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历史名人(上)
14254400000008

第8章 傅燮

傅 燮(?~187 年),东汉官吏。字幼起、南容。西汉义阳侯傅介子后裔。东汉北地郡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境内)人。傅燮在少年时期就努力学习,苦练武功,被家乡父老乡亲公认为是一个有文武才能的好青年,还向朝廷推举他为优秀后备人才,即“举孝廉”,不久就担任北地郡将。当时灵州一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为反抗官府的压迫与剥削,以羌族人为首,不断发动起义斗争。傅燮是本地人,自幼就了解少数民族的疾苦,所以他上任后,没有采取前任官员的镇压手段,而是尽量抚恤羌人,组织他们开荒种田进行生产自救。渐渐流亡的乡民和盘据山林的少数民族“怀其恩化,并来降附”,很快就使****的北地郡基本上安定下来,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在一定程度上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中平元年(184 年)二月,张角领导的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傅燮这时已经升任为护军司马的高职。他被调跟随左右中郎将皇甫嵩、朱亻隽开赴河南颍川(今河南东南部)等地参加镇压农民军。傅燮所部虽然屡屡建立战功,但因为不与当时在朝中专权的宦官张让、赵忠之流为伍,所以在战事平定之后,大家都有升赏,唯独他有功无赏,仍被调回到安定郡(今宁夏固原)任都尉,不久又说他的身体有病,不能胜任而被免了职。由于黄巾起义的原故,西北官兵大批东调,防务一时空虚,于是北地郡境内的先零羌和枹罕(今甘肃临夏)、河关(今青海贵德境内)等处羌胡少数民族,推举胡人北宫伯玉为首领,乘机举兵反叛。民族军拥戴金城(今甘肃兰州)名士边章、韩遂为军政正副总指挥,积极开展攻城略地,杀金城太守陈懿、护羌校尉冷征等地方官员,使得今甘肃省境内大部分地区成为民族军的天下。当时宰相崔烈极力主张放弃甘肃一带,后退防守,但遭到新任议郎傅燮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实施。当朝的文武大臣们,都对傅燮敢于当着皇帝的面直言并对抗首辅而感到十分畏惧。

中平四年(187年),因傅燮仍然拒绝专权宦官赵忠等一伙的拉拢和不向权奸们行贿,又被排挤出京师,被调往民族军最为活跃地区的汉阳(今甘肃甘谷东)任太守,这一着显然是在企图借刀杀人。这时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太守李相如和凉州刺史耿鄙等地方高官都已先后向民族军投降。于是民族军在韩遂的指挥下,集中十多万人马,全力进攻傅燮据守的汉阳。傅虽然看到自己兵少粮缺,城破不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他决心以死殉节,绝不降敌,并日夜亲自登城与将士们并肩战斗。围城的叛军,不论是投降的官兵,还是民族军,因为其中许多人都是来自北地、安定两郡,不仅认识他,而且还感念他的治边德政和对少数民族的恩惠。所以围城的叛军们纷纷在城下给他叩头,请求他弃城还乡,不要为腐败的朝廷白白送死。傅燮的儿子傅干也跪地哭求说:“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乡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弃郡而归,顾必许之。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救天下。”傅燮长叹一声后对儿子说:“别成(傅干小名),你知必死邪!古人言‘圣达节,次守节’。且殷纣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称其贤。今朝廷不甚殷纣,吾德岂绝伯夷?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说完话他就命令打开城门,亲自指挥守城的饥饿疲惫之师冲向了敌人,而死于战斗之中。后来朝廷追封他为壮节侯。

灵州傅氏家族是北地郡的一大望族,傅家的祖先,远可以追溯到殷商王武丁时代,曾辅佐王室实现中兴大业的名臣傅说。后来到了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义阳侯傅介子、高武侯傅善、孔乡侯傅晏、汝昌侯傅商、昆阳侯傅俊和东汉初的文学博士傅毅等。在傅燮的后世,傅家子孙渐渐散居到内地和江南,仍然是代有名人出。傅燮的儿子傅干曾担任过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太守。孙子傅玄是魏晋之交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文学字。曾在曹魏期间当过弘农太守、典农校尉。司马氏掌权后,被封为男爵和子爵,加附马都尉,担任过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要职。死后追封为清泉侯。傅玄完成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但大多数已经散失了,现有《傅子》文集传世。再往后世,傅家涌现出的名人还有三国时代的文学家傅巽、学者傅嘏;西晋时代的名臣傅咸、傅畅;南朝宋廷的宰相傅亮、宁朔将军傅弘之、御史中丞傅隆,南朝齐廷的庐陵王傅琰,南朝梁廷的南平侯傅岐、尚书傅昭,南朝陈廷的撰史学士傅缚、度支尚书傅准等。隋唐以后,傅氏家族枝叶繁衍,遍布江河南北,大多数族人已丢弃了乡籍,宗亲见面已不再相识,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