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决录》: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越岐所撰。
前队(suì)大夫:指南阳郡太守。
魏颗:晋国大臣。
陈思王:即曹植,因封陈王,谥思,故称。
擘(bò):裂开。
《道经》:道教的经典。
趜趜(suǒ):同“琐琐”,形容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
石果(kē):同“颗”,颗粒。
裹结:缠绕、捆扎。
内:同“纳”。
《正史削繁音义》:梁朝阮孝绪撰,共九十四卷。
《魏志》:即《三国志·魏志》。蒋济:三国魏平阿人,魏明帝时为中护军,多次上疏反对大修宫室。2(guì):通“鲇”,精疲力竭之意。
剞(jī):雕刻用的刀具。
《晋书中兴》:南朝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共七十八卷。
太山:即泰山。羊曼:字祖延,晋人。任性放纵,不拘礼法,曾任晋陵太守。后被害。
诞节:没有节制、放诞任性。
铜(tà):放纵豁达。
见教:受人指教,即赐教。
鉇(tà):不咀嚼而吞咽。
法盛:即何法盛。
耆(qí)老:老年人。
顾野王:南朝陈人,精通经史、天文地理、术数等。着《玉篇》三十卷。
《古乐府》:左克明编,共十卷。《古乐府》歌词:指《古乐府·清调曲·相逢行》的歌词。
三子:三个儿子,即太子、中子、小子。
三妇:三个新妇,即大妇、中妇、小妇。
舅姑:即公婆。
未遽央:仓猝间未能调好。遽(jù):匆忙。
目:名称,此处指称呼。
祖考:称死去的祖父。
匹嫡:匹婚、婚配。耦己:与己结婚。
郑、卫之辞:代指淫荡不正的歌辞。
百里奚:春秋时秦穆公贤相。本为虞国大夫,晋灭虞时被俘,为秦穆公夫人陪嫁之臣。百里奚逃至宛,为楚人所获。秦穆公闻其贤能后用五只羊皮赎回,委以国政。
伏雌:孵卵的母鸡。
吹:同“炊”。??(yǎnyí):门栓。
关牡:门栓。扉(fēi):门扇。
(diàn):门闩。
服虔:字子慎,东汉河南荥阳人。历官东汉尚书、侍郎、九江太守等。着有《春秋左氏传解》等书。
反语:反切,注音的一种方法。
会:符合、相合。
阮孝绪:南朝梁人,字士宋,以德行显于世。撰有《七录削繁》。
李虔:据载曾着《续通俗文》二卷。
《七志》:南朝宋王俭撰,为书目分类专着。
殷仲堪:东晋陈郡(今河南淮阳县)人,善属文,曾任荆州刺史。
着(常用字训)一卷。
为:抑或、或许。
《山海经》:地理着作,约成于战国时,作者不详。用以记述各地山川、道路、部族、物产、祭祀、医巫、原始风俗的书,且保存了许多远古神话传说。
夏禹:即禹、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益:即伯益,相传善于畜牧狩猎。因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不受而避居箕山。
阙(quē)文:缺疑不写或遗漏的文字。
秦人灭学:指秦朝“焚书坑儒”。董卓焚书:指董卓烧鴌观阁,尽焚经籍之事。
《本草》:即《神农本草经》三卷,实为秦汉人假托神农所作。
张仲:西周宣王时人,在周公之后百余年。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经》:此指《春秋左氏传》。
《世本》:战国史官的撰述。记述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世系等情况。
《汲冢琐语》:西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一说为安矨王),得书数十车,有《琐语》十一篇,记战国时各国卜梦妖怪相书。
《秦望碑》:秦始皇出巡所立诸石刻。
稀(xī):陈。黥(qīng):脸上刺字以墨涂之的刑罚。韩:韩信。
《赞》:指《列仙传》中的赞语部分。
歆:刘向之子刘歆: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颂》:指刘歆所撰《列女传颂》。
赵悼后:战国时赵悼襄王赵偃之后。悼襄王以其美而立为后,但赵悼后却淫乱放荡并受秦之贿杀死赵良将李牧,遭群臣怨恨被杀,家族被诛灭。
更始韩夫人:指汉更始帝刘玄宠姬韩夫人。明德马后: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后。梁夫人?(yì):东汉和帝的姨妹梁?。
《东宫旧事》:汉张敞所着,共十卷。鸱(chī)尾:指宫殿屋脊两端的装饰性物件,形如鸟尾,故称。
镬(huò):锅。
专辄:专断、擅自裁定。
六色局绲(jìwēi):用六色丝做的类似草的装饰物。:一种毡类毛织品。绲:用五色丝做成的节状装饰物。
牛藻:叶小如牛毛的水草。
《音隐》:指《说文音隐》,着者不详。
陆机:三国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一作“陆玑”,字元恪,着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聚藻:生于水底的一种水草,叶如蓬草。
圆绕:圆转弯曲。
(jūn):水藻名。
绁(xiè邑):捆绑。
绲(gǔn)带:织成的带子。
柏人城: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西。
阚(kàn)驷:北魏敦煌人,博通经传,撰《十三州志》。大麓:林麓,指山林中。
李穆叔:即李公绪,北朝北齐人,博通经传,雅好着书,有《典言》、《礼质疑》等着作。季节:李公绪之弟,撰有《战国春秋》、《音谱》等。李普济:北齐人,性温和,学有名气。
王乔:即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游于伊洛之间,传说被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而成仙。
旄(náo)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卫以严更之署:以严更的官署负责宫室的警卫。严更,督察巡夜的更鼓。
建寅:夏历以寅月为首,故称。
斗柄:北斗星之柄。北斗七星排列,四星像斗,三星像柄。
辰:时辰。古人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记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盈:盈余、最多。缩:缩短、最少。
术(zhú):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根茎可入药。山蓟(jì):术的别名,一说为刺儿菜。
耦:同等、并列。地骨:枸杞的别名。又名地筋。
傀儡(kuǐlěi)子:指木偶戏。郭秃:秃头的木偶。
故实:典故、出处。
为:根据。
《文康》:古乐曲名,又名《礼毕》,因所扮演的晋太尉庾亮谥号为“文康”,故名。庾亮:字元规,东晋颍川人,善玄谈。史载,庾亮死后,其歌女为追思他,作庾亮面具,表演歌舞。
长流:也称长流参军,晋宋后始为参军。
少吴(hào):传说为古部落首领,叉作少?,名挚,字青阳,黄帝子,己姓。
掾(yuàn):宫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
六文:即“六书”。
贯:贯通、贯穿。部分:指部首分类。
导一茎六穗于庖:在厨房选择一茎长六穗的谷子作祭祀的祭品。
导,选择。庖(páo),厨房。
牺双触(gé)共抵之兽:用双角根抵连成一体的纯色牲畜当祭品。牺,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褾,骨角。抵:顶、触碰。
许:许慎。纯儒:纯粹的书生,此处指专于文字训诂。
隐括:校正竹木弯曲的器具。引申为修改、订正之义。
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是正:审定、校正。书记:指用以记事的书写文字,如书籍、书牍、奏记之类。
本指:本旨、意愿。
专辄:专断妄为。
消息:仔细斟酌。
?(gè):兽名。
宠(lǒng):孔穴。
蚩(chī)薄:嘲笑鄙薄。世字:指流行的不规范字。
执:偏执、固执。
半:一部分。
互(gèn):假借为“亘”字。二间舟:指“二”字中间加“舟”,为“互”字。
纒缨(jùPī):黑黍。
白水真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南阳白水乡,谶称“白水真人”。
王莽执政后,忌讳钱币上有“金刀”二字(合为刘字),改钱为泉。泉可拆为“白水”二字,故有此说。
《新论》:东汉桓谭着,二十九篇。
《国志》:即《三国志》,晋陈寿着。
《宋书》:南朝沈约撰,一百卷。
《参同契》:道教书名,全名《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撰,是系统论述道教炼丹的最早着作。
《离合诗》:一部文字游戏似的杂体诗。《縂卜》:古代占卜时用的书。《破字经》:占卜家用以拆字的书。鲍昭:即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有《鲍参军集》。
河间:郡国名。治所在今河北献县东南。
4(wèi):晒干。
昃(zé):太阳偏西:
“暴”的异体字。前指暴晒,后指暴疾,晋灼:晋河南人,官尚书郎,着有《汉书音议》十七卷。
[译文]
《诗经》上说:“参差荇菜。”《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时也写作“善”,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黄色的花就像莼菜,江南民间也称它叫猪莼,也有人叫它做荇菜。后魏的刘芳对此都有注释。而河北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它,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作人荇,也确实太可笑了。
《诗经》上说:“谁谓荼苦?”《尔雅》、《毛诗传》都以荼为苦菜。此外,《礼记》上说:“苦菜秀。”按:《易统通卦验玄图》上说:“苦菜生长于寒冷的秋天,经冬历春,到夏天就长成了。”现在中原一带的苦菜就是这样的。它又名游冬,叶子像苦苣而比苦苣细小,摘断后有白色的汁液,花黄色像菊花。江南一带另外有一种苦菜,叶子像酸浆草,它的花有的紫有的白,结的果实有珠子那么大,成熟时颜色有的红有的黑。这种菜可以消除疲劳。按:郭璞注的《尔雅》中,认为这种苦菜就是馲草,即黄荫。现在河北一带把它叫作龙葵。梁朝讲解《礼记》的人,把它当作中原的苦菜,它既没有隔年的宿根,又是在春天才生长,这也是一个大的误释。另外高诱在《吕氏春秋》注文中说:“只开花不结实的叫英。”苦菜的花就应当叫做英,由此更说明它不是龙葵。
《诗经》上说:“有禞之杜。”江南的版本“禞”字是木旁加一个“大”
字,《毛诗传》说:“禞,孤立的样子。”徐仙民为它注的音是徒计反。《说文》上说:“禞,树木的模样。”字在木部。《韵集》为它注的音是次第的“第”,而河北的版本都写作夷狄的狄字,读音也是这个“狄”字,这是一个大错误。
《诗经》上说:“驹驷牡马。”江南地区的版本都写作牝牡之“牡”,而河北地区的版本全部写作放牧的“牧”。邺下的博士向我发出诘问说:“《驷颂》既然是歌颂鲁僖公在郊外原野上放牧的事情”为什么要局限于雌马雄马呢?”我回答说:“按:《毛诗传》说:“辉辉,这是形容良马躯体肥壮的样子。”接下来又说:“诸侯六个马厩四种马:有良马,戎马,田马,驽马。”如果解释作放牧的意思,雌马雄马都说得通,那就不该只限于良马独自得到“辉辉”的赞颂。良马,天子用它来驾玉车,诸侯用它去朝见天子,去郊外祭祀天地,一定没有雌马。《周礼·圉人职》说:
“良马,一个人驾一匹。驽马,一个人驾两匹。”圉人所养的良马,也不是雌马;歌颂人举他的强壮的骏马作为对象,从道理上说才相宜。《易经》说:“良马逐逐。”《左传》说:“以其良马二。”这也是对精壮骏马的称呼,不是通称一般的马。现在把《毛诗传》上说的良马等同于牧马和雌马,恐怕违背了毛苌的本意,况且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刘芳《毛诗笺音义证》对这个问题的阐释吗?”
《月令》说:“荔挺出。”郑玄作的注释说:“荔挺就是马薤。”《说文解字》说:“荔像蒲而较小,根可做刷子。”《广雅》说:“马薤就是荔。”
《通俗文》也称它为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说:“荔草茎儿长不出,则国家多火灾。”蔡邕的《月令章句》说:“荔草以它的茎儿冒出地面。”高诱注释《吕氏春秋》说:“荔草的茎儿冒出来。”这样看来,郑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为草名是错误的了。这种草在河北地区的沼泽地带到处都生得有。江东地区则少有此物,有的人把它种在阶庭内,只不过是称它为旱蒲,所以就不知道马薤的名字。讲解《礼记》的人竟把它当成马苋;马苋是可以吃的,也叫做豚耳,俗名叫马齿。江陵曾经有一位僧人,脸形上宽下窄;刘缓的小儿子叫民誉,年龄才几岁,却异常聪明,善于描摹事物,他看见这位僧人就说:“他的脸像马苋。”民誉的伯父刘乡因此就称呼这位僧人叫荔挺法师。刘乡本人就是讲解《礼记》的有名学者,尚且会这样地误解。
《诗经》说:“将其来施施。”《毛传》说:“施施,难以前进的意思。”
郑玄《笺》说:“施施,缓缓行走的样子。”《韩诗外传》也是重叠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诗》都写作“施施”。江南的过去的《诗经》版本,全都单写作“施”,众人就认可了它,这恐怕是个小小的错误。
《诗经》说:“有滨萋萋,兴云祁祁。”《毛传》解释说:“蒌,阴云的样子。萋萋,阴云运行的样子。祁祁,舒缓的样子。”郑玄的《笺》说:“古时候,阴阳调和,风雨及时,它们来时是缓缓地,不暴烈迅疾。”按:蒌已经是阴云的意思了,为什么又不厌其烦地说“兴云祁祁”呢?“云”字应当作“雨”字,是流行的写法造成了这个错误。班固的《灵台》诗说:“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这就是“云”应当作“雨”的证据。
《礼经》说:“定犹豫。决嫌疑。”《离骚》说:“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学者没有进行解释的。按:《尸子》说:“五尺长的狗叫做犹。”《说文解字》说:“陇西把犬子叫做犹。”我认为人带着狗行走,狗喜欢豫先走在人的前面,等人等不到,又返回来迎候,像这样来来去去,直到一天结束,这就是“豫”字具有游移不定的含义的原因,所以叫做犹豫。也有的人根据《尔雅》的说法:“犹的样子像麂,善于攀登树木。”犹是一种野兽的名称,听到人声后,就预先攀援树木,像这样上上下下,所以叫做犹豫。狐狸作为一种野兽,又性多猜疑,所以要听到河面冰层下没有流水声,然后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语说:“狐疑,虎卜。”就是这个含义。
《左传》说:“齐侯痃,遂痞。”《说文》说:“痃是两天发作一次的疟疾。繲是有热度的疟疾。”按:齐侯的病,本来是两天发一次,较原来逐渐加重,所以成了诸侯忧虑的事。现在北方仍然叫做痃疟,发音为“皆”。而世间的传本大多把“痃”写作“疥”,杜预也没有作解释,徐仙民注音作“介”,浅薄的学者依照这个说法为之疏通说:“患了疥疮,使人产生畏寒的症状,就转变成了疟疾。”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疥癣这种小毛病,有什么值得说的,难道会有生疥疮而转变成疟疾的吗?
《尚书》说:“惟影响。”《周礼》说:“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说:“图影失形。”《庄子》说:“罔两问影。”像这些“影”字,都应当作“光景”的“景”。凡是阴景,都是因为有光才产生的,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称为景柱,《广雅》说:“晷柱挂景。”都是这样的。到了晋代葛洪的《字苑》中,才开始在旁边加“乡”,注音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书》、《周礼》、《庄子》、《孟子》中的“景”字改从葛洪《字苑》中的“影”字”这是十分错误的。
姜太公的《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说:“为鱼丽之陈。”俗本多写作“阜”字旁加车乘的“车”字。按:以上几个陈队,都写作陈国、郑国的“陈”。行陈的含义,是从“陈列”这个词中取用过来的,这在六书中就是假借,《苍颉篇》、《尔雅》以及近世的字书,都没有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中,唯独是“阜”旁加“车”字,即使俗体流行,也不应该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中的“陈”字作“阵”字。
《诗经》说:“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毛诗传》解释说:“灌木。就是丛木。”这是《尔雅》上面的解释文字,所以李巡的注释就是:“树木丛生叫灌。”《尔雅》的末章又说:“树木族生就是灌。”“族”也是丛聚的意思。所以江南地区《诗经》古本中“灌”字都写作丛聚的“丛”字,而古丛字像“宦”字,近代的学者就将它改成了“/”字,并解释说:“就是树木中最高大的。”按:各家研究《尔雅》和解释《诗经》的都没有这样说过,只有周续之的《毛诗注》,对这个字的注音是徂会反,刘昌宗《诗注》对这个字的注音是在公反,又注为祖会反:都是牵强附会的,违背了《尔雅》的解释。
“也”是语尾及语助词,文籍中都能见到它的。河北的经、传,全都删减了这个字,这中间有的也字是不能没有的,至于像“伯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诗》毛传说的:“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像这类例子,如果删去这个“也”
字,就完全成了残缺的句子。《诗》说:“青青子衿。”毛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时候,斜领下连到衣衿,所以把领叫做衿。孙炎、郭璞注解的《尔雅》,曹大家注解的《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版本,既然没有“也”字,各位学者就荒谬地解释说:
“青衿,青领,这是衣服中两处地方的名称,都用青色作装饰。”用来解释“青青”二字,这个差错就大了!还有那些盲从世俗流行之学的人,听说经传中常常须用“也”字,就按自己的意思加上去,往往加得不是地方,就更加可笑了。
《易经》有蜀才作注的本子,江南的学士,竟然不知道蜀才是什么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也不谈他的姓名,写作:“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都是读了数千卷书的人,他俩都怀疑这人是谯周;而《蜀李书》(一名《汉之书》)上说:“这人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在南方,因为晋朝渡江之后,北方的传记。都被指为伪书,人们不重视阅读它们,所以没见到这段文字。
《礼记·王制》说:“裸股肱。”郑玄的注释说:“捋衣出其臂胫。”现在的人把“”字都写成擐甲的“擐”字。国子博士萧该说:“擐应当作,读音是“宣”,擐是表示穿着的字,没有露出手臂的含义。”依照《字林》,萧该的读音是正确的,徐爰认为此字读音作“患”,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