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31

第31章 骄兵必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2)

苻融派大将梁成率领5万军队进驻洛涧(淮河支流,今安徽省淮南东),沿淮河设立栅栏,以阻挡东晋的军队。谢石、谢玄率军由东向西进发,屯兵于洛涧之东25里处,不敢冒进。

胡彬由于军粮已尽,偷偷派人送信给谢石、谢玄。信上说:

“现在敌人兵力强大,我部的军粮已经吃完。情况万分危急,恐怕再也见不到大人了!请大人为我筹划万全之策!”

不料,前秦的士兵捉住了胡彬派出的送信人,将此人押到苻融那里。苻融连夜突审,获取了东晋军队的重要情报。然后,苻融派快马禀报苻坚,说:

“据可靠消息,贼兵人数较少,军粮不多,压根儿不是我们的对手。我军应当迅速出击,将其制服,以免其逃走。”

苻坚遂把大军留在项城(今河南省沈丘),自己率领精锐骑兵八千,日夜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会合,以便统一指挥作战。与此同时,苻坚派在襄阳被俘的东晋将领朱序,前往东晋的军营劝说谢石投降。让朱序转告谢石说“强弱之势悬殊,不如早日投降,为自己留一条性命”云云。

这个朱序,字次伦,义阳平氏(今河南省桐柏)人。将门之后,自小练就一身的好功夫。东晋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以南中郎将、梁州刺史的身分镇守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前秦的大将苻丕率领大军攻城,朱序英勇作战,死守城池。其母韩氏为了助儿一臂之力,率领城中女子于城西北筑新城以御敌,号称“夫人城”。后因部将叛变投敌,城门被苻丕攻破,朱序被俘。

朱序受命来到晋军营中,求见谢石,谢石走出军帐,一把拉住朱序的手,说:

“将军受苦啦!”

朱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

“襄阳失守,被敌俘获,罪臣万死不辞。何敢劳驾宰相大人亲自来迎?末将已无脸面见家乡父老,请大人治我死罪!”

谢石哈哈大笑,说:

“现在正是用人之时,只要你心中仍有故国情怀,就可以将功折罪。不必多言,请随我入军帐议事。”

来到军帐,朱序对谢石详细报告了前秦军队的作战方案和军事部署情况,然后说:

“大人!如果等到前秦的百万大军都来了,那是很难对付的。应该趁敌军尚未集结,迅速出击。依愚见,应组织精锐士兵,派出一员虎将,先打败前秦军队的前锋,以挫伤敌军的锐气。然后,我再……”

朱序压低嗓子,对谢石耳语一番。军帐中的其他将领及大臣都不知道朱序到底有何锦囊妙计,只见谢石频频点头,面带微笑。

但是,等朱序走后,谢石并没有按照朱序的建议行事。老谋深算的他,有两重顾虑:其一,苻坚驻守寿春,不是马上可以制服的,如果轻举妄动,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心中感到害怕;其二,朱序被俘后,已在前秦做官,是前秦的尚书,此人到底安了什么心眼,谁也说不准。

这时,谢石的侄子谢琰劝他听从朱序之计,说:

“我以少量人马进攻敌人的前锋,即使马失前蹄,也无妨大局。”

谢石又问计于谢玄,谢玄也同意谢琰的意见。

十一月,谢石、谢玄命“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率领精兵5千,以闪电般的速度渡过洛涧,向前秦军队的前锋发动突然袭击。这个刘牢之,是东晋的名将,字道坚,彭城人。他出身将门,骁勇异常,因此谢玄在组织“北府兵”后,让其担任前锋。战场上,只见刘牢之挥舞九节鞭,跃马冲入敌阵。前秦将领梁成见状,拍马来战。梁成使得一手双刀,武艺超群。两人战了百十个回合,难分高下。刘牢之佯装败走,梁成纵马来追。忽然,刘牢之勒住马的缰绳,反手抛出一个漂亮的连环九节鞭。梁成没有丝毫的准备,他大叫一声“不好”,但为时已晚。只听铁鞭到处,梁成的头颅被劈成两半,脑浆飞溅。顿时,敌阵乱作一团,刘牢之挥师杀敌,斩杀前秦弋阳太守王。然后,刘牢之又分兵截断前秦军队退回去的渡口,结果前秦将士争先恐后地跳入冰冷的淮河,将士死亡达1.5万人。

洛涧之战,东晋军队还活捉了前秦的扬州刺史王显等人,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粮。东晋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气。谢石闻讯,遂下令水陆并进,主动进攻前秦军队。

这个时候,苻坚、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远远望见东晋军队威风凛凛,队伍严整,不禁暗生敬畏之情。苻坚又抬头远眺八公山(今安徽省寿县城北)上的草木,忽然产生幻觉,仿佛看到的都是身穿盔甲的东晋士兵。他回过头来,对苻融说:

“这是强大的敌人啊!为什么说东晋之军是弱小的军队呢?”

说罢,苻坚的脸上露出了沮丧的神色,双手不自觉地开始抖动起来。

洛涧首战告捷,谢石、谢玄率领主力进抵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队隔河对峙。前秦的大军在淝水边排列阵势,准备阻挡东晋军队过河。

谢玄派人到苻坚的军营,说:

“大王!您的大军长驱直入,又逼近淝水列阵,这是持久作战的计划,不是想一决胜负吗?如果前秦的军队略微向后撤退,以便东晋军队能够渡河,与大王您的大军决战,不也很好吗?”

当时,许多前秦的将领纷纷表示反对,说:

“一旦我们后退,乱了阵脚,容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万万不可上谢石、谢玄的当。而且,我们的兵多,他们的兵少,不如进行阻击战,使他们不能上岸,方可打垮他们。”

苻坚驳回了众人的意见,说:

“你等不知,我军只需稍稍后退,以迷惑敌军。等东晋军队正渡至河的中间,我下令突然发动进攻,让骑兵冲锋,必使东晋将士成为河中鱼鳖的美食!”

苻融也同意苻坚的计策。于是,苻坚下令前秦军队后退。

当时,前秦的军队是由不同民族的士兵构成。这些士兵本不想为前秦卖命,加上洛涧战败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阴影,无心再战,所以一听到后退的命令,便拼命向后逃跑。见时机成熟,朱序在后面大叫:

“我们打败了,快跑啊!不跑就没命啦!弟兄们,快呀!……”

朱序的喊叫使许多士兵误以为真,他们纷纷放下武器,拔腿狂奔。刹那之间,前秦军队乱成一团。朱序趁乱同张天锡、徐元喜等被俘的东晋官员跑入东晋的阵营。

谢玄见状,指挥东晋军队抢渡淝水,争夺滩头阵地,并迅速组织精锐部队,对前秦军队展开攻击。

乱军之中,苻融骑着快马来回奔跑,想指挥退却的军队。不料,自己的坐骑被人流撞翻。一员东晋小将跃马上前,手持长矛,将苻融的胸口扎了个对穿。

东晋将士乘胜追击,直至寿春城西的青冈才收兵。稍后,东晋军队攻取了寿阳,活捉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秦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前秦军队败逃之际,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赶到了,吓得屁滚尿流,夺路而逃,自相践踏。他们饥寒交迫,日夜赶路,不敢休息,死伤者十之七八。

战斗中,东晋的士兵缴获了苻坚乘坐的云母车。苻坚也身中流矢,一个人骑着快马落荒而逃。

淝水之战,前秦主力被歼,各族首领纷纷反秦自立。后来,苻坚率数百骑逃入五将山,为羌族首领姚苌俘杀,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

【作者点评】

淝水之战使得我们今天的成语词典里多了两个著名成语,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据《晋书·谢玄传》云:淝水之战爆发后,“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风声鹤唳,是喻指前秦的士兵听到风吹之声、鹤叫之声,就以为敌人来袭,惊恐不安。后人用“风声鹤唳”来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状况。

另据《晋书·苻坚载记下》云:“(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把八公山上的草和树都当成了敌兵,形容前秦将士对晋军畏惧到了极点。

当然,除了成语故事,淝水之战给我们的启示更多。因为这是一场战役,所以谈论淝水之战,就离不开从军事角度予以评点。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战争规模上看,淝水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南北战争。

毛泽东是从历史的高度来谈论淝水之战,总结古代军事思想和战术,用心指导现代正在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他说:“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后发制人,以弱胜强,正是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的历史写照。东晋统帅谢石、谢玄在大敌当前的困难情况下,沉着冷静,不失时机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抓住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的心态,里应外和,一举击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侵略者。毛泽东在总结淝水之战时,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趣的是,淝水之战有一个历史心理学的绝佳例证,就是目空一切的前秦统帅苻坚虽然拥有重兵,却发生错觉,认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在史家的笔下,苻坚的形象非常丰满,给人以真实的立体感。当然,他的这种错觉,是东晋军队的气势给他造成的。先是洛涧一战,东晋仅用5千精兵就打败梁成的中军,大挫前秦的锐气,鼓舞了东晋军队的士气。洛涧失手,无疑给前秦的军事造成了被动。后来,前秦主帅临阵慌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视为敌军,过高估计了东晋的实力,产生了畏敌情绪。当晋军要渡过淝水与前秦军决战时,苻坚又心存侥幸,希望偷袭取胜,既缺乏周密的部署,又没有应对不测的措施,结果自己反倒乱了阵脚,导致失败的下场。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一颇有戏剧性的细节,给毛泽东以重要启示。毛泽东借此作了发挥,指出: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其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定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要做到这些,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民族战争照规矩应比土地革命战争更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援助;可是因为历史的错误,民众是散的,不但仓促难为我用,且时为敌人所利用。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在这个给敌人以错觉和给敌人以不意以便战而胜之战争方法上,也就一定能起大的作用。”

毛泽东用淝水之战的战例教育我军指战员,在进行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过程中,造成敌人的错觉,以争取我方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在毛泽东看来,造成敌人错觉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最广泛地发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让敌人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人心向背和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苻坚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其大臣普遍反对,各族士兵普遍厌战,鲜卑、羌等族的首领消极应战,因此,苻坚执意进行的这次军事行动必定以失败而告终。相反,东晋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反击战,人民支持,内部团结,将士斗志高昂。这表明,东晋最后能够取得胜利不是偶然的。

(杜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