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32

第32章 激将之法:盱眙之战(公元450年)

臧质,南北朝宋国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字含文,平素胆识过人,曾任宋世子的中军参军、江夏王刘义恭的抚国参军、给事中、建平太守、徐州及兖州刺史、义兴太守等职。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十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兵犯盱眙(今河南汝南),宋文帝派臧质率1万军队往救。臧质兵少,进城之后,据城坚守,魏军攻战月余,不能克,遂撤兵。毛泽东高度评价臧质,称其“乃豪杰之士”。【毛泽东评点盱眙之战】

此是欲战法,激之使战。

臧质豪杰之士,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

——摘自毛泽东读《南史》卷18《臧质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86—18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盱眙之战概要】

盱眙之战发生于南北朝时期,是北魏与刘宋之间的一场战役,时间是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盱眙,秦代始置县,在江苏省西部,北临洪泽湖,邻接安徽省。

提起盱眙之战,必须提到一个人。此人叫臧质,东莞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字含文。世家豪族出身的臧质,钟鸣鼎食,生活极为放荡不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公子哥。但此人不同于一般的浪子,他极有才华,常在朋友圈子里点评时政,语出惊人,高见迭出。历任世子的中军参军、江夏王刘义恭的抚国参军、给事中、建平太守、徐州及兖州刺史、义兴太守等职。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刘宋政权。

这个拓跋焘,是北魏的皇帝,公元423—452年在位,小字佛,是鲜卑族人拓跋的孙子。即位后,他重用崔浩等一大批汉族士族地主,在国内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屯田以发展农业,练武以强大国防。他依托鲜卑骑兵,四处出击,不断拓展疆土。他向北进击柔然,向西消灭大夏、北凉,向东围剿北燕,夺取宋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省滑县)等河南之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后被宦官宗爱杀害)。

当时,拓跋焘率步骑10万,前锋直抵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刘宋守将陈宪向朝廷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救信,宋文帝遂派臧质率领军队前往寿阳,与安蛮司马刘康祖一同解除悬瓠之围。

当时,城中守军不满千人。北魏军队日夜进攻,不曾停歇。陈宪指挥将士殊死抵抗,浩气如虹。

在城外,北魏军队筑起许多楼台,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流矢如雨,遮天蔽日。此外,北魏军队又用冲车攻城。他们在冲车上用大铁钩抛向城楼上的楼堞,派士兵攀登。经过激烈战斗,登城的魏军死伤惨重,但南城的城墙亦遭到毁坏。

陈宪下令守城军民在城墙外面设立木栅,以抗拒敌兵。

一天黄昏,忽然有一名士兵满身鲜血冲入军帐,大叫:

“报!敌人已登上城楼。”

陈宪拔出宝剑,箭步奔向城墙。他边走边喊:

“弟兄们!杀退胡虏的时刻到了,跟我来!”

只见陈宪跃入敌阵,奋力砍杀敌兵。守城将士见主帅如此英勇,无不以一当百,拼命杀敌。一场恶战下来,北魏将士死伤万余,城中军民也死伤过半。

到这时,北魏军队围困悬瓠已有42天,但悬瓠的军力消耗过度,城墙严重损坏,宋军已支撑不了多少日子了。

正在最危急的时刻,臧质的援军来到悬瓠城外。魏将乞地真见状,率领精锐骑兵上前阻挡。臧质跃马上前,与乞地真大战一番,趁乞地真露出破绽,手起刀落,砍掉乞地真的脑袋。然后,臧质指挥援军猛烈进攻围困悬瓠的魏军。经过激烈的交战,宋军大败魏军。

四月,拓跋焘无奈之下解除了悬瓠之围,无功而返。

同年六月,宋文帝决心进攻北魏。此时,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

七月,刘宋军队拉开了进攻北魏拓跋焘的北伐战争的序幕。这是北魏与刘宋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军事较量。

在猛烈的进攻下,北魏主力撤出,古津渡名,也是城名。一作敲嚣。故址在今山东省茌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城在津东。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太元年间谢玄、义熙年间刘裕及刘宋元嘉年间的北伐,皆曾遣兵据此。北魏为河南四镇之一,又为济州治所,建有浮桥。北周又置济州关于此。城西南当河水顶冲,自晋以来屡筑屡毁,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为河水冲毁,遂废。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的《辞海》第165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刘宋将领沈庆之等率领军队占据。与此同时,刘宋的另一将领王玄谟率领军队进攻滑台(今河南省滑县),激战数月,不能攻克。其他的刘宋部队相继攻占了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长社(今河南省长葛东)、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陕城(今河南省陕县)等,又攻打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进军潼关,受到关、陕各族人民的欢迎。

拓跋焘并不想与刘宋政权展开大规模战争,面对刘宋军队的进攻,他被迫迎战,疲于四处救援。直到九月,天气渐凉,拓跋焘才命令拓跋晃率领部队在漠南集结,阻挡柔然入侵,自己率领大军前往滑台救援。

十月,拓跋焘之军进抵枋头(今河南省浚县西),号称百万大军。当时,拓跋焘之军渡过黄河,战鼓敲得震天动地。宋将王玄谟临阵畏敌,主动撤出,但拓跋焘并不罢休,下令北魏军队追击。结果,王玄谟部伤亡万余人,丢弃了大量的军械物资。这一战况使宋文帝感到震惊,他下令正在进攻虎牢的柳元景部停止前进,回师襄阳。

看到刘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拓跋焘决定重创宋军。十一月,拓跋焘率领大军南下,攻占悬瓠(今河南省汝南)、项城(今河南省项城),进逼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围攻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彭城告急,请求朝廷增派援军。

宋文帝委任臧质为辅国将军,率领万余精兵,赶往彭城。当臧质快马加鞭来到盱眙时,拓跋焘因彭城守军英勇抵抗,彭城难于攻下,遂放弃该城,转而进逼盱眙。于是,臧质进入盱眙防守,以击退拓跋焘的进攻。

拓跋焘下令北魏军队对盱眙展开猛烈的攻击,企图拿下该城。但臧质率军死守,拓跋焘无计可施。

为了拉拢臧质,从内部瓦解盱眙守军,拓跋焘派人给臧质送去一封信,信上说想要臧质送给他一坛美酒喝。臧质对来人笑道:

“请你稍等片刻,我这里美酒有的是。来人啦!速备美酒一坛。”

只见臧质对身边的一员大将耳语,这位大将微笑着离开。不一会儿,兵士们抬出一坛酒,外面裹上黄色的绸缎。旋即,臧质吩咐手下两名士兵随来人前往魏军营帐,当面交给拓跋焘。

拓跋焘听说臧质派人送来了美酒,喜出望外,连忙赏给送酒的兵士一些银两。两名兵士告辞而去。拓跋焘大叫:

“快打开酒坛,我要亲尝美酒。”

等打开酒坛,只闻到一股恶臭。原来,臧质装了一满坛的屎尿,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气急败坏,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能双目圆瞪,用手指着盱眙城的方向。等缓过神来,拓跋焘下令将盱眙围个水泄不通,发誓一定要攻占此城,活捉臧质。

当时,流行这样一首童谣:“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虏马,是指拓跋焘的军队是鲜卑族的军队。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卯年,是指公元451年,这一年是农历辛卯年。

臧质给拓跋焘写了一封信,信中引用了这首童谣,并说:

“我看你是不想活了。你率领大军南下,等于是自己前来送死。如果你的运气好的话,就能被乱兵杀死。如果你不走运,就难免落入我的手中。那时,我会用一头驴子驮着你,把你驮到市场上斩首示众。”

拓跋焘读了这封信,气得两眼直冒火花。他把信撕个粉碎,站起身来,一脚踢翻桌子,大声高叫:

“来人啦!马上给我制作一张铁床,铁床上加上铁铲。待我攻破盱眙,活捉这个该死的臧质,一定把他捆在这张床上,用铁铲将他处死!”

臧质闻讯,轻蔑地一笑。他传令三军将士:

“如果日后有谁杀死北魏太武帝,就封他做万户侯,同时赏赐一万匹布和一万匹绢。”

就这样,臧质与拓跋焘对峙了一个多月。其间,双方有过多次交锋,仗打得十分惨烈和艰苦。北魏的军队多次用钩车爬城,用冲车撞城,但是盱眙城墙坚固异常,尤其是臧质灵活应对、用兵有方,因此魏军始终没有能够攻占盱眙。

一次,拓跋焘下令北魏将士拼命攻城。两军展开了肉搏战,最后刘宋军队还是击退了敌军。

眼见魏军万余人葬身于盱眙城下,尸体堆积如山,放出阵阵腐臭之气。拓跋焘万般无奈,只得下令撤兵。

臧质的杰出军事才能,得到宋文帝的高度称赞。为了嘉奖臧质的战功,宋文帝任命他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诸军事。

【作者点评】

毛泽东点评盱眙之战,是为了显示自己对盱眙之战的主角——臧质的注重。

从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角度看,盱眙之战并不是一场特别重要的战役。翻阅《辞海》,也不见臧质其人。但这场战役和战役的主帅,却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因此,将盱眙之战列入《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一书,是符合逻辑的。在这里,重要的是毛泽东的读史方法。

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从少年毛泽东到老年毛泽东,中国历史典籍没有离开过他的阅读视野。

就客观而论,毛泽东读史,重点放在经世致用上。说得俗一点儿,就是历史为现实服务。但是,毛泽东的实用主义的读史法,又不同于一般人的世俗眼光。毕竟,毛泽东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毛泽东的不同寻常,在于他是一个文人型的军事战略家。而毛泽东的文人气质,又主要来源于中国历史。

能从常人看见而没有领悟的历史风云之中,窥见历史的规律和真谛。这就是毛泽东。

能从常人忽略的人物或事件本身,看出此人或此事别具一格的历史价值。这就是毛泽东。

解读臧质,就是了解毛泽东读史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子。

我们不了解臧质,但毛泽东却说此人是“豪杰之士”。这是毛泽东读《南史·臧质传》时写下的批语。

一个贵族公子,为什么吸引了毛泽东的注意力?

因为这个贵族血统的公子,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南史·臧质传》记载:臧质“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从这一描述看,臧质当然是不同寻常之人。

“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毛泽东用这三次军事行动,为自己对臧质的好评作了诠释。

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盱眙之敌,都是跟北魏皇帝拓跋焘斗智斗勇。结果显示,臧质无论智、勇,皆在拓跋焘之上。当时,北魏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拓跋焘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大敌当前,臧质处之泰然,应对自如,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这种气度,这种胆识,都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所必备的。

毛泽东对臧质的军事才能,打心眼儿里佩服。就连臧质恶作剧式地将一坛装满屎尿的所谓“美酒”送给拓跋焘,也得到毛泽东的肯定,说“此是欲战法,激之使战”。

从毛泽东批点的文字看,毛泽东对臧质的心理战是极为欣赏的。用一坛屎尿去刺激敌人,用童谣和充满谩骂语句的信件去嘲弄敌人,用杀敌颁赏的方式去鼓舞士气,这些手法的娴熟运用,都表明臧质作为军事家的过人之处。

在盱眙之战的险恶环境中,臧质临危不惧,以强有力的领导与周密的军事部署,与强敌展开艰苦异常的攻防战。最后,拓跋焘被迫留下成千上万的北魏将士的尸体,撤除盱眙之围。臧质的胜利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毛泽东津津乐道的“三克刘劭之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盱眙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年,即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二月,太子刘劭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宋文帝,篡夺了王位。

得知这个消息,臧质马上派人通知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以及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请求他们起兵讨逆。与此同时,臧质率领5千精锐部队立即向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进发。

同年四月,各路讨伐大军集结建康城外的新亭,一致拥护刘骏为帝,是为孝武帝。

五月,臧质等人率领讨伐大军攻入建康,活捉了刘劭。此就是毛泽东称赞臧质的“三克刘劭之逆”。

相比之下,“二胜盱眙之敌”比“一解汝南之围”、“三克刘劭之逆”更能显出臧质的军事才能。因此,盱眙之战也是臧质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关键一战。

(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