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30

第30章 骄兵必败:淝水之战(公元383年)(1)

谢玄,东晋名将,谢安之侄。其少年喜读兵书,曾任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组织北府兵抗击前秦。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八月,前秦坚下令百万大军分三路进攻东晋,与东晋谢石、谢玄所率之军战于淝水。此战中,东晋军队以寡击众,大获全胜。毛泽东评价此战,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毛泽东评点淝水之战】

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8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定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要做到这些,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民族战争照规矩应比土地革命战争更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援助;可是因为历史的错误,民众是散的,不但仓促难为我用,且时为敌人所利用。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在这个给敌人以错觉和给敌人以不意以便战而胜之战争方法上,也就一定能起大的作用。

——摘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59—460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淝水之战概要】

淝水之战的史实,参见《晋书·谢玄传》、《资治通鉴·晋纪》。

因为这场战役发生在淝水,所以史称淝水之战。淝水,又叫肥水,源于安徽省肥西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将军岭也叫良余山,是长江和淮水的分水岭。其水源向北流10公里,分为二支:向东南流入巢湖,向西北流至寿县潴为氐埠湖,再出县北流入淮河。现今水源处中断,遂为二支:流向东南的为南淝河,流向西北的为东淝河。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寿县淝水(即东淝河)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结果东晋的军队打败了前秦的军队。

这场战役还得从前秦与东晋的关系说起。前秦的建立者名叫苻洪。苻洪,出身氐族,原姓蒲,字广世,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东南)人。其父怀归死后,苻洪被部众拥戴为豪帅。他先归附于前赵的国君刘曜,后转投后赵的石虎,被封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率2万户驻守枋头(今河南省浚县西南),屡立战功,因功封平西郡公、关内领侯将、车骑大将军、略阳公,拥有10万户部众。石虎死后,苻洪经过权衡,归附东晋,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督理河北军务。不久,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后被人毒死。从苻洪开始,前秦的君主就想独立发展,不依附任何人,但苦于势单力孤,又不得不投靠他人。

苻洪死后,第三子苻健成为前秦的第二代国君。苻健弓马娴熟,勇不可挡,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迫于时局,他去掉三秦王的称号,对东晋称臣。后来,后赵亡国,关中地区豪强争霸,苻健以东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的身份,率领大军西进,于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占领关中,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次年,苻健称帝,并力争脱离东晋的控制。他曾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一举击败东晋桓温率领的北伐军。从此,前秦与东晋之间结下仇怨。

苻健在位期间,崇尚儒家学说,减免赋税,缓和了关中地区的民族矛盾,使前秦政权日益巩固。苻健病故后,其侄儿苻坚继承王位。

这个苻坚,于公元357—385年在位。此人字永固,又名文玉,是略阳临渭人。曾为东海王。苻坚野心很大,贪恋权力,后来杀害苻健的儿子苻生,自立为王,去帝号,称大秦天王。但此人很想有一番作为,不是等闲之辈。他重用汉族人王猛等,在国内大力实施改革措施,整顿军队,修饬政治,不遗余力地打击贪污受贿的贵族和官僚,强化中央集权。尤其是,苻坚重视生产,他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工程,使关陇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连年征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得前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渐趋尖锐。

前秦建元六年(公元370年),前秦的苻坚率领大军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并挥师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省勉县东)、益(今四川省成都)等州,又派吕光率军进西域。此时,苻坚气势正盛,扬言要消灭东晋。

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对众大臣表示:

“本王决定亲率大军,南下灭晋。我军所向披靡,一定能够打败东晋。不知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只见秘书监朱彤起身说道:

“大王英武盖世,打败东晋当不在话下。”

苻坚很高兴,又问其他大臣:

“你们怎么不做声?是否支持我的决定?”

结果,出乎苻坚意料之外的是,除朱彤之外的所有大臣都表示反对出兵东晋。苻坚大为光火,又转向自己的弟弟苻融:

“你怎么看啦?”

苻融答道:

“前秦连年战争,士兵和百姓都疲劳不堪,厌战情绪十分高涨。一旦我们出兵,主力大举南下,被我们征服了的鲜卑、羌、羯等族的贵族,就会趁机反叛。倒不如再等待时日,以便大获全胜。”

这个苻融,是前秦的将领,字博休,马上功夫极佳,射得一手好箭,才华出众,谋略过人。曾受封阳平公,历任司隶校尉、都督内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傅,领中正,录尚书事。

见弟弟反对自己,苻坚怒不可遏,把桌子一拍,说:

“前秦拥兵百万,粮草如山,投鞭可以断流,灭晋的时机就在眼前。怎么能够坐失良机呢?”

正在这时,鲜卑族将领慕容垂、羌族将领姚苌都希望前秦失败,以便从前秦的控制下独立出来,成为割据一方的霸主,遂暗地里劝说苻坚出兵伐晋。

慕容垂,初名霸,字通业,小字阿六,后改字道明(一说字叔仁),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白部鲜卑人。作为前燕国君慕容的第五个儿子,慕容垂多次率兵征战,屡建奇功,勇冠三军,封冀州牧、吴王。其曾在枋头大败东晋桓温的军队,因其功名太盛,遭慕容评排挤,慕容垂一怒之下投奔前秦苻坚,任冠军将军、京兆尹等官职,曾帮助前秦攻灭前燕。

姚苌,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首领姚弋仲之子、姚襄之弟。姚襄曾受东晋封号,率领部众与前秦苻坚作战。战败后,姚襄逃奔东晋,驻谯城(今河南省夏邑北)。不久,姚襄叛离东晋,召兵7万,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屯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西南),谋取关中。后被东晋桓温率军击败,姚襄逃至三原(今陕西省三原东北),为前秦苻坚杀死。姚襄死后,姚苌万般无奈之下,率部众投降前秦,历任前秦扬武将军、左卫将军,陇东、武威、扶风太守,宁、幽、兖三州刺史,龙骧将军。

在慕容垂、姚苌等人的怂恿下,苻坚于次年(公元383年)五月展开大规模的征兵。他下令,前秦百姓,每十丁抽一人为兵;凡门第较高的富家子弟(史称“良家子”),年龄在20岁以下、且有文有武者,授羽林郎称号;所有马匹,不论公私全部征用。在征集起来的军队中,除了汉族士兵,还有大量的鲜卑、羯、匈奴、氐、羌等族士兵。

八月,苻坚下令西起鄂北,东至寿春,兵分三路,向东晋展开全面的军事进攻。具体的分工是:

西路由姚苌统帅,率梁州、益州的军队,沿长江、汉水东进;

中路由苻坚亲自率领步兵60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经洛阳、项城、颍口南下;

东路由苻融为前锋都督,指挥慕容垂等人率领的步骑兵25万,经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南下。

当时,前秦百万大军,前后相沿千里,号角连天,旌旗蔽日,水陆并进。

前秦军队进攻的消息传到了东晋的朝廷,江东大震。这一年,是东晋太元八年。63岁高龄的宰相谢安接到战报,一点儿都不慌乱。大臣们看到谢安如此镇定,都放下心来。

谢安,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过40岁才步入政坛。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国力强盛,攻破梁、益、邓等地(今陕南、四川、鄂西北),他令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加强防御。此时闻知苻坚来犯,谢安当即调兵遣将,以迎战敌军:

命荆州刺史桓冲控制长江中游地区,以防御为主,阻挡敌人从襄阳方向的进攻;

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领谢琰、桓伊、刘牢之等部,率8万北府兵进抵淮河一线;

命龙骧将军胡彬率5千水军增援寿春。

这里需要介绍的是谢石和谢玄。谢石,是东晋著名的将领,陈郡阳夏人,字石奴,历任秘书郎、尚书仆射、中军将军、尚书令等职。谢玄也是东晋的名将,从小就受到谢安的器重。谢玄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到谢安的书房玩耍。谢安正在读兵书,他一把抱起谢玄,跟他讲了两页书。第二天,谢安从花园走过,见谢玄正在眉飞色舞地跟小伙伴们讲书。仔细一听,原来是在重述昨天自己的话,竟然一字不差。谢安很是高兴,逢人便说:

“依我看,我的这个侄儿才智过人,日后必定有一番大的作为。”

谢玄长大成人之后,拜兖州刺史,领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北)相,掌控长江以北晋军的军事行动。他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召募精锐兵马,组织“北府兵”,以抗击前秦。这支“北府兵”,成为东晋的精锐部队。在淝水之战爆发前的第五年,即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大将彭超领兵来犯,进攻彭城(今江苏省徐州)。谢玄受命,率兵万余人前往救援。当时,敌人拥兵7万,势不可挡。谢玄冷静分析敌情,在进军途中,一方面派田泓至彭城,报告救兵将至,以振奋士气,并做好内外夹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派人放出话说,东晋的军队将去抢劫彭超在留城(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的军需物资。彭超果然中计,引兵救援留城。趁此良机,彭城太守戴逯率领主力安全撤出。翌年,前秦大将彭超、句难又率领大军南下,相继攻占盱眙(今属江苏省)、淮阴(今江苏省清江),并以6万精兵围攻三阿(今江苏省宝应)。军情紧急,谢玄受命从广陵率领援军退敌。军至白马塘(湖名,在今江苏省宝应西北),与敌军交手,两军杀得昏天黑地。谢玄一马当先,斩敌将都颜,大破秦军,一举解除了三阿之围。然后,谢玄挥师追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取得胜利后,谢玄因功晋封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东兴县侯。

再回到淝水之战的前线。十月,苻融率领前秦军队的前锋渡过淮河,兵占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活捉了东晋的平虏将军徐元喜,同时任命参军郭褒为淮南太守。驻守寿阳的东晋将领胡彬退守硖石(今安徽省寿县西北),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