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最新图文普及版)
15263400000028

第28章 颜氏家训(25)

《汉书》说:“田0贺上。”江南的版本都把“0”写作“宵”字。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特别精研班固的《汉书》,梁代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时,读作“田0”。梁元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求,只是因为我家里传下的旧本中,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0”字。”梁元帝也没办法难住他。我到江北时,看见那里的版本就写作“0”。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声,馀分闰位。”意思大致是说(王莽)不是玄黄正色,不合符律吕正音。最近有位学士,名声很高,竟然说:

“王莽的长相不但是老鹰的肩膀、老虎的目光,而且还是紫色的皮肤、青蛙的嗓音。”这可弄错了。

简策的“策”字,是“竹”下面放一个“束”,后代的隶书,写得就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下竟放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该是“束”,现在也写成“夹”一样。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就是以“?为正字,以“策”作读音,完全弄颠倒了。《史记》又在写“悉”字时,误写成“述”,在写“鮅”字时,误写成“篹”,裴驷、徐邈、邹诞生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用“鮅”字给“篹”字注音。既然这样,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张揖说:“虑,就是现在所说的伏羲氏。”孟康《汉书》古文注也说:

“虑,就是现在的伏。”而皇甫谧却说:“伏羲,有人也称之为宓羲。”我查阅了各种经书、史书、纬书以及占验之书,就没有宓羲这个称号。虑字从“卢”,宓字从“山”,下面部分都是“必”,后代人传抄,就误把虑写成了宓,而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据此又另外立了一个名称。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孔子的学生虑子贱担任单父的长官,他就是虑羲氏的后代,俗字也写作“宓”,有的又在宓下加个“山”。现在兖州永昌郡城,就是过去单父的地盘,东门有一个“子贱碑”,是汉代竖立的,那上面就说:“济南人伏生,就是子贱的后人。”由此可以知道“虑”与“伏”,自古以来就是通用字,后人误把“虑”写作“宓”的事实”就明显可知了。

《史记》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後。”这是节取《战国策》中的文字。

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鸡中之主。从,牛子。”这样看来,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牛後的“後”字应当作“从”字,世俗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伎痒,不能无出言。”

按:所谓伎痒,就是怀有那种技艺很想表现,内心像痒一样难耐。因此,潘岳的《射雉赋》也说:“徒心烦而伎痒。”现在的《史记》“伎痒”二字都写作“徘徊”,或者写作“徨不能无出言”,这是因为世俗在传抄时致误了。

《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妒媚,以至灭国。”另外,《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鮅媚之诛。”这两个“媚”

字都应当作“菳”字,菳也就是鮅,这个字的含义见于《礼记》、《三苍》。

况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后鮅菳。”王充《沦衡》说:“鮅夫菳妇生,则忿怒斗讼。”更可明白“菳”是“鮅”的别名。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怀疑贲赫,所以不能说成“媚”。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等,议于海上。”各种本子都写作山林的“林”字。隋文帝开皇二年五月,长安百姓掘得一个秦代的铁称锤,旁边有镀钢的镌刻铭文二处,其一处说: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共四十字。其另一处说:“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共五十八字,有一个字磨灭,可见者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它的字体全部是古隶。我受皇帝的命令摹写认读它,并与内史令李德林进行核对,见到这两个称锤,现在官库里面;那上面“丞相状”的“状”

字,乃是状貌的“状”,爿旁加犬;由此知道世俗写作“隗林”,是不对的,应当写作”隗状”。

《汉书》说:“中外?福。”“躌”字应当从“礻”。?,安的意思,发音是匙匕的“匙”,其含义见于《三苍》、《尔雅》、《方言》。河北的学士都说是这样的。而江南的写本中,这个字多从手,撰写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都把它当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不对的。

有人问:“《汉书·昭帝纪》的注文说:“因为孝元皇后的父亲名禁,所以把禁中改称省中。”为什么要用“省”字代替“禁”字呢?”我回答说:“案:《周礼·宫正》上说:“掌王之戒令纪禁。”郑玄的注说:“1,犹割也,察也。”李登说:“省,察也。”张揖说:“省,今省鲕也。”那么小井、所领二个反切音的省字,都可以训察。禁中那种地方既然经常有禁卫军省察,所以就用“省”来代替“禁”。鲕,就是古代的察字。”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礼,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明市的时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侯,所以叫做小侯,《礼记》说:

“庶方小侯。”就是它的涵义。

《后汉书》说:“鹳雀口衔三条鳝鱼。”这个鳝字大多假借为雗、鲔的“雗”字。那些世俗的学者,因此而称呼它为雗鱼。按:魏武《四时食制》说:“雗鱼大如五斗奁,长度为一丈。”郭璞在《尔雅》注文中说:“雗鱼长度为二三丈。”哪里会有鹳雀能够衔得起一条雗鱼的,何况是三条呢?而且嬗鱼是纯灰色,身上没有花纹。鳝鱼长的不过三尺,大的粗细不超过三指,黄的底色黑的花纹,所以都讲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续汉书》及《搜神记》也说到此事,都写作“鳝”字。荀卿说:

“鱼鳖鳅嬗。”以及《韩非子》、《说苑》都说:“嬗像蛇,蚕像。”都写作“雗”字。假借“雗”作“鳝”,由来已久了。

《后汉书》说:“酷吏樊哗任天水郡太守,凉州城百姓为他编了歌谣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的版本“穴”字都误写作“六”

字。学者们沿袭这个错误,有了迷误而未认识到。虎豹穴居,这是明明白白的事;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难道他说的是六只虎七只虎吗?

《后汉书·杨由传》说:“风吹削肺。”这个“肺”就是削札牍的“柿”。古时候,字写错了就把它刮削掉,所以《左传》说“削而投之”就是这个意思。也有把“札”叫作“削”的,王褒《童约》说:“书削代牍。”

苏竟的信中说:“昔以摩研编削之才。”都是“札”作“削”的证据。《诗经》说:“伐木浒浒。”毛《传》解释说:“浒浒,柿貌也。”史官们用假借之法把“柿”字成成了肝肺的“肺”字,世上流行的版本又据此全都写成了脯腊的“脯”字,或者写作反哺的“哺”字。学者们因此解释《后汉书》中的“削哺”一词说:“削哺,是屏障之名。”这种解释既无证据,也只能算是主观臆测了。“风吹削哺”讲的是风角占候。《风角书》上说:“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如果“削”是指屏障,怎么可能转动呢?

《三辅决录》说:“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果”字应当读作魏颗的“颗”,北方地区普遍把“一块”东西,改称为“一颗”,蒜颗就是世间的常用语。所以陈思王曹植的《鹞雀赋》说:“头如果蒜,目似擘椒。”另外《老子化胡经》说:“合口诵经声琐琐,眼中泪出珠子。”

这个“石果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它的发音和意义与“颗”字是很相同的。

江南地区只是称呼为蒜符,不知道叫作蒜颗。学者互相承袭,把这个字读成了裹结的裹,说范仲公把盐和蒜一起包在包裹里,放进竹筒中。

《正史削繁》音义又给蒜颗的“颗”注音为苦戈反,两者都是错误的。

有人询问我说:“《魏志》中蒋济上书说“弊2之民”,这个“2”是什么字啊?”我回答他说:“根据行文的意思,2就是危皮倦的危皮字。张揖、吕忱都说:“这个字是支傍加刀剑的刀,也就是剞字。”不知道这个字是蒋济自造支傍加上筋力的力字,还是有人借用它作剞字?它终归还是应当发音为九伪反。”

《晋中兴书》说:“太山的羊曼,曾经是为人疏慢放纵、扶弱济贫,好酒贪杯漫无节制,5州那里的人把他称为铜伯。这个铜字的意思各种书里都没有进行解释。梁孝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前不认识这个字。

只有张简宪曾经教过我,把它叫作鉇羹的鉇字。从那以后我就遵从这个读音了,也不知道它的出处。”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的谥号,江南地区的人称他为饱学之士。案:着《晋中兴书》的何法盛离我们年代很近,那个菇字应当是老人们传下来的。社会上又有铜铜这个词语,大致是无所不施、无所不容的意思。顾野王的《玉篇》误写为黑傍加沓。顾野王这人虽然博学多闻,但他的学识还是在张缵、梁孝元帝之下,而后二人都说是重字边。我所见到的几个本子,都没有作黑傍的。重沓是多饶积厚的意思,从黑傍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含义何在了。

《古乐府·相逢行》的歌词,先记述三个儿子,其次才述及三个媳妇。媳妇是相对公婆而言的称呼。这首歌词的末章说:“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时候,媳妇供养侍奉公婆,早晚都在两老身旁,与儿女没有两样,所以歌辞中有这些话。丈人也可作为长辈老人的称呼,现在的习惯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称为先亡丈人。我又怀疑“丈”字应当写作“大”字,北方地区的风俗,媳妇称呼公公为大人公。“丈”字与“大”字,是很容易误写的。近代的文士,有很多人写有《三妇诗》,内容却是描写自己与妻妾配对成双的事,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词句,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为什么如此荒谬呢?

《古乐府》歌咏百里奚的歌词说:“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吹?鳇;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字应当写作炊煮的“炊”。案:蔡邕的《月令章句》说:“键,就是关牡。是用它来栓门的,有人也称它做剡移。”这样看来,百里奚夫妇当时很贫困,把门闩也当作薪柴烧了。这个字《声类》写作“?”,有的书也写作“店”。

《通俗文》一书,世间的本子写作“河南服虔字子慎撰”。服虔既然是汉代人,他的《叙》却引用了苏林、张揖的话;苏林、张揖都是三国时魏国人。而且在郑玄以前,人们都不懂得反切,《通俗文》的反切注音,与现在的习尚太相合。阮孝绪又说是“李虔所撰”。河北地区这本书,家家收藏有一本,就没有题作李虔的。《晋中经簿》及《七志》上,并没有它的条目,最终不能知道是谁撰写的。但是它的文辞妥帖,确实是高才。殷仲堪的《常用字训》,也引用了服虔的《俗说》,现在又没见到这本书,不知它就是《通俗文》,还是别一种书?或者是另有一位服虔吗?

不能知晓啊。

有人问:“《山海经》这本书,是由夏禹和伯益记述的,而里面有长沙、桂阳、诸暨,像这一类的秦、汉地名不少,这是为什么呢?”我回答说:“史书上的缺疑,由来已久了;再加上秦人毁灭学术,董卓焚烧书籍,典籍发生错乱,造成的问题还不止于您说的这些。比如像《本草》这本书是神农所记述的,然而里面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汉代的郡县名称,出产各种药物;《尔雅》是周公撰写的,而书中却说出“张仲孝友”的话;孔子修订《春秋》,而《春秋左氏传》却写着孔子死亡的语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写的,而里面却有燕王喜、汉高祖之名;《汲冢琐语》发掘于战国时代,里面却记载有《秦望碑》的文字。《苍颉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写,里面却说“汉朝兼并天下,海内英雄竞相参与,陈被黥面,韩信遭败覆,叛臣被讨伐,残贼被消灭”;《列仙传》是西汉人刘向所撰写”而书中的《赞》却说有七十四人出自佛经;《列女传》也是刘向所撰写,他的儿子刘歆又写了《列女传颂》,记事终止于赵悼后”而传中却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媳:以上所述都是由后人搀杂进去的,不是原文。”

有人问道:“《东宫旧事》为什么称鸱尾为祠尾?”我回答说:“因为作者张敞是吴地人,不太研习古事,随手记述注解,顺从了乡俗的错误,造作了这类字体。吴地人称呼祠祀为鸱祀,所以用祠代鸱字:称呼绀为禁,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绀字;称呼盏为“竹简反”的音,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盏字;称呼镬字为霍字,所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镬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字,木旁加鬼代替魁字,火旁加庶代替炙字,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华字表示”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诸如此类,任意妄写的字实在不少。

又有人问:“《东宫旧事》上面的“六色绥”是什么东西?应当读作什么音?”我回答说:“按:《说文解字》说:“,就是牛藻,读作“威”

的音。”《说文音隐》注音为“坞瑰反。”就是陆机所说的“聚藻,叶子像蓬草”的那种东西。另外,郭璞注释的《三苍》也说:“蕴,属藻类,细叶子像蓬草柔密地丛生着。”现在水中有这种东西,它的一节有几寸长,纤细柔密如丝,缠绕成圆形,十分可爱,长的有二三十节,人们仍然称它为着。此外,把五色丝线剪断成一寸长,横放在几股线中间用绳子拴住,把它做得像菪草一样,用来装饰物品,就把它叫做菪。当时一定是要捆缚六色,就制作了这种着来装饰绲带,张敞于是造了糸旁加畏的字,发音是隈。”

柏人城东北有一座孤山,古书中没有记载它的。只有阚6的《十三州志》认为舜进入大麓,就是说的这座山,它的上面现在还有尧的祠庙;世人有的称它为宣务山,有的称它为虚无山,没有谁知道这些称呼的来历。赵郡的士族中有李穆叔、李季节兄弟和李普济,也可算有学问的人,都不能判定他们家乡这座山的名称。我曾经担任赵州佐,与太原的王邵一起读柏人城西门内的石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的民众为县令徐整竖立的,上面的铭文说:“有一座颾3山,是王子乔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这山就是颾3山。颾字却不知道它的出处。7字依照各种字书,就是旄丘的“旄”字;《字林》给旄字注一音作亡付反,现在依照通俗的名称,应当读作“权务”的音。我到邺城后,给魏收说了这件事,魏收对此大加赞许。正赶上他撰写《赵州庄严寺碑铭》,于是写了“权务之精”这句话,就是使用了我说的这个典故。

有人问:“一夜为什么有五更?“更”字作什么解释?”我回答说:

“汉、魏以来,一夜的五个时辰被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做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做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是以五来划分时间段落。《西都赋》也说:“卫以严更之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假如把正月作为建寅之月,北斗星的斗柄日落时就指向寅的区间,日出时就指向午的区间;从寅时到午时,共经历了五个区间。

冬天和夏天的月份,白昼和夜晚的时间虽然又长短不齐,但是对时辰的宽广来说,增长不会超过六个时辰,减短不会低于四个时辰,进退常在五个时辰之间。更,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所以说叫五更。”

《尔雅》说:“术,就是山蓟。”郭璞的注说:“术像蓟,生长在山中。”

按:术的叶子其形状就像蓟,近代的文人,竟然把蓟读成筋肉的筋,以“山蓟(筋)”作为“地骨”的对偶来使用它,恐怕失去了它的正确发音。

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有什么典故出处吗?”我回答说:

“《风俗通》上面讲:“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善于滑稽调笑,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的形像作傀儡,把它叫做郭秃,就像《文康》乐舞中出现庾亮的形像一样。

有人问:“为什么把治狱参军取名为长流呢?”我回答说:“《帝王世纪》说:“帝少昊驾崩,他的神灵降临到长流这座山上,主持秋祭。”按:

《周礼·秋官》上说,司寇掌管刑罚。长流的职务,在汉、魏就是捕贼掾。晋、宋以后才开始置参军,上属司寇管辖,所以就取秋帝少昊所居之处作为好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