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36

第36章 用兵如神:钟离之战(公元506年)

曹景宗,南朝梁的将领,字子震,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宋时任冠军中兵参军、天水太守;齐初,任征虏中兵参军、屯骑校尉。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军进攻徐州,继而兵锋直指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梁武帝命曹景宗率军前往拒敌,见敌来势凶猛,军至邵阳不进。梁武帝继命韦睿率军10天赶至邵阳督师,韦睿率军夜至邵阳州,连夜挖堑筑垒,并派勇士连夜潜至钟离城中,传告援军已至,安抚民心。继之,韦、曹联手率军与北魏军苦战,终解钟离之围。毛泽东称“曹景宗,良将也”。

【毛泽东评点钟离之战】

虽众,何所用之。

(曹景宗)良将也。仅次于韦睿、裴邃。

(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

此别一城,非韦睿新筑邵阳洲之城。

百万之众,皆尽。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摘自毛泽东读《南史》卷58《韦睿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0—20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钟离之战概要】

钟离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发生在北魏与梁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事载《南史》卷58《韦睿传》。

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率领大军进攻徐州,号称百万,连城40余座。元英的军队占领徐州后,将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梁武帝派征北将军曹景宗前往钟离解围。

曹景宗是南朝梁的将领,字子震,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将门出身,马上功夫极佳,爱读史书,其一生崇拜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家司马穰苴和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宋后废帝元徽年中,曹景宗任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齐初,任征虏中兵参军、屯骑校尉等职。南朝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其跟随陈显达进攻北魏,大破北魏中山王元英的军队。后归附萧衍,荐为竟陵太守。萧衍起兵之后,帮助萧衍夺取了帝位。

听说北魏中山王元英来犯,曹景宗欣然领兵前往。出发前,他对梁武帝夸下海口,说:

“元英是我手下败将,这次肯定让他有来无回。”

曹景宗率领大军来到邵阳洲,筑起营垒,与元英的军队对峙。他看到元英的军队人数太多,知道元英此次必是有备而来,反倒有些害怕,不敢前进。

曹景宗按兵不动,使梁武帝大为光火,他又传诏韦睿。韦睿迅速赶到都城,梁武帝将龙环御刀赐给他,对他说:

“你速率军前往邵阳洲,节制诸军,诸将有不听你指挥者,用此刀斩之。”

韦睿领命率领数万军队从合肥出发,日夜兼程,火速行军。将士们害怕北魏兵多将广,军力强盛,多劝韦睿缓行。韦睿不理,对部将说道:

“钟离的军情十万火急,危在旦夕。我让战马飞奔,还担心来不及救援,怎么能够减缓行军的速度呢?”

在韦睿的督促下,援军只用了10天就赶到了邵阳。

当初,梁武帝曾对曹景宗说:

“韦睿与你都是朝廷重臣,应该尊敬他。”

韦睿来到邵阳后,曹景宗对韦睿很是尊重,两人关系十分融洽。梁武帝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

“二将和,必打胜仗!”

韦睿下令士兵,乘夜在曹景宗阵前20里挖掘长堑,构造营垒,凭空突起,截洲为城。将士们挖掘速度很快,营垒一夜而成。天亮后,北魏中山王元英看见此城,以杖击地,大惊失色,说道:

“这是何方神仙所为也?”

曹景宗担心钟离城中的军民有畏敌心理,就派勇士言文达、洪骐等人从水底潜游入城,告诉他们援兵已到,以稳定人心,让他们坚守城池。城中军民艰苦奋斗,知道此消息,果然欢欣鼓舞,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一日,北魏猛将杨大眼率领万余骑兵前来挑战。这个杨大眼勇冠三军,所向披靡。面对强敌,韦睿冷静地分析研究,下令结车为阵。杨大眼见状,让骑兵将韦睿的车阵团团围住。

暗地里,韦睿早已做好了准备。他挑选了两千名神箭手,手持弓力强劲的箭弩,等杨大眼率人马冲向前来,一声令下,一起射箭。只见上千支利箭离弦而去,“嗖嗖”有声,穿透了敌人的铠甲,杀敌无数。杨大眼的右臂被利箭穿透,吓得魂飞魄散,拍马逃走。

第二天拂晓,元英亲自率领大军来战。韦睿乘坐木舆,手拿白角如意,指挥作战。一日之内,与敌交战数次,不分上下。入夜,北魏军队又来攻城,箭如雨下。韦睿的儿子请父亲下城楼避开敌人的弓箭,遭到韦睿的拒绝。将士们都惊恐万分,无心战斗。韦睿屹立于城墙之上,厉声训斥,军心得以稳定。

北魏军队早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竖栅数百步,横跨淮河。韦睿布置大的战船,让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组建水军。等到淮水暴涨,韦睿下令水军准备作战。只见战船竞发,驶临魏军的营垒之下。韦睿让士兵用小船装上干草,灌以油膏,点燃后驶向敌人的桥梁。这时,忽起大风,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敌人的桥梁燃起大火。与此同时,数百勇士趁机拔起木栅,用斧头砍断桥柱,加之水流很急,顷刻之间,敌人的桥梁和水中的木栅全部被破坏。

冯道根等将领赤膊上阵,身先士卒,杀入敌阵。他们的英勇行为使三军将士受到极大鼓舞,士兵们无不以一当十,喊杀之声惊天动地。

在梁军的猛烈攻势下,北魏军队被打得大败,统帅元英见败局已定,脱身逃走。魏军落水溺死者10余万,被斩杀者10余万,其余弃甲投降者数十万。此战,钟离之围得以解除,至此大获全胜。韦睿派人告诉昌义之这一胜利的喜讯,昌义之听罢,悲喜交加,不知说什么好,只知道高叫:

“我大难不死!我大难不死!”

为了报答韦睿、曹景宗的救命之恩,昌义之特意设赌,赌金20万,让韦、曹二人掷骰子,一赌输赢。曹景宗先掷,得雉。韦睿接着掷,得卢。按照规则,应该算韦睿赢。但韦睿却故意要求重掷一次,结果输给了曹景宗。

钟离之战胜利后,梁武帝派中书郎周舍在淮河边犒劳三军。韦睿将战利品堆放于军门。周舍感叹道:

“君真乃大丈夫也!”

由于韦睿成功地解除了钟离之围,立下了军功,梁武帝将其晋爵为侯。天监七年(公元508年),迁其为左卫将军。不久,又任他为安西长史、南郡太守。

【作者点评】

钟离之战备受毛泽东的瞩目,关键是因为此战有个关键领军人物韦睿。韦睿解围之前,梁武帝派曹景宗前往解围,但没有成效。韦睿一到,战局立刻发生转变。这说明,军队的统帅是军队的灵魂。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往往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的重要因素。

韦睿用兵如神,对毛泽东颇有吸引力。

毛泽东仔细研究了钟离之战。当他读到元英率百万大军围徐州刺史昌义之于钟离时,写下“虽众,何所用之”的批语,以示轻蔑。

再读到“武帝遣征北将军曹景宗拒之,次邵阳洲”时,毛泽东对曹某作了点评,称他“良将也。仅次于韦睿、裴邃。”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常将曹景宗与韦睿相比较。这两人都是梁朝名将,故在读《南史》卷55《曹景宗传》时,毛泽东写下了“景宗亦豪杰”的批语。毛泽东称他仅次于韦睿,评价可谓不低,表明对曹某的军事才能充分肯定。《曹景宗传》写到曹景宗崇拜司马穰苴和乐毅,这种抱负引起毛泽东的注意,逐字加了旁圈。对曹景宗的缺陷,毛泽东丝毫不加掩饰,不留情面地加以抨击。如曹某贪婪成性,毛泽东批曰:“使贪使诈,梁武有焉。”说是造成这种现象,与梁武帝的怂恿分不开。史称:“景宗军士皆桀黠无赖,御道左右莫非富室,抄掠财物,略夺子女,景宗不能禁。”曹景宗治军不严,引出毛泽东的一通批评,称“曹孟德、徐世、郭雀儿、赵玄郎亦用此等人”,表示鄙视。钟离之战后,昌义之设赌局,也引起毛泽东的注意。韦睿故意输给曹景宗,毛泽东写下了“使曹景宗胜”几个字,表示对韦睿不贪财的再度肯定。钟离之战后,曹景宗与众多将领邀功请赏,“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韦睿淡薄名利的君子风度,深得毛泽东的赞扬。毛泽东批曰:“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由上可见,在毛泽东的心目中,韦睿无论军事才能还是道德修养,都在曹景宗之上。

再回到钟离之战。当韦睿率领援兵火速行军时,部下都劝他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毛泽东对韦睿的这种勇往直前的气概十分赞赏,提笔写道:“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遥想当年,王莽的军队43万,号称百万,进攻绿林军所在的昆阳。义军将领刘秀突围求救,又率3000人马杀回,与王莽的主力展开血战,城中义军亦鼓噪而出,内外夹击,大败王莽的军队。东汉末年,曹操率领20万人马南下,号称80万,与周瑜统率的孙刘联军5万人马相峙于赤壁。后来,周瑜用火攻大败曹军。毛泽东读史,往往浮想联翩,他把韦睿与刘秀、周瑜相提并论,可见韦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韦睿到邵阳后,“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比晓而营立。元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对这一段,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

然后,“景宗虑城中危惧,乃募军士言文达、洪骐等赍敕入城,使固城守。潜行水底,得达东城。城中战守日苦,始知有援,于是人百其勇”。毛泽东读得极为细心,读到这里,专门注了一笔:“此别一城,非韦睿新筑邵阳洲之城。”

由于韦睿指挥有方,谋略过人,使梁军胜利解除了钟离之围。文献载:“魏人大溃,元英脱身遁走。魏军趋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读至此,毛泽东极为高兴,逐字加了旁圈,批曰:“百万之众,皆尽。”

除了前述合肥之战,以及这里所说的钟离之战,毛泽东对韦睿的军事才能多有点评。例如,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司州刺史马仙的军队被北魏军队尾追受困。梁武帝派韦睿率领军队前去救援。“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毛泽东对这段话高度重视,写下了这样的批语:“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致军败身歼。”

据《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渊传》云:“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耳。’”夏侯渊是曹魏名将,屡打胜仗,但曹操却告诫他:为将之道,在于有勇有谋。将领也有怯懦的时候,不能一味地为了显示勇敢而蛮干。这就是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是真的害怕,实行逃跑主义,而是当军情不利时,应当慎之又慎。后来,夏侯渊忘记了曹操的教诲,被刘备击败战死。

毛泽东对曹操十分赞赏,看到韦睿引用曹操的话,很是兴奋,就写下了这样的批语。显然,毛泽东对韦睿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也说明毛泽东对军事谋略的看重。韦睿的威名声震北魏,当中山王元英追击马仙部,想一雪邵阳战败之耻时,听说韦睿率部赶到,增城起楼相峙,遂马上退兵。结果,韦睿不战而退敌兵,更显英雄本色。

《韦睿传》称:“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毛泽东对此描写逐字加了旁圈,并写下批语:“仁者必有勇。”

《南史》卷58包括韦睿、裴邃二人的传记。毛泽东在卷头,用笔画了四个圈,并写了“梁将韦睿、裴邃传”的标记。仅《韦睿传》,毛泽东的批注多达25处之多,另有旁圈、套圈,说明毛泽东对传主的敬仰之情。从全部的批语看,毛泽东号召全党干部向韦睿学习,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韦睿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有勇有谋的大将风度;二是韦睿宽阔大度的君子胸怀和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