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23

第23章 以少击众:官渡之战(公元200年)(2)

拿着这封信,曹操连声说“好”,他下令坚守营垒,与袁绍对峙下去。

袁绍派人运送数千辆车的谷物到官渡。荀攸对曹操说:

“袁绍的运粮车队就要到达官渡,押运粮草的是大将韩猛,此人有勇无谋,轻敌自傲,如果我们袭击他,可以打赢。”

曹操问道:

“派谁去最好?”

荀攸说:

“我看大将徐晃堪当此任。”

于是,曹操派徐晃、史涣两人,率领精兵阻击韩猛。徐晃是曹操手下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他冲锋在前,大败韩猛,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车马。

十月,袁绍又派遣车马运送粮草,命令大将淳于琼等率领万余人护送,并驻扎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

沮授劝说袁绍:

“可以派遣蒋奇率领一支机动部队在外围把守,以预防曹兵抄我们的后路。”

袁绍不听。另一位谋士许攸接着说:

“曹操兵马本来就少,可他把全部人马用来对付我们,这样一来许都只剩下一丁点儿的兵力把守,非常空虚。如果我们派出一支部队,连夜前往攻击,许都一定可以攻占。攻占了许都,我们就能够以天子的名义来讨伐曹操,曹操势必被擒。假如我们不能一下子击溃曹军,也可以让敌军顾头不能顾尾,疲于奔命,因此曹操注定会落个失败的下场。”

袁绍也听不进去,说:

“我要在官渡打败曹操!”

这时,许攸的家人犯法入狱,许攸认为这是袁绍有意跟自己过不去。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

听说许攸来了,曹操大喜过望,连鞋子都顾不上穿,赶紧出来迎接,拍着手掌笑道:

“子卿远道而来,我的事业有望成功。”

宾主落座后,许攸问曹操:

“现在袁绍兵强马壮,粮草丰厚,您用何种方法对付他呢?此外,您的军粮还可以吃多久?”

曹操回答:

“我的军粮大概可以支撑一年。”

许攸反驳道:

“您在骗我。这不是事实,请重新告诉我。”

曹操又说:

“大概可以支撑半年吧。”

许攸有些不高兴了,板着脸说:

“足下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还不说实话呢?”

曹操有些不好意思,便说:

“方才我一直在说笑话。告诉你吧,我的军粮只够吃一个月了。请问先生,有什么良策吗?”

许攸向曹操娓娓道来:

“您现在是孤军奋战,粮食快吃完了,又没有援兵,这是非常危险的啊!袁绍的粮草装满了万余辆车,都屯集在故市、乌巢(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守军戒备松懈,如果您派兵袭击,神不知鬼不觉地赶到那儿,烧毁袁绍的粮草,不出三天,袁军就会崩溃。不知我说得对不对?”

曹操听罢大喜,说:

“先生真乃奇人也,我军成败在此一举!”

于是,曹操令曹洪、荀攸留守大本营,自己率领5000骑兵,都打着袁军的旗帜,士兵口中含着东西,马嘴也用绳索捆住,趁夜深人静,从小路出发,每人抱捆柴火。

经过的路上遇到袁兵盘问,都回答说:

“袁公担心曹操包抄后路,特派我们去加强防卫。”

袁兵听见这样说,都信以为真,不再怀疑。

曹操率兵到达后,迅速包围了袁军的营地,四处放火。袁军见火光冲天,大为惊慌。等到天明,淳于琼等将领看见曹操的人马不多,便在军营外摆开阵势。曹操一声令下,将士们朝着淳于琼的部队杀过去,不到三四个回合,淳于琼退回自己的营地。

袁绍得知曹操率领精兵正在攻打淳于琼,便对儿子袁谭说:

“即使曹操打败了淳于琼,我如果攻占了他的大本营,他就无处可去了。”

于是,袁绍派大将高览、张等人,领兵前去攻打曹操的大本营。张对此有不同看法,说:

“曹操率领精锐骑兵去攻打我军守卫粮草的部队,淳于琼肯定不是曹操的对手。如果淳于琼被击败,那就会坏了大事。请派我们先去援救淳于琼吧!”

谋士郭图反对张,主张进攻曹操的大本营。张生气地对郭图说:

“曹操的大本营非常坚固,我们肯定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等人被擒,我们可要当俘虏了。”

张是袁绍手下的重要将领,袁绍不敢得罪他。但袁绍只派了少数的骑兵去增援淳于琼,仍用主力进攻曹操的大本营。果然不出张所料,袁军无法攻占曹操的大本营。

再说袁绍派出的骑兵来到了乌巢。有人报告曹操:

“贼寇的骑兵来了,请派兵消灭他们。”

曹操很是生气,说:

“贼寇的援兵到了我们的背后才来报告!”

见军情紧急,曹操立即下令进攻袁军。曹军将士个个英勇杀敌,大破敌军,淳于琼被斩,袁军的粮仓在大火中烧得一干二净。

打败淳于琼后,曹操下令将俘获的1000多个袁兵的鼻子割掉,牛马的唇舌也割掉,然后放回去。袁绍的军队看见这种惨状,都害怕起来。

郭图担心袁绍会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而加害于己,于是他在袁绍面诬陷张,说:

“看到袁军淳于琼部战败,张幸灾乐祸。”

袁绍听信谗言,不再理睬张。张忿忿不平,一气之下,与高览烧毁了进攻曹军的军械,投奔了曹操。

听说张来了,曹操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把跪着的张一把扶了起来,对周围的将士们说:

“张是天下的名将,他肯来归附于我,我军岂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张的出走,使袁军的士气大挫,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已丧失战斗力,将士们作鸟兽散。

袁绍与儿子袁谭仅仅率领800骑兵向北方狂奔,曹操派精兵追杀,没能赶上他们,袁绍一行人渡过黄河逃走了。曹操命人全部收缴了袁军遗下的辎重、图书、珍宝,将没有来得及逃脱的袁兵全部活埋。

官渡一战,袁绍损兵折将近10万人,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作者点评】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坚实基础。这场著名的战役,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个辉煌的战例。

曹操和袁绍,都是当时的豪杰,都想夺得天下。两雄不能并立,这才有了“袁曹官渡之战”。从战前的局势看,袁绍无疑处于优势地位,曹操处于劣势。袁绍采取的是战略进攻的方针,以优势兵力对曹操展开正面攻击,企图一举攻占曹操的根据地许都,曹操采取的是战略防御的方针,固守要隘,以逸待劳,见机行事。袁绍占有今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是显赫的官宦豪强,身边人才济济,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拥有数十万兵力,投入官渡前线的精兵就多达10万。相比之下,曹操出身卑微,所率兵力弱小,占据的大河以南地区久经战火的浩劫,物资缺乏,兵力不过数万,投入官渡前线的更少。但是,曹操的优势在于,他虚心听取众人的意见,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战机,灵活地调兵遣将,终于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变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反观袁绍,骄横轻敌,不听取谋士们的建议,在重大战略决策上优柔寡断,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坐失战机,变优势为劣势,最后惨遭失败。

毛泽东熟读三国史书,对官渡之战的全过程自然烂熟于心。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一文中,毛泽东将这场战役作为“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加以论述,认为“袁曹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有名的大战”,强调“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这里的弱者,即指曹操。毛泽东对官渡之战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是出于他本人对曹操的偏爱。毛泽东给予官渡之战极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曹操军事指挥才能的充分肯定。当然,在毛泽东的眼中,曹操绝非弱者,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大人物。

从毛泽东对历史文献的批语看,他对以弱胜强的战例格外注重。这与毛泽东一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敌我双方的矛盾发生变化,最后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的辩证思想是分不开的。所以,毛泽东强调“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袁曹官渡之战就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典型范例,曹操“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的袁绍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毛泽东进而断言:“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

擅长用历史的事实来论说当下的局势,擅长从历史的物是人非中引出革命的方针政策,这就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

(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