两个“重阳”。

[译文]

昨日重阳刚登山,今天又来这里举起酒杯,菊花为什么这样苦,竟遭到两次重阳。

《冬初》帘外三竿日① 新添一线长②登台观气象 云物望中详③

[注释]

①三竿曰:“日上三竿”,利用太阳照射竿子倒影的长短,来测量时间。日上三竿,意思是太阳已经很高了。

②一线长:冬至日以后,白天一天天变长,这里指冬至后,白天每天长一线。

③详:吉祥,古时“详”和“祥”通用。

[译文]

窗外太阳已升到三竿,冬至后白昼增添一线长,登上高处望气象,观看云彩万物呈现着吉祥的征兆。

《季冬》时值嘉平①候 年华又欲催江南先得暖 梅蕊②已先开[注释]

①嘉平:指阴历十二月。秦始皇把腊月改名嘉平月。

②梅蕊:梅花蓓蕾。

[译文]

时节已到了腊月,年岁又在催人老;长江以南先有暖意,梅花早已开放。

《除夜》冬去更筹尽① 春随斗柄②回寒喧③一夜隔 客J④两年催[注释]

①更筹尽:更筹,古时夜间计时之器。更筹尽,指一夜过去。这里泛指一年。

②斗柄;即北斗七星的柄,随季节的变化,其方向有变化。

③寒喧;客套,问寒问暖,指谈家常。

④髻:即鬓[译文]

一年的最后一夜就要过去,春天随着北斗星的转动又来临,在闲谈中虽只隔了一夜,两年岁月的更替催使人的鬓发又白了许多。

《弟子规》《弟子规》全书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部分。

下面我们按原文顺序分五个部分作一简单批注,供分析批判时参考。

(一)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①: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是孔老二的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还要克制自己,谨慎诚实地按礼的要求去做;耍广泛地爱统治阶级,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努力实行的同时,要分出精力放在学习典章文献上。

[注释]

①圣人指孔老二。孔老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二)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叫你,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干什么,行动不能懒惰。父母教训你,必须恭恭敬敬地听着。父母责骂你,必须顺从地接受。

[注释]

①《礼记·玉藻》:“父母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父母呼唤,要立即恭恭敬敬地答应,手里干着活得马上放下,嘴里吃着东西要赶紧吐掉,快步向前不能迟缓。)[原文]

冬则温,夏则清(音净,寒,凉),晨则省,昏则定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②。

事虽小,勿擅为,苟(如果)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④,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亲的被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凉。早晨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睡下。出外要禀告父母,返回后要向父母问候。居住的地方要固定,所做的事业不要变动。事情尽管小,不要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了。东西尽管小,不能私自拿了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就会感到伤心。父母喜好的,要尽量设法准备好,父母厌恶的,要谨慎地去掉。身体有了损伤,会使父母忧虑,行为品德不好,会给父母丢脸。

[注释]

①《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二十四孝》记载:东汉黄香,九岁丧母,就知尽孝,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亲的被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掮凉。

②《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③《礼记·坊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也,示民有上下也。”(父母活着,做儿子的不能独立自主,不能有自己的财产,以表示有上下的分别。)

④《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女身体的每一根头发、每一块皮肤,都得自父母,不能毁坏和伤害,孝就从这里做起。做官,行先王之道,扬名后代,光宗耀祖,这是孝的最终目的。)

[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①。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②。

[译文]

父母疼爱我,尽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还能做到孝,才是真孝。父母有过错,要规劝,使改正错误。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柔声细气。父母不听,等父母高兴时再规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注释]

①《二十四孝》记载:虞帝舜的父亲,听了舜的后娘的坏话,要杀舜。舜力尽孝道,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父母。尧认为舜是贤人,就把帝位传给舜。

②《礼记·内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同悦)则复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

[原文]

亲有疾,药先尝①,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②,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③。

[译文]

父母有病吃药,子女要先尝,不分白天黑夜在床前侍候。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在守丧期间应经常悲泣,夫妇不同居,不喝酒吃肉。办丧事要竭尽礼节,祭祀要心诚。对待死去的人如同对活着的人一样。

[注释]

①《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②《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曾参问:“三年守孝期间可以去吊唁别人吗?”孔丘说:“在三年守孝期间的头十三个月,不能和大伙呆在一起,不能和人一起活动,君子还要按礼的规定穿孝衣,以表示哀悼。在这三年守孝期间还去吊唁别人,不就是假的了吗。”)

③《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依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①。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音敏,消失)。

[译文]

作哥哥的讲友爱,作弟弟的知道恭敬,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了。

彼此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那里产生呢?说话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注释]

①《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一说话就想到父母,这样就不会用恶言骂人,人也不会用忿恨的话回击自己,自己就不会受污辱,也不会使父母丢脸,这样就做到孝了。)

[原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音现,显露)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①。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②。

[译文]

不管吃、喝、坐、走,都应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长辈叫人,要立即帮着去叫,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先到。对长辈不能叫名字,在长辈前不能显露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马上迎上前去作揖行礼,长辈不说话时就后退恭敬地站着。见到长辈时,如果骑着马要立即下马,坐在车上要下车,长辈过去后还须站在一旁目送一百多步。长辈站着的时候,小辈不能坐,等长辈坐下,命令你坐时才能坐。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低到听不见,就不合适了。到长辈那里要快步上前,退出来时步子要慢。长辈和你说话,要站起来回答,眼睛不能东张西望看别的地方。

[注释]

①《礼记·曲礼》:“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见到父亲的朋友,没有命令你前进就不能前进,没有叫你后退就不能后退,没有问你话就不能说话,这就是孝子的行为。)

《礼记·内则》:“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②《礼记·曲礼》:“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不能侧着耳朵听长辈说话,不能用号叫声回答长辈,眼睛不能东张西望,不得怠慢。)

[原文]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①。

[译文]

事奉叔伯等父辈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事奉堂表等兄长如同敬重自己的兄长一样。

[注释]

①《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我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重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这样去做,统治天下就易如反掌。)

(三)[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要早起晚睡。人很容易衰老,要爱惜现在的时光。

[原文]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音哲,总是)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音会,肮脏)。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①。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音玉,门坎),勿跛(瘸、不正)倚,勿箕踞,勿摇髀(音必,大腿)②。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满),入虚室,如有人③。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译文]

早晨起来必须洗脸漱口。大小便以后要洗手。帽子耍戴正,纽扣耍系好,袜子和鞋要穿好结紧。帽子、衣服耍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要乱放,以免弄脏。穿衣服贵在干净,不在于华丽。当官的穿衣服要遵循自己的名分,老百姓穿衣要和家庭地位相称。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

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年纪还小,不要喝酒,喝醉了酒最难看。

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端正。作揖打拱要深圆,跪拜要恭恭敬敬。不要踩门坎,不要瘸腿斜靠着,不要蹲坐着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大腿。

慢慢地掀帘子,不要弄出声音。转弯要宽,不要碰着有棱角的东西。拿着空的用具,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进空房间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一样。做事情不要忙乱,一忙乱就多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要草率从事。

[注释]

①《礼记·少仪》:“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穿衣服不按自己的名分,就是无知的人。)

②《礼记·典礼》:“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走路不要很傲慢的样子,站立时不要斜靠着,坐的时候不要把腿叉开。)

《论语·乡党》。“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孔老二见国君时,不站在门的中间,不踩门坎,以示尊君。)

③《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原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

斗闹的场所,绝对不要去。不符合礼的不正当的事,绝不要过问。

[原文]

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①。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傥(同“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音千,吝啬)。

凡出言,信为先②,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

将要进门时,问问屋里有谁,将上堂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人问你是谁,要告诉他姓名,不要回答“吾”或“我”,这样人家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谁。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当面请求,如果不问就拿,那就是偷。借人的东西,用完了就及时归还;别人借东西,自己有的话不要小气。凡是说话,首先要讲信用,欺骗和胡说,怎么可以呢?

[注释]

①《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上堂屋,必须大声和主人打招呼。看到门口放着鞋,就知道里面有人,听到里面有说话声才可以进去,没听到声音就不要进去。)

②《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大人物,说话不一定要有信用,行动不一定做到。)

[原文]

说话多,不如少①,惟其是,勿佞(音泞,巧言谄媚)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②。

[译文]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只求说得对,不要花言巧语。刻薄挖苦,下流肮脏的话,小市民的习气,一定要警戒。了解得不真实,就不要随便说;知道得不确切,不要随便传。不合适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随便答应了,那么办与不办都是错的。凡是说话、吐字,音要重,速度要慢,不要急促,不要模糊不清。东家长,西家短,和你无关的,就不要管闲事。

[注释]

①《孔子家语》:“无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多坏事。)②《孔子家语》:“无多事,多事多患。”(不要多管闲事,多管事多祸患。)

[原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音机,上升、跟上)。

见人恶,即内省①,有则改,无加警。

[译文]

看见品德好的,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很远,也可以逐渐跟上。见到别人的坏行为,就要自我反省一下,有就改正,没有就加以警惕。

[注释]

①《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好的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就自我反省一下。)

[原文]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忧愁?悲哀)。

[译文]

只有道德、学问、才能、本领不如别人,才应当自己勉励自己,迎头赶上。如果衣服、饮食不如人家,就不应该忧愁。

[原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①。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傥掩饰,增一辜。

[译文]

听到说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赞扬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接近你,好朋友就离开你。如果听到赞扬就不安,听到说你的过错就高兴,那么正直有信的朋友就逐渐亲近你。不是存心做坏事就叫做错,如果存心干坏事那就是恶。有了过错能改就等于没犯错,如果遮遮掩掩,那就又增加一个过错。

[注释]

①《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有信的人交朋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就有益。同谄媚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有害了。)

(四)[原文]

凡是人,皆须爱①,天同覆,地同载②。

[译文]

凡是人都要相爱,因为都被同一个天所覆盖,被同一个地所负载。

[注释]

①《礼记·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