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宁夏历史名人(上)
14254400000010

第10章 皇甫谧

皇甫谧(214~282年),西晋名士。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皇甫家族是汉朝至魏晋时期,西北著名家族,“累世富贵”。先祖皇甫规、皇甫嵩,都是武人,建立过赫赫战功。但是,后来到了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皇甫谧自幼失去母亲,过继给叔父做儿子,为了生计,不得不跟随叔父离开家乡到新安(今江苏睢宁)谋生。由于家境贫苦,没有进学校读书的条件,便跟随叔父在家种地。皇甫谧到二十岁时,还是不好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胸无大志。但是他对叔母非常孝敬,家中有了好吃的东西都要拿去先敬叔母。一次他拿着从地里新采摘的瓜果去给叔母吃,叔母望着他流泪说:“你要是能刻苦读书,将来干了大事,这才算是真孝啊。”这话对皇甫谧的触动很大,从此下决心白天下地干活,夜间读书,甚至就连在田间劳动的休息时间也要看书。日积月累,他博览群书,通“典籍百家之言”。他在 40 岁时回到原籍奔丧,从此再未离开故土。在家乡由于气候不适应,不久患上了风湿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手不辍卷”,“披阅不怠”,被人称为“书淫”。他甚至把地方上能够找到的书都读完了,还不得不大胆向当今皇帝写信借书看。晋武帝司马炎,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很敬重他,便给他赠送了一车书。普通布衣老百姓向皇帝借书,而皇帝又给民间一个读书人送书,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

皇甫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学者、硕儒名流。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他自然成为统治阶级后备人才的培养对象。凭他的学识、文品、人品和家庭出身的背景以及道德、文章兼优的综合条件,的确是封建地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但是,无论地方上的委任,还是朝廷的选拔,甚至就连皇上的亲自诏请,都被他一一坚决谢绝。对此,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不理解,也很失望。为了表明不当官的态度,他先后撰写过《让征聘表》、《释劝论》、《荅辛旷书》和《玄守论》等文章,充分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林,不图仕宦,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污合流的志向。但是,一位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为人民造福,只追求个人的“虚静”和“局外人”的志向,是否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和在行动上逃避现实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消极行为?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思想与美德,否则苦读一生,满腹经纶又有什么用处呢?

皇甫谧病故于太康三年(282年)享年68岁。他的两个儿子皇甫童灵、皇甫方回,都遵照父亲的教导,在民间过着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生活,终世不进官场。

皇甫谧虽然终生布衣不仕,但是史书称他是“高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他热心教育,精心指导青少年学习。他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是品学兼优的社会精英,“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尤其是他帮助后生左思的故事十分感人。左思在年轻时就曾立志,要创作出超过前人的《三都赋》,但是却被当时许多文人所耻笑。皇甫谧则鼓励他,帮他修改文章,最后又为他的新作《三都赋》亲笔作序。该书出版之后,因为书前有当代名流皇甫谧的序文与大力推介,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豪贵之家竟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就一鸣惊人,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从此“洛阳纸贵”的新成语也因此而产生了。

第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著述等身,品类多样,影响深远。皇甫谧学识渊博,性趣广泛,在文史方面、文学艺术方面都不乏力作问世。如文学类的诗、赋、诔(哀文)、颂等;政治类的论(政论文)、难(疑问文)等;史学类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土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特别是他的文史作品,不仅写得生动传神,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是后世治史家们的珍贵参考资料。

第三,对医学研究的贡献也不次于专门人才。他中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长期与病魔作斗争,并决心习医自疗。他不仅久病成良医,而且总结了魏晋以前医药学和针灸学领域的成绩,吸收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自体试验的感受,编写出《寒石散论》、《巢氏病源》和我国针灸医学领域的不朽经典巨著《针灸甲乙经》。这部学术名著,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被各国医药界所推崇。

第四,在提倡从俭办丧事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和模范实践。皇甫谧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非常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他既反对富人在世时的骄奢淫逸,又反对人死以后的“厚葬”之风。他认为人死之后,神形分离,“精歇形散”,神(气)升到空中,形(尸体)埋于土中。他说所谓“葬者,藏也”,就是把尸体埋藏在土中,与大地完成结合,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回归自然”。所以他要求子女们,当自己死后,早晨咽气,晚上入土,晚上咽气,次日晨下葬。不要另做新衣(老衣),不要用棺椁,不要停灵家中多日悼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更不要立坟莹,封土应与地平,上面种草种树一如平常。他特别强调,切切不可以把金银财宝放入墓中,这样反会引来盗墓贼,把墓主人的棺材打碎,并毁尸取宝,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在1700多年前,皇甫谧就提倡“薄葬”,还有这样科学的唯物辩证认识,实在非常难能可贵。

皇甫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才子、名仕,被公认为是一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针灸医学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