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19

第19章 连失恩师伤心欲绝

齐白石自从回到家乡之后,就不再打算远游了,他决定在这宁静和优美的山村长期隐居下来,直至终老在这里。

这一时期,随着清末政治的腐败,外国列强的侵入,齐白石的心境也悲凉到了极点。他深感自己一介布衣,无力给多灾多难的祖国什么帮助。他只有一管笔,彩色的笔,只能用它抒发自己对于故土、对于家乡父老、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眷恋之情,寄托他的全部爱与恨。

齐白石回家后,重新对茹家冲新宅进行了布置,他觉得自己奔波和辛劳了大半辈子,如今需要一个比较舒适的栖身之所,以安慰自己的疲惫的灵魂了。

这时候,他的父母年纪已经很大了,大儿子成家了,其他的儿子也都大了,女儿也结婚了。他们居住的地方很安静,此时的齐白石也快50岁了,他在这里过着乡下文人的生活。他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除了在院子里种树养鱼,在花园里种菜种花以外,有时候看看唐、宋诗词,有时候刻图章,画画。不过,当他工作起来,他常常会连吃饭、睡觉都忘了。

这个时期,齐白石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在1910年替朋友胡廉石画了24张石门的风景画,也就是有名的《石门二十四景图》。

据说,齐白石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画完,这是他五出五归之后,第一次大规模地连续作画,比起十多年前的《南岳全景图》,他的绘画功夫又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为了画好这24幅画,朋友胡廉石专门约上齐白石和其他几个好友去石门一游。

齐白石的《石门二十四景图》每一景图,在意境、技法上,各各不同,可谓各有追求,各有新意。有的以南朝梁张僧繇的“没骨图”技法,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青、绿、朱、赭等颜色,染画丘壑树石;有的则不着一色,纯用笔墨,焦、浓、重、淡、清并用,恣肆挥洒,淋漓毕现;有的或则点苔、或渲染、或烘托,把一个石门的壮丽河山,收入了咫尺之中。

此画画好后,胡廉石又专门请湘潭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先生在画上题诗。

过了几年,胡廉石又找到齐白石,把《石门二十四景图》拿出来,请齐白石题诗。因为《石门二十四景图》不但是齐白石画的,又有他写的字和他题的诗,后来成了研究齐白石的重要资料。据说,这些画后来到了东北,被政府高价收购,已经不是私人的收藏品了。

齐白石心境最好的时候是他旅行刚回来的头三年,但是好景不常,以后几年,不痛快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1914年4月,齐白石年仅27岁的六弟去世了。

齐白石沉浸在悲痛之中,在得到消息的当天晚上,他就在素笺上写了两首诗,寄托对于六弟的哀念之情,诗文如下:

偶开生面戊中时,

此日伤心事岂知?

君正少年堂上老,

乃见毛发雪垂垂。

堂堂玉貌旧遗民,

今日真殊往岁春,

除却爷娘谁认得,

天涯沦落可怜人。

意外的失去亲人,使齐白石消瘦了很多。春君很着急,请中医为他诊脉。服了几副中药,这几天,他的身体总是缓和了过来。

不久,齐白石的恩师胡沁园先生也磕然而逝。

一个月前,齐白石还专程去探望了胡沁园先生。当时,胡沁园虽然有点病,不住地咳嗽,但精神很好,见白石来了,他很高兴。

齐白石把自己新近创作的山水、花鸟画送给胡沁园看。在这些画中,他一改过去的画风,先勾勒外轮廓,再分石纹,然后皱染的笔法,只用墨和颜色点染而成。因而画中的山石自然成趣,形神兼备。

胡沁园很仔细地看着齐白石在技法上的新探索,连连叫好,他对齐白石说:“你这些年把笔用活了。由于基本功扎实,极尽变化,这顺笔、逆笔,有快慢,有轻重;转折回旋,表现出了顿挫与飞舞的节奏。色泽也明快、恰当。”

胡沁园为齐白石指点、解释着,拉爱徒在自己身边坐下,并提议爱徒应该把民间劳苦大众在困厄之中那种欢乐、坚韧不拔、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溶汇进了自己的画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临走时,他又取出一卷历代评画的书《画品》交给了齐白石,他告诉爱徒:“这是前人关于画的许多看法,有一定道理的。有时间翻翻。懂得古人是怎样品画,包括技法、墨法、构图、设色,不会没有好处的。”

《画品》是南朝谢赫写的绘画理论著作。谢赫,南朝齐、梁人,事迹不可考。善画,尤善人物肖像。“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

谢赫有很强的默画能力,也有一定的创造精神。但由于他撰著了《画品》,而使他作为绘画理论家而享名后世。

因《画品》中收有卒于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四年(532)的画家陆杲的作品,故推断该书约成书于梁武帝之时。

《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的《诗品》、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文艺鉴定盛行一时的产物。

《宋史·艺文志》中称此书为《古今画品》,明刊本则标名为《古画品录》。

《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齐白石手捧此本,很感激老师给自己的提议和帮助。可谁知这竟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接二连三的打击,使齐白石苍老了许多。

六弟是他的手足亲人,胡沁园是他的恩师,也是他生平的第一知己,齐白石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是和胡沁园的倾力栽培分不开的。如今两人一别千古,齐白石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地满腔悲痛。

齐白石认真地画了几幅他们生前最喜欢的画,亲自动手裱好,装在亲自糊扎的纸箱内,分别在他们的灵前焚化。

同时,齐白石又作了七言绝诗14首,以及一篇祭文,一副挽联纪念自己的老师。

其中,他的七言绝句14首中,有以下几首:

榴花饮欲荷花发,

闻道乘鸳拥旅旌。

我正多忧复多病,

暗风吹雨扑孤檠。

此生遗恨独心知,

小住兼句耐旧时,

书问尚呈初五日,

转交犹鲁石门诗。

忌世疏狂死不规,

素轻余子岂相关,

韶塘以外无游地,

此后人谁念借山。

他在挽联上这样写道:

衣钵信真传,三绝不愁知己少;

功名应无分,一生长笑折腰卑。

齐白石把对胡沁园的深深思念、感恩之情,一一倾诉于纸上。对于先师高尚的人品,给予以应有的评价,这幅联语,虽说齐白石悼念老师的,其实也是写他自己的。它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1915年冬天,又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长沙的王湘绮老师故去了,享年85岁。

早在1911年清明节的第二天,王湘绮就曾借友人程子政家的超揽楼,招集友人饮宴,看樱花海棠,并写信请齐白石前去,他在信中说:

借盟协揆楼,约文人二三同集,请翩然一到。

齐白石接信后,立即赶了去。同去的,除了程氏父子,还有嘉兴的金甸臣,茶陵的谭祖同等。

翟子玖,当过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现隐居在家。他的小儿子直颖,20来岁,号兑之,也是王湘绮的门生。

在饮宴间,翟子玖做了一首樱花歌七古,王湘绮做了四首七律,金甸臣和谭祖同二人也都做了诗。

但在此次的宴席上,齐白石没有做诗,虽然王湘绮再三催促,他还是没有拿出来。

经历了这十多年的艺术实践,齐白石深深感到诗易学、难工,没有新意,他是不轻易拿出来的。更何况,当时的宴席,虽然气氛活跃、欢乐,但他却是另一番的心境。

就在他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一位朋友私下告诉他,几天前,革命党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有72人被杀害于黄花岗。这个消息使他十分震动。

齐白石想起了朋友罗醒吾,想起了自己在广州为革命党秘密传递文件的那些日子,心情非常难受。

尽管王湘绮是他的老师,他钦佩老师的才华、学识,但对于老师的政治主张,他们从未一起讨论过,他有自己的看法。翟子玖不当军机大臣了,告老还乡,在这乱世之中,隐居不仕,也是他这样身份的人的一种退身之计。齐白石以为,这种不仕与他的终生不做官,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这次的饮宴,客人们各人带着怎样的一种心境,齐白石自己不很清楚。反正他已被前晚的消息弄得没有心思做任何事。

根据老师的要求,齐白石于第二天下午,补写了一首诗,带给了王湘绮。诗中写道:

往事平泉梦一场,

恩师深处最难忘,

三公楼上文人酒,

带醉扶栏看海棠。

齐白石在诗中写出了对恩师的崇敬,也写出了他对当局社会的无奈。本来,那次的宴会上,王湘绮还要求齐白石作一副画,但碍于当时的情绪,齐白石终于没有作,没想到这竟也是最后一次与恩师的会见。

王湘绮恩师的死对齐白石又是一个意外的刺激!四年中,一个接一个的亲人、恩师离他而去,这叫他如何不悲痛欲绝呢?想着王湘绮对自己的帮助,他专程跑到恩师的墓前去哭奠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