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14262600000021

第21章 虚心借鉴前人经验

卖画成为名家

挥扇可以消暑,着裘可以御寒;二者均须日日防,任世人笑我癫狂。

齐白石在京城安定下来以后,依然靠卖画为生。此时,因为他的侧室、儿子和孙子都在身边,所以一家人的开销很大,齐白石感到压力极大。

偏偏在这个时候,他的画在京城却卖得不好。

原来,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了进来。接着,凡是具有维新思想和崇尚新学的人,都把改革社会和振兴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对西方文明的学习上。

美术界也是如此。他们兴办美术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美术技法,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美术界的有识之士还在民主和科学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美术革命。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学西画的思潮,开始盛行起来,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也成为大势所趋。

西方美术的大量涌入,冲击了古老的中国画坛,促使中国的美术家们对传统的中国画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许多画家还进行了新画法的尝试。

此时,齐白石主要画两种画,一种是从300年以前的八大山人那里学的写意画,一种是跟湖南几位老师学的工笔画。他画的写意画,因为热情不够,所以北京人不太喜欢。至于工笔画,因为画的人太多,所以买的人也很少。

为了能卖出画,齐白石甚至想将自己的画卖得比别人便宜一半,但还是卖不出去。

齐白石觉得这个情形有点不对,有一天,他的一个湖南朋友请客,在朋友家里,齐白石看见了清朝黄慎的画,他认为黄慎的画,比自己的画好得多,但到底好在那里,他又说不上来。

后来,还是陈师曾为他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一天,齐白石在画梅花,取法于宋代的画梅名家杨补之,陈师曾看后指出:

“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也没有什么太出奇的地方。要是想画得出奇,非想出一个新的主意,换一个新的画法不可。要不然,大家都画一样的画,都显不出自己的水平。”

听了陈师曾的建议,齐白石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来一次大的改变。

齐白石的画早年以笔为主,草虫显得很传神,这既得力于摹古,又得力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当他云游四方,又学习了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罗两峰、金冬心及清代著名绘画流派“四王”的画法后,逐渐改变了画风,向写意方向转化。

现在,齐白石听了陈师曾的建议,决定广泛借鉴前人的经验,进行创新。

为了摸索适合自己才秉和气质的艺术道路,齐白石付出了异乎常人的精力和代价。

从1920年起,他除了1925年2月生病,第二年因为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共有十天没有画画以外,其它时间他都是从早到晚泡在画室里。

直到这时,他才体会到,谈“变”容易,真“变”却很难。他认为画工笔画可以把东西画得很像,但却不容易把东西的精神画出来;大笔画不难把一个主题勾出来,可是不容易画得传神。

换句话说,就是画一个东西的外表形状不难,可是用几笔把特点画出来很不容易。

为了这个问题,齐白石不知道费了多少精神,他要画出自己的风格,可是又不能立刻成功,他必须要跟中国从前的画家学习。

有一次,齐白石对自己说,他真希望自己早生300年,好跟当时的画家学画,替他们磨墨,拉纸。要是他们不需要他帮忙,他愿意站在他们的门口,就是饿死也不离开。

齐白石这次要变的笔法,主要是学当时的画家吴昌硕的画。吴先生教过陈师曾先生画画,他的画是用大笔写意的法子,颜色用得很重,笔力很好,看起来非常动人。

齐白石常常把吴先生的画拿来,一张一张地照着画。有时候,一画就是好几天。

齐白石这么练习,目的不是要画得跟吴先生一模一样,而是要学他的笔力,学他画中那种活生生的精神。他的目的是从吴先生笔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新风格。

他常常想起吴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学别人的东西很容易,可是要想创造自己的风格,那是很难的事情。一个人花半年的工夫就可以学别人的皮毛,可是他得花50年的工夫才能自成一家。”

齐白石要学的不是别人的皮毛,而是别人的长处,然后用这些长处进行创新。

这一阶段,齐白石除了学吴先生的画以外,也学其他朋友的画,有时候连徒弟的好画他都学。

比如,有一次,他从外边回来,拿着一张画,高兴地对宝珠说:

“哈哈,我今天可发现了一件好东西!”

他一面说着,一面展开手中的画,“你看,这幅《梅鸡图》画得多好,不落套,有新意。”

宝珠看他高兴的样子,在一旁问:

“哦,这是哪位大画家画的?”

齐白石乐得合不上嘴说:

“估计你想猜都猜不到,这是我们未来的大画家、我的一个徒弟画的。”

说到这,他又欣慰而得意地说:“这是我特意借来要临摹的。”

齐白石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在他的徒弟们周围很快就传开了,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徒弟们。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师不仅艺术修养高,而且人品也这样高尚。

一个星期以后,齐白石把自己临摹的那张画送给了徒弟,而把徒弟画的那幅画留下来作样本。

经过不断地学习,到了1927年左右,齐白石终于独创出红花墨叶的两色花卉与浓浓几笔的蟹与虾的新的画法,这种画法被时人称为“红花墨叶派”。

在这种画里,行家再也找不出八大山人和吴昌硕画的影子了。

齐白石画的主要是大笔画,红花墨叶是他的特点,用简单的几笔把要画的主题画出来是他最大的长处。我们现在所看见的齐白石的画,多半是他57岁以后的大笔画。

齐白石创新的画,首先表现在题材上。他所画的,必是自己见过的东西,以真情实感为依据进行艺术创作,是他作品有特色的首要原因;其次就是他在深厚传统功力的基础上,以自己摸索出来的为“万虫写照,白兽传神”的笔墨技巧,成功地实践了他所坚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作画信条。

齐白石改变画法后,自己的心中并没有底,他不知道自己的红花墨叶画出来的效果怎样。恰好在这时,一个在众议院当议员的湖南人,名叫易蔚儒的,请齐白石画一把团扇。齐白石便用新创的画法画了。

几天之后,鉴赏名家林琴南到易蔚儒家做客,无意中看了齐白石画的那把团扇,大为赞赏,说:

“南吴北齐,可以媲美。”

他把吴昌硕和齐白石相提并论,把他们都看作是当代的文人画大家。

不久,在易蔚儒的介绍下,齐白石结识了林琴南、徐悲鸿、贺履之、朱悟园等人,并与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北京定居后,齐白石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但也在朋友的介绍下,与艺术界的一些名流有一些交往。

在这段时间,他不仅结识了林琴南等人,还收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徒。

在民国以前,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那时不允许女子登台演出,唱戏的都是男人。当时的传统文人与艺人之间也很少交往,有些文人与漂亮的男旦往来,基本上也是一种玩狎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京剧走向鼎盛。艺人们开始自觉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和转变,注重文化修养,他们需要像那时的文人一样具备能写能画的最基本素质。文人和艺人们也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除了诗酒堂会雅集之外,更多的是艺术上的合作。

梅兰芳1915年开始学画,先拜师名画家王梦白为师。以后,又通过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结识了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等大画家。

齐如山比齐白石大10多岁,1916年以后,他和其他几位剧作家人一直为梅兰芳编排剧,齐如山为梅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有二十余出。梅兰芳的几次出国演出,齐如山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

齐如山是通过陈师曾结识齐白石的,1920年9月,他介绍梅兰芳与齐白石见面。

这天,梅兰芳邀请齐如山和齐白石到前门外北芦草园的梅宅做客。

一进梅家,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满院花木艳丽耀眼,特别是那五彩缤纷的牵牛花,让齐白石看得呆了。

梅兰芳从齐白石的眼神里,知道他被这花吸引住了,就微笑着说:“齐先生也喜欢牵牛花?”

没等齐白石回答,齐如山接话说:

“白石先生最擅长画花卉,今天可算是大饱眼福了,光是牵牛花,梅先生就种有一百来种!”

齐白石惊讶地睁大眼睛问:“是吗?竟有这么多种!那可真是大开眼界。”

他又转身向梅兰芳说:“梅先生真了不起啊!居然培植出了这么多种的牵牛花。”

不等梅兰芳开口,齐如山就抢着说:“不如我直说了吧,这牵牛花,俗名‘勤娘子’。顾名思义,这种花不是懒人所能养的。必须经过辛勤的培养才能培植成功。物以明志,白石先生您画画不也一样?您喜欢画荷花、梅花,不就是因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法、梅花不惧严寒的傲骨吗?”

听了齐如山的介绍,齐白石风趣地说:“哈哈,不过现在,我又爱上这‘勤娘子’了!”

大家一听,都笑了。

齐如山听出了齐白石想画牵牛花的意思,便对梅兰芳使一个眼色,要梅兰芳求画。

哪想梅兰芳还没有开口,齐白石就笑盈盈地说:

“梅先生如此喜欢牵牛花,那我就借用梅先生的笔墨,试画一张牵牛作纪念吧。”

梅兰芳高兴地说:“先生这样看得起我,实在是求之不得啊!”说着,他亲自敏捷地理纸、研墨。

齐白石凝神片刻,便下笔画起来。他首先三四笔便勾出一朵盛开怒放的牵牛花,又两三笔,点出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这用的正是没骨画法。

梅兰芳目不转睛地看着画面上那宛如刚刚绽放的鲜花,不禁赞赏地说:

“老先生实在是国手、神笔。今天使我开了眼界。”他想了一下,继续说:“先生对我的厚爱我无以为报,这样吧,我为先生唱一段《贵妃醉酒》,不知先生喜不喜欢?”

齐白石本来就爱听梅兰芳的戏,听他这么说,他自然高兴地回答:“最好,最好,我就爱听你唱的《贵妃醉酒》。”

齐、梅两人各自被对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听完戏,梅兰芳又把自己最近作的画拿给齐白石看。

齐白石对梅兰芳说:“听说梅先生学画很用功,今天看了您画的佛像,确是很不错。”

梅兰芳说:“我是笨人,虽说有许多好老师,可还是画不好。我喜欢您的画,我想学习您用笔的方法。”

齐白石爽快地点头同意,从这以后,两人成为了忘年之交。齐白石不仅和梅兰芳交上了朋友,也和牵牛花交上了朋友,并开始一心研究牵牛花的画法。

这一年,齐白石58岁,梅兰芳26岁。只是此时的梅兰芳大名鼎鼎,如日中天,而齐白石则是初来乍到,还在为生计奔波。

两人初次见面后不久,有一天,齐白石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满座都是阔人,齐白石穿着朴素,在锦罗绸缎的人群中显得很是另类。他认识的人又少,所以没人搭理他。齐白石很尴尬,自觉没趣,后悔不该来。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梅兰芳在众人的簇拥下进来了,他一看见齐白石,赶紧上前,恭恭敬敬地鞠躬敬礼说道:

“您老先生也来了,实在难得,实在难得。”说着,他亲切地搀扶站起来的齐白石坐下。

梅兰芳的举动让在座的人大为惊讶,他们在一旁小声地议论说:“这老头儿是谁呀,能让梅兰芳如此恭敬?”

梅兰芳向众人介绍说:“这是我的老师和名画家齐白石。”

听了梅兰芳的介绍,其他人才纷纷拥了过来,亲切地同齐白石寒暄、叙谈,将齐白石紧紧地围在了中间,齐白石的面子算是圆了回来。

为了报答梅兰芳的厚意,齐白石当晚回家特意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画上题道:

曾见先朝享太平,

布衣蔬食动公卿。

而今沦落长安市,

幸有梅郎识姓名。

画好后,齐白石还将此话精心地装裱起来,并专程送到了梅家。

梅兰芳没想到齐白石为此专门给自己画了画,他收到画后,也马上回赠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诗是这样写的:

师传画艺情谊深,

学生怎能忘师恩。

世态炎凉虽如此,

吾敬我师是本分。

之后,梅兰芳便正式拜齐白石为师,学画草虫。现在,我们在拍卖会上,偶尔也能看到梅兰芳先生的画作,其画技不逊于专业画家,这就是齐白石的功劳。

1921年端午节,齐白石应夏午诒之邀来到河北保定,游莲花池。齐白石在荷叶田田的荷花旁,有感于池中茂盛的朱藤,对花写照,画了一张长幅,夏午诒见后称赞不已。

这一年腊月二十日,齐白石的侧室胡宝珠生了个男孩,取名良迟,号子长,这是齐白石的第四个儿子,此时胡宝珠才20岁,他的妻子春君不放心,专门从湖南赶到北京来帮忙照顾。

春君将初生的婴儿视同己出,夜间由自己专心护理,不辞辛劳,孩子饿了,她就抱到宝珠身边喂乳,喂饱了又领去同睡。冬天夜长,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春君冒着寒威,费心的做着这一切,这令齐白石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