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37

第37章 勇冠三军:涡阳之战(公元527年)

陈庆之,梁之猛将。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春,陈庆之跟随曹仲宗领军进攻涡阳,遇北魏常山王元昭所率援军前锋,陈庆之仅率500骑兵冲阵,大败魏军,接着回师与另一支梁军包围涡阳,趁夜深人静,率军一鼓作气攻破敌营垒并追歼敌逃兵。毛泽东读《陈庆之传》,惊叹其战功,为之神往。

【毛泽东评点涡阳之战】

《陈庆之传》。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摘自毛泽东读《南史》卷61《陈庆之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涡阳之战概要】

涡阳之战,又叫驼涧之战涡阳之战,又称驼涧之战,参见贾若瑜等主编的《中国军事史辞典》第6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是南北朝时期梁军进攻北魏的一场著名战役,此事详见《南史》卷61《陈庆之传》。

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春,梁武帝趁北魏内乱,派大将陈庆之跟随领军曹仲宗率领大军进攻涡阳(今安徽省蒙城)。当时,涡阳是北魏南兖州的治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听说涡阳受袭,北魏派常山王元昭等人率军东援。很快,王元昭的军队前锋就来到了驼涧(蒙城西北),此地距离涡阳只有40里。

名将韦睿之子韦放也在军中,他对曹仲宗说:

“敌军前锋一定非常厉害,是精锐之师,一下子战败他们不足以决定全局的胜利。如果战败,反倒伤了我军的元气,不如先放他一马,暂不与之交手。”

见韦放如此说,曹仲宗亦觉得有理。但陈庆之却反对,说:

“魏军远道而来,已是疲惫不堪。必须挫伤其士气,才能鼓舞我军的斗志。依我看,我军一定能够打败敌军前锋。”

曹仲宗同意了陈庆之的看法,让他领兵迎敌。

于是,陈庆之率500骑冲向敌阵,迎头拦截,大破魏军前锋,使魏军军心动摇。此一战,大大鼓舞了梁军克胜制胜的信心。

陈庆之回师,让梁军的另一支部队围攻涡阳,与诸位将领连营向西挺进。梁军推进至涡阳城下,形成两军对垒之势。

从春天到冬天,梁军与魏军打了数十个回合,两军都打得疲惫不堪。这时,北魏又派来援军,想在梁军的背后筑垒。梁军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梁军主帅曹仲宗等人担心腹背受敌,打算撤退。陈庆之手持兵节,站立军门,大叫:

“现在把意志消沉的梁军置于绝境,反而能够激励士气,取得胜利。须等到魏军合围之后,我军再跟它交战。如果想胜利凯旋,我有办法打败敌军!”陈庆之向曹仲宗耳语一番,曹仲宗点头称是。

当时,魏军在涡阳城外修筑了13座营垒,成犄角之势。陈庆之率领精兵,一鼓作气,趁夜深人静,只一战便攻破了魏军4座营垒,迫使涡阳主将王伟投降。但魏军其余的9座营垒,兵力仍然强盛。陈庆之乘胜进军,放出30名俘虏将梁军胜利的消息报告给魏军各营寨。然后,陈庆之把魏军的尸体和俘虏摆放于阵前,以壮军威,使敌军胆战心惊。陈庆之擂响战鼓,各路人马杀向魏军的阵地,魏军各营寨皆弃之而逃。陈庆之纵兵追杀,大败敌兵,取得了涡阳之战的胜利。

【作者点评】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陈庆之,就没有涡阳之战的胜利。

毛泽东对陈庆之十分欣赏,在《南史》卷61《陈庆之传》的封面,用黑铅笔划了读过两遍的圈记。在目录“陈庆之”旁,又划了两条着重线。在天头上,连划了四个大圈,并且写下“陈庆之传”四个大字。在此传的开篇处,毛泽东动情地写下“再读此传,为之神往”的批语。传内的许多地方,毛泽东又圈又点,阅读之细,研究之深,感叹之多,不禁让我们对传主肃然起敬。

那么,传主陈庆之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

陈庆之是南朝梁的名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西南)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就在梁武帝萧衍的家中为仆人。他对萧衍恭敬有加,侍候得十分周到,深得萧衍的信赖。萧衍建立梁朝后,让陈庆之进入朝廷为官。梁武帝此举,令许多官宦对陈庆之刮目相看。陈庆之历任主书、奉朝请、武威将军、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右卫将军、北兖州刺史、南司州刺史、北司州刺史加都督、豫州刺史等,赐爵关中侯、永兴侯。通观梁朝历史,出身卑微而身居要职者,只有两人:一位是梁将俞药,另一位就是陈庆之。

一位出身贫寒的将军,让毛泽东如此心动,当然不是他的出身,而是他的杰出的军事才能。

据《南史》卷61《陈庆之传》,可见传主的传奇一生:

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投降梁朝,武帝派陈庆之前去受降。随后,又派陈庆之护送豫章王综入镇徐州。这时,北魏10万大军前来相拒,被陈庆之打败。后来,豫章王投降北魏,陈庆之斩关夜退,保全了军队。后跟随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大破豫州刺史李宪之军。

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北魏内乱,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派陈庆之率领7000人马护送元颢回国称帝。魏军将领丘大千以精兵7万,分筑9垒相拒。仅一个上午,陈庆之攻陷3垒,吓退魏兵。北魏济阳王元晖业率领2万人马来救,陈庆之力擒元晖业,大破敌人援军。北魏又派出更多的援兵,据守荥阳。梁军感到害怕,陈庆之鼓舞士气,说:“我等才有7千,贼众40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须平其城垒。”在他的率领下,梁军攻占了荥阳,不料入城后又被魏军包围。陈庆之亲率精兵3000,大破敌军,魏军夺路而逃。史载,陈庆之自从护送北海王元颢以来,“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敌”。因为陈庆之的军队穿着白色的战袍,所以当时流传一首民谣,称“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不仅是一员智勇双全的杰出将领,品行端正,又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北魏北海王元颢称帝后,荒淫无度,鄙夷陈庆之,想摆脱梁的控制。陈庆之以国家大事为重,恪尽职守,劝说元颢整治军政。当时,陈庆之手中的军队不足1万,他劝说元颢让梁武帝派兵北上。但图谋不轨的元颢却致信武帝,说不必增兵。梁武帝不便拒绝,便答应下来。于是,洛阳城中,陈庆之的人马不到1万,而元颢的人马却有10万之众。军副马佛念劝陈庆之杀掉元颢,占据洛阳,遭到陈庆之斥责。因为陈庆之考虑到,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梁朝与元颢政权的关系。后来,陈庆之及时将元颢有叛梁之心报告了梁武帝。《陈庆之传》写道:“庆之性祗慎,……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扎,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在这些地方,毛泽东都加了着重线、曲线和旁圈,表示自己对陈庆之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写下了读《陈庆之传》的日期和地点,即“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这一年,毛泽东已年近80岁。在犹如千军万马奔驰的涛声中,在黄鹤楼晨钟暮鼓的悠扬声中,毛泽东展读《陈庆之传》,与古人神交,不禁思绪万千。自己年岁已高,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指挥三大战役了,但是陈庆之的军事奇迹却勾起了他对过去硝烟岁月的追忆。陈庆之的英勇和谋略,陈庆之的风采和气度,陈庆之的辉煌和传奇,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陈庆之仿佛就在眼前,陈庆之仿佛就是自己。

“《陈庆之传》。再读此传,为之神往。”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怎么又能不神往呢?斯人不再,但毛泽东神往,历史神往,我们也神往。

(曾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