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20

第20章 淡薄名利一心向学

1917年,由于连年兵乱,齐白石的家乡,常有南北军队互相混战,枪炮声不绝于耳,吓得百姓连大门也不敢迈出。聚集在附近的土匪也乘乱抢钱抢粮,地方官员们不但不消灭土匪,反而还要强要税收,百姓稍有违抗,大祸就会降临,面对这样的世道,齐白石只能唉声叹气,一筹莫展。

就在他愁眉苦脸的时候,在京城做官的樊樊山来信,劝他北上京城居住,以卖画为生。齐白石看看眼前的乱世,只好无奈地辞别了父母和妻子,携着简单行李独自动身北上。

齐白石到达北京之后,先住在好友郭葆生家中,后来又搬到西砖胡同法源寺内居住。

安顿好了以后,齐白石就在琉璃厂附近的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生意,开始了他在京城的卖画生涯。就在这个时候,他艺术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这就是当时在教育部任编审员的大名鼎鼎的大画家陈师曾。

陈师曾,也叫陈衡恪,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画家,是吴昌硕之后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大写意花鸟画,笔致矫健,气魄雄伟,颇负盛名。

陈师曾兼得传统文化遗风及新式学堂教育,对中西文化有着全面的修养。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担任着多所大学的教授,他对促进北京美术界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被时人誉为“位居北京画坛之首”的传奇人物。

这天,陈师曾在琉璃厂见到了齐白石刻的印章,大为赞赏,他特意找到齐白石住的法源寺,前去拜访。

陈师曾仔细看了齐白石屋内挂在墙上的几幅画,这是齐白石的新作。陈师曾赞赏地说:“先生的印,雄伟刚劲,有高深的造诣。俗话说‘宽能走马,密不通气’,构想不一般。”

他若有所思地问齐白石:“先生治印有多少年了?”

齐白石沉吟了一下,说:“说来也有二、三十年了,但总不如意,请先生多指教。”

陈师曾又关切地问:“您的画,我见过,功夫不浅,在京城卖得好吗?”

齐白石一听,笑容为之一敛,低沉地说:“京城买我的画,不多。对于我的画,说法也不一样。不知先生有什么高见。”

陈师曾说:“老实说,我很佩服您的画,大胆创作,笔墨高超。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这其中的奥妙的,您初来京城,很少人认识你,以后慢慢应该好了。”他叹了一口气说:“能不能给贤弟我欣赏欣赏您的画,一饱眼福?”

齐白石高兴地说:“好好好,还请先生多多指教!”说完,他拿出自己画的《借山图卷》请陈师曾点评。

陈师曾看完画册后说:“齐先生的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够精湛的地方。”

说着,他恳切地指着一处山峦的皱法和设色,说:“这地方改为干湿相济而远近群山,大胆删减,画面就显得更为简练而明快。这些意见不知对否?”

齐白石一听,高兴地说:“陈先生不愧是苦铁的高足,说的实实在。”

他们真挚、恳切地谈了很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齐白石非常兴奋,就着桌上的宣纸,提笔从容挥洒,画了一块巨石,栩栩如生。

画完,齐白石换了一支细毛笔,在嶙峋山石的右下角写下题记:

凡作画欲不似前人难事也,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

齐白石题记中的“雪个”“丽堂”“少白”指的均是清代几位杰出的名画家,它们的意思是说不论是画山水花鸟画,还是画石头等类画,齐白石都不以模仿前人为满足,而自己要有不断创新的艺术进取精神。

陈师曾看了他的画和题记,不住地点头赞许,也兴奋地题了一首诗给齐白石,诗的原文是: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在诗中,陈师曾高度赞扬了齐白石的绘画和篆刻,同时也指出齐白石的绘画风格恐怕难被世人所理解。他告诫齐白石不要迎合别人,要发挥个性,走自己的路。

从这以后,齐白石成了陈师曾家的座上客。每天晚上,齐白石都要带上自己的作品,进宣武门,到西单库资胡同陈师曾的书房“槐堂”虚心请教。两人惺惺相惜,谈画论世,交往越来越深。

齐白石这次来京,除了新结识的朋友陈师曾之外,还认识了很多其他朋友,如江苏泰州凌直支、广东顺德罗瘿公和敷庵兄弟、江苏丹徒汪蔼士、江西丰城王梦白、四川三台萧龙友、浙江绍兴陈半丁、贵州息烽姚茫父、易实甫等人。

凌、汪、王、陈、姚都是画家,罗氏兄弟是诗人兼书法家,萧为名医也是诗人。加上齐白石以前在京城认识的郭葆生、夏午诒、樊樊山等人,齐白石常与这些新旧朋友一起聚谈,使他的异乡生活并不寂寞。

不过,在齐白石新认识的朋友中,当有人知道他是木匠出身后,就觉得齐白石比他们低下一等。其中有个科榜的名士,此人能画能写,不仅看不起齐白石的出身,还看不起齐白石的作品。

有一次,此人当着朋友的面对齐白石说:“画要有书卷气,肚子里没有一点书底子,画出来的东西,俗气熏人,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讲到诗的一道,又岂是易事,有人说,自鸣天籁,这天籁两字,是不读书人装门面的话,试问自古至今,究竟谁是天籁的诗家呢?”

齐白石知道此人的话是针对自己说的,但懒得与他计较,因为此人在齐白石眼中,只是个靠科榜的名士卖弄身份的人,与这样的人争一日之短长,会显得小气。

齐白石在那天聚会中,还作了一首《题棕树》诗,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

任君玩厌千回剥,

转觉临风遍体轻。

齐白石的这首诗,表现出了他淡薄名利一心向学的处世观,毁誉任之,走自己的路。

9月底,听说家乡乱事稍稍稳定,齐白石立即返回家中。可是回家后他才发现,家里的乱事比他之离开时要严重得多,他的家里,一些值钱的东西都被兵匪抢劫空了,齐白石觉得,家乡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他决定带着妻儿一起定居北京。

此时,齐白石的父亲已经81岁,母亲75岁,两位老人都需要人照顾,他的妻子放不下年迈的父母,于是决定带着儿女留守家园。

可以说,齐白石事业的成功,与他的妻子春君有着极大的关系,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善良贤惠和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美德。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都以惊人的毅力侍奉公婆,照顾小姑和小叔,毫无怨言。

此时,春君考虑的仍不是自己,而是齐白石的生活。她对丈夫说:“我是个女人,带着儿女留在老家,见机行事,应该不会出什么事,等你在北京站稳了脚跟,我再来往于京城与老家之间,也能时时与你见面,只是你只身在外,没人照顾,一定很不方便,干脆我给你找一个副室,在京安家,省得我时常为你操心。”

春君处处为自己设想,体贴入微,齐白石真有说不尽的感激,他强抑着别离的痛苦,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到了北京,齐白石仍住在法源寺庙内,以卖画刻印为生,到了中秋节时,春君给他写信说,自己已为他找好了侧室,要齐白石准备好住的地方。

齐白石托人在右安门内,陶然亭附近,龙泉寺隔壁,租到几间房,搬了进去,这是他在北京正式租房的第一次。不久,春君来到京城,为白石带来了自己选好的副室胡宝珠。

胡宝珠生于1902年,小名叫桂子,时年18岁,是四川丰都县转斗桥胡家冲人,在湘潭一亲属家当婢女,出落得十分标致。在陈春君的操持下,齐白石和胡宝珠简单地举行了成亲仪式。

春君总算为自己找到一个代替照料齐白石的人,心里十分高兴。她待胡宝珠亲如同胞姐妹,精心地照料她和教导她。她还把齐白石的起居、饮食、生活、作画、刻印等习惯,一一详细告诉胡宝珠,胡宝珠默默领会,一一照春君教她的去做。

转眼到了冬天,湖南战事又起,春君挂念家园,要回家乡,齐白石于是陪她一起回家。

当时的湖南,兵匪不分,强盗多得很,齐白石写诗感慨:

愁似草生删又长,

盗如山密铲难平。

1920年春,齐白石带着三子良琨和长孙秉灵,去京城上学。这年,良琨19岁,秉灵15岁。

谁知他们刚去北京后不久,京城却发生了直皖战事,齐白石带着家人只好又搬了几次家,最后才在西四牌楼迤南三道栅栏6号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