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21

第21章 趋利避害:下邳之战(公元198年)

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北)人,因武艺超群,号为“飞将”。吕布早年跟随并州刺史丁原,后归附董卓,被任为骑都尉。董卓死后,吕布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公元195年夏,曹操采取谋士荀建议,趋利避害,改攻徐州为进军下邳,擒杀吕布,扫除后患。毛泽东称赞下邳之战是曹操善于采纳部下意见、趋利避害的智举。

【毛泽东评点下邳之战】

在反围攻的作战中,地方人民的抗日自卫军和一切民众组织,应全体动员起来参加战争,用各种方法帮助我军,反对敌人。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汉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这里所说的清野,是指粮食成熟时早日收割的意思。

——摘自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99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下邳之战概要】

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西北部的睢宁县西北,与安徽省毗邻。地处沂水、泗水交会之处,本是古邳国,秦代置县,此后即为下邳国、下邳郡、邳州等的治所,自古以来就是淮北重要战场。

下邳,是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地方——

秦末汉初的军事家张良,年轻的时候喜爱结交天下俊杰,尤其是武林志士。一次,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张良与一帮侠客企图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此后,张良隐姓埋名,藏匿在下邳,巧遇黄石公,因而得到《太公兵法》。他精研此书,终于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曾被封为楚王,都下邳。

三国时期,刘备屯兵下邳,吕布袭取之……

这里所讲述的下邳之战,就是三国时期曹操擒杀吕布的一场著名战役。

吕布,是东汉末期的地方军阀,字奉先,五原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西北)人。此人勇猛过人,武艺超群,号为“飞将”。在吕布的血脉里,流淌着蒙古大草原所特有的雄浑和刚毅的气质。

吕布早期跟随并州刺史丁原,后来吕布杀了丁原转而归附董卓,被任为骑都尉。董卓是东汉末期的名将、权臣。此人字仲,陕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本为凉州(治今甘肃张家川)豪强。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被举为羽林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董卓任东中郎将,曾奉命率军镇压黄巾军,后因功任前将军、并州牧。昭宁元年(公元189年),董卓率军兵进洛阳(今属河南),废少帝,立献帝,杀何太后,把持朝政。后曹操、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遂挟持献帝西迁长安(今陕西西安),自为太师。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之军在河阳津(今河南孟县西南15公里)大败河内太守王匡的泰山兵。翌年,吕布、王允杀死了董卓。

董卓死后,吕布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今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联合袁术,进攻刘备,打败了曹操的援军。刘备单身逃往曹操处。

这个曹操,就是中国百姓在戏曲舞台上所看到的那个白脸奸臣。所谓“白脸奸臣”,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期,黄巾军起义,曹操乘机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率军占据兖州(治今山东金乡),诱降青州(今山东东北部)30万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决心削平各地的军阀割据势力。吕布就是曹操最先想翦除的军阀之一。

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夏,传出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遂想出兵夺取徐州,然后再平定吕布。谋士荀劝阻道:

“徐州是不太容易攻占的啊!现在东边都在收割麦子,肯定会坚守壁垒,收割庄稼并藏起来,做好了迎战将军的准备。将军如果攻不下徐州,又夺取不到粮食,若吕布此时率军来攻,不出十日,将军的十万大军,就会陷入还未开战即已自困的境地啊!”荀的原话是——“徐州未易亡也。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引见《三国志·魏书·荀传》。

曹操认为此话有理,遂听从了荀的趋利避害建议,率军进攻吕布所在的下邳,决心消灭吕布。

吕布不敌曹军,连战连败,遂闭城不出。

曹操引泗水、沂水灌城,将吕布围困在城中,达一个多月。吕布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心涣散,万不得已打开城门投降。

刘备对曹操说,吕布不会甘于失败,此人不可留。曹操觉得刘备此话有理,遂杀了吕布。

【作者点评】

坚壁清野,是荀在下邳之战前夕,向曹操指出的徐州之敌将采取的军事谋略。曹操听从了荀的忠告,趋利避害,弃徐州而先打吕布,翦除后患。趋利避害,首先表现为军队指挥员对于战争方向的选择。曹操作为一代优秀帅才,他听从部下的建议,暂不东向攻取敌军强大的徐州,而是南下攻下邳,先翦除力量弱小的吕布。无疑,这是避利避害的正确选择。如果曹操先攻徐州强大之敌,攻城不下,而吕布率军抄其后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才有著名的下邳之战。通过此战,曹操一举消灭了吕布。从此,趋利避害成为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一种战法。

其次,坚壁清野,亦是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对付优势敌人的作战方法之一。

坚壁清野,强调在抗击入侵之敌时,一方面要加强我军的防御工事,坚守据点、阵地或战斗的村落;另一方面,我军指战员要广泛地发动群众,转移人员,收藏粮食等重要物资,使敌人不能夺取这些物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对付日伪军的“扫荡”。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一文中,专门提到了坚壁清野的战略战术——

“在反围攻的作战中,地方人民的抗日自卫军和一切民众组织,应全体动员起来参加战争,用各种方法帮助我军,反对敌人。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汉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这里所说的清野,是指粮食成熟时早日收割的意思。”

毛泽东从小就爱读三国故事,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非常熟悉。曹操发动下邳之战消灭吕布,毛泽东自然十分清楚。战前荀所提及的坚壁清野的策略,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谈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毛泽东号召根据地的军民运用坚壁清野的战法去战胜敌人。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在提到坚壁清野的古代战法时,分别对坚壁和清野作出了详细的解释,体现了毛泽东古为今用、史为我用的贯通历史和现实的博大胸怀。在讲解了坚壁清野的原理后,毛泽东指出:“敌人退却时往往将所据城市中的房屋和所经道路上的村庄放火烧毁,目的在给予游击战争根据地以破坏,但同时就使得敌人第二次进攻时没有房子住和没有饭吃,害了他们自己。这就是所谓在一件事情上面包含着两种互相矛盾的意义的具体例证之一。”

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坚壁清野的战法主要应该运用于防御和内线作战。他说:当敌人是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军在防御和内线作战时,“我之部署应是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主要的是埋伏战),于敌行动中打击之。敌人虽强,经过多次的袭击,也就削弱下来,往往中途撤退,此时游击队又可于追击敌人时继续袭击,再行削弱他。当敌人还没有停止进攻或实行退却之时,总是占据根据地内的县城或市镇,我便应包围这种县城或市镇,断绝其粮食来源和交通联络,等到敌人无法支持向后退走时,我便乘机追击之”,以最终粉碎敌人的围攻。

在此一战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军事作战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正确选择战役方向,而趋利避害则是选择正确的战役方向的基本原则。战役方向选择对了,不仅可以保证战役的胜利,而且为在未来战争中使己方军事处于优势,继而转兵再战,夺取更大更多战役的胜利打下胜利的基础。这是每个军事指挥员尤其是高级将领所必备的军事思想素养和军事指挥素质。伟大军事家毛泽东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善于从古代军事战例中汲取丰富的军事思想营养,从而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我军取得节节胜利,在我国近代军事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乐章。

(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