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16

第16章 战略防御:成皋之战(公元前204年)(2)

“我马上前去迎战汉军,你必须小心地守卫在此。如果汉军前来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也不要让汉军东进。我十五天之内就会平定梁地,再回来与你会师。”

曹咎点头应诺。

于是,项羽率领楚军东进,一举攻占了陈留(今河南省陈留镇)、外黄(今河南省杞县东北)、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翌年初,刘邦多次派兵向踞守成皋的楚军挑战,曹咎就是不出兵迎战。这时,有一个刘邦的谋士向刘邦献策:

“大王,我听说成皋的楚将曹咎是一个没有什么头脑的人。此人才疏学浅,脾气暴躁,只要大王派人辱骂他,他定会出战。”

于是,刘邦派人在成皋城下大骂楚军胆小,一连骂了五六天。第七天,曹咎实在忍不住了,他对手下的人说:“刘邦小儿辱没我军,我怎么能够受此窝囊气?”当即,曹咎命人打开城门,率楚军渡过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境内)来寻汉军决战。谁知楚军刚刚渡了一半,汉军就发起进攻,把楚军打得大败。曹咎见状,后悔没有听项羽的嘱咐,无颜再见项羽,于是拔剑自刎。于是,刘邦率领汉军渡过黄河,重新夺回成皋,屯军广武(今河南荥阳北),并取用敖仓敖仓,仓储名称。敖,山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北,位于黄河南岸。秦朝时,在敖山山顶建有一个大粮仓,故名。的积粟,大大充实了汉军的补给。

项羽占据睢阳后,听说曹咎之军被歼,不禁怒火中烧,大骂曹咎不听自己的军令,说:

“我的手下尽是这等蠢材,楚军焉得不败!”

十分疲惫的项羽又率领楚军赶回成皋救援。当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楚将钟离昧。项羽大军一到,汉军迅速躲到险要之地。项羽的军队在广武安营扎寨,与刘邦的汉军形成对峙局面。

项羽得知自己的爱将龙且被韩信的部队杀死,十分震惊。他非常佩服韩信的军事才能,便派一个来自盱台(今安徽省盱眙县)的名叫武涉的人,去说服韩信背叛刘邦。韩信严词拒绝,对武涉说:

“你回去告诉项羽,楚军的末日已到,不如归顺刘邦。”

项羽闻悉,气得咬牙切齿。

就这样,楚汉两军长久相持,引起了士兵的不满。那些年轻的士兵苦于当兵作战,那些年老的士兵苦于运送军粮。

据史书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的山中隔着深沟对话,项羽打算与刘邦单独决战。

项羽对刘邦喊话:

“天下的将士们征战数年,全是因为我们两个。希望和你决一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的百姓受战争之苦。”

刘邦哈哈大笑,一口回绝:

“我宁愿与你斗智,不能与你斗勇。”

项羽大怒,一箭射中刘邦。刘邦的胸部中了项羽的箭,却故意用手摸着自己的脚,大声说:

“你这个畜生,竟然用箭射中了我的脚趾!”

虽然刘邦的箭伤不至于毙命,却也伤得不轻。他一连数天卧床不起,疼痛难忍。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来到刘邦的病榻前,说:

“大王,请您勉强起来巡视汉军,以安定军心,免得引起楚军怀疑,乘机进攻,取得胜利。”

刘邦只得咬一咬牙,出来巡视军队。在巡视快要结束的时候,刘邦突然感到伤口剧烈疼痛,他假装无事,赶紧坐上马车,进入成皋城中。

刘邦伤愈后,西入函谷关,来到栎阳,设宴款待父老乡亲。与此同时,刘邦下令把死去的塞王司马欣的头砍下,高高地挂在栎阳的集市上,让百姓发泄心中的怒气。在栎阳停留4天后,刘邦又回到屯兵广武的军队。这时,关中的兵员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汉军之中。

当时,汉军兵多粮广,楚军却是士兵疲惫,粮草不足。项羽多次进击彭越,无功而还。韩信在潍水打败楚将龙且的军队后,派灌婴深入彭城附近,使楚军腹背受敌。项羽感到取胜无望,乃于当年九月,与刘邦议和,平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的地区为汉,以东的地区为楚。项羽送还楚军扣押的刘邦之父母、妻子,解除成皋之围,引兵东归,结束了这场耗时两年的战役。

【作者点评】

成皋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虽然最后双方议和,但刘邦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实际上刘邦赢得了这场战役。

通观成皋之战的全过程,处于劣势的刘邦采取了灵活的战略防御的策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战略防御原则——引者)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中下的论断。两年后,毛泽东再次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楚汉成皋之战:“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主动和胜利,是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经过主观能力的活跃,取得一定的条件,而由劣势和被动者从优势和主动者手里夺取过来的。”

毛泽东对成皋之战所作的概括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在与项羽对峙之际,刘邦善于利用敌我双方的矛盾,调兵遣将,既注意正面防守,又重视背后袭击敌军,同时实施对敌两翼钳制的方针,对项羽所率楚军进行战略包围,造成项羽分兵多处,在多个战场同时作战的被动局面,最终取得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为垓下之战全歼楚军奠定了基础。

变被动为主动,变弱小为强大,变劣势为优势,以争取最后的胜利,这些辩证法的起承转合,似乎总是萦绕在毛泽东的心中。

在中国共产党1949年夺取政权之前,无论是红军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全民族联合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国共两党对决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作为革命军队的主帅,高瞻远瞩,灵活地制定战略战术,使我军逐步发展壮大,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奇迹。

这种奇迹,曾经使来到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感动和惊讶,并促成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写作。这本书,使全世界感受到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奇迹。在长征的草地上,在延安的窑洞里,在渡江战役的涛声中,毛泽东导演了许多出其不意、以少胜多、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著名战斗和战役。这些战斗和战役,已成为后人讲解二十世纪中国战争史的绝佳例证。

有人说,历史创造了毛泽东。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创造了历史,尤其是中国现代战争史。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毛泽东与众多政治人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毛泽东既能著书立说,架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又能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决胜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即在毛泽东的知识结构中,历史知识占据相当的比例。毋庸置疑,毛泽东的历史智慧超出常人之上。他擅长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从古人的经验教训里展开哲学的思考。就军事而言,毛泽东的一大长处,就是他喜欢引述历史上的著名战役,作为阐明革命战争的一系列战略战术的切入点。因此,随手翻阅毛泽东的许多杰出的军事著作,留给我们的除了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娓娓道来的兵家谋略,还有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过的金戈铁马演绎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杜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