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71

第71章 香茶美酒,茶中最美数龙井(8)

凤翔为周秦发祥之地,有历代酒乡之称,西周时期已有酿酒,境内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中有各种酒器,充分说明当时盛行酿酒、贮酒、饮酒等活动。《酒谱》记有:“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醑惟一钟。蹇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于河”的典故。又据《史记》载:秦穆公“亡善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由以上史实可见,当时雍州已酿有“醪”和“酒”。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将雍州改称“凤翔”,取意周文王时“凤凰集于歧山,飞鸣过雍”的典故。自唐代以来,凤翔就素称“西府凤翔”。

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行至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附近,时值阳春三月,忽然发现路旁蜜蜂蝴蝶坠地而卧,裴公甚感奇怪,遂命驻地郡守查明原因,方知是柳林镇上一家酒坊的陈坛老酒刚开坛,其醇厚浓郁的香气随风飘至镇东南五里外的亭子头村,使蜂蝶闻之醉倒。裴公十分惊喜,即兴吟诗一首:“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凤翔郡守遂赠美酒一坛予裴侍郎。回朝以后,裴侍郎将此酒献于高宗皇帝,皇帝饮之大喜,以“甘泉佳酿、清冽醇馥”的盛名被列为朝廷贡品。这里的柳林酒就是后来的西凤酒。

西凤酒有其独特风格,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酸、甜、苦、辣、香,诸味谐调,又不出头。它把清香型和浓香型二者之优点融为一体,香与味、头与尾和调一致,属于复合香型的大曲白酒。西凤酒酒液无色,清澈透明,清芳甘润、细致,入口甜润、醇厚、丰满,有水果香,尾净味长,为喜饮烈性酒者所钟爱。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任职凤翔签书判官时,在今凤翔东湖喜雨亭落成之日邀朋欢盏,“举酒于亭上”,畅饮柳林美酒,酒后留下了惊世名篇《喜雨亭记》,并用“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盛赞柳林酒,至今在凤翔东湖尚有墨迹遗存。他还学会了酿造柳林酒的技艺,“近日秋雨足,公馀试新筝”。在粮食丰收的秋天,用新漉酒器酿酒品尝。之后,他上书朝廷,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凤翔酒业的措施,获准实施后,使柳林酒和整个凤翔酒业得以蓬勃发展,凤翔又成为全国闻名的酒乡。

在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条件下,西凤酒产量很有限,寻常百姓只得慕名兴叹。解放后,陕西省西凤酒厂的建成,使西凤酒获得新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现代科学技术在酿造工艺中的广泛使用,西凤酒产量突飞猛进,质量精益求精,品种不断增加,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两次获得世界最高级别的金奖,已经成为人们待客赠友的上乘佳品。

古井贡酒甘如蜜

古井贡酒产于安徽亳县,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名酒之一。亳县是魏武帝曹操的故乡。曹操喜欢家乡酒,常称“醴自乡流甘如蜜”,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曹操醉酒吟诗的故事。传说,在闻名于世的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同将领们举行酒宴,饮过一杯酒后,曹操即兴赋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相传,曹操还曾以家乡当地“九投法”酿出“九酿春酒”,进供汉献帝刘协。

古井贡酒因采用古井泉水酿造而得名。“古井”坐落在亳县城东北20公里的减店集,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据《亳县志》记载,在南北朝时,亳县称“谯县”,属北魏境地。南朝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四年(公元582年),派大将元树领兵攻取“谯县”,镇守谯县的魏将樊子鹄派猛将独孤出城迎战,不胜而死,临死前他将金筒长戟投入古井中。后人为纪念独孤将军,在投戟的井旁,盖了一座独孤将军庙,并在庙的四周又掘了23眼井。今仅存四眼井。这一带为盐碱地,井水味苦涩,唯独投戟之古井水质与别的井迥然不同。千余年来,此井不溢不涸,井水清澈透明,味甜爽口,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用此井水酿酒,酒香浓郁,甘美醇和。因此,这眼古井被人们称之“天下名井”。

用“天下名井”酿制的酒,原名“减酒”。“减酒”历来被视为酒中珍品,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胡芹减酒宴佳宾”的美谈。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此酒作为贡品进献皇帝,从此“减酒”改名“古井贡酒”,一直延至清代都列为“贡品”。

古井贡酒自列为“贡酒”以来,身价百倍,亳县减店集酿酒一度兴盛,大小酒坊数十家,其中尤以怀姓“公兴糟坊”的酒,产量最多,质量最好。1949年,公兴糟坊,古井贡酒一度失传。1958年在原“公兴糟访”的旧址建起了古井酒厂,从此古井酒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显着提高。

古井贡酒酒液清澈透明,香醇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属浓香型大曲酒。酒度为六十度。适量饮用有健胃、活血、提神之功效。古井贡酒是“一家饮酒千家醉,一户开坛千里香”的好酒。

古井贡酒在第二、三、四届全国评酒会上,连续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荣获金质奖章和证书。产品畅销日本、法国、美国以及西欧、东南亚、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三浮三沉”岩沉缸酒

“西闽美酒号沉缸,妙手制出如琼浆。补身宴客皆珍品,誉满天下名长扬。”这是著名诗人罗丹对龙岩沉缸酒赞美之词。

沉缸酒产于福建省龙岩县(现龙岩市),因在酿造过程中,酒醅经“三浮三沉”,最后酒渣沉落缸底,故取名“沉缸酒”。龙岩沉缸酒似始酿于明末清初。传说,在距龙岩县城三十余里的小池村,有位从上杭来的酿酒师傅,名叫五老官。他见这里有江南著名的“新罗第一泉”.水质好,便在此地开设酒坊。起初他按照传统方法酿制,以糯米制成酒醅,得酒后入坛,埋藏三年出酒,但酒度低、酒劲小、酒甜口淡。于是,五老官进行改进,在酒醅中加入低度米烧酒,压榨后得酒,人称“老酒”,但他还是觉得不够醇厚,于是又二次加入高度米烧酒,使老酒陈化、增香后形成了如今的“沉缸酒”。

沉缸酒选用优质糯米佐以祖传特制药曲(内含冬虫夏草、沉香等30余种名贵药材),采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并经3年陈酿而成。酒液鲜艳透明呈红褐色。有琥珀光泽,酒味芳香扑鼻,醇厚馥郁,饮后回味绵长。此酒糖度虽高,却无一般甜型黄酒的稠粘感,使人觉得糖的清甜,酒的醇香,酸的鲜美,曲的苦味,味味俱全。

小池村的“沉缸酒”酿酒作坊曾发展到七家,但产量极为有限。解放后,小池村扩建了原有的酒坊,并在龙岩登高山下罗盘井泉附近新建厂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对传统的酿酒工艺加以科学总结,使沉缸酒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声誉日盛隆。

龙岩沉缸酒风格独特,不加糖,不加水,不着色,不调香,含有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十八种氨基酸,常饮有滋补强身、抗衰老、延年益寿之功效,为黄酒中之极品,产品畅销,名扬海内外。当年周恩来总理举行国宴,多次点名要用沉缸酒。李光耀总理、西哈努克亲王等饮沉缸酒后,赞道:“好酒,好酒!”

1959年,龙岩沉缸酒被评为福建省名酒。1963年、1979年和1983年,在第二、三、四届全国评酒会上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得国家金质奖章。1984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金杯奖。

杜康酿造杜康酒

杜康酒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名酒,相传为杜康所造。

据传杜康酿酒的遗迹在洛阳龙门伊川县皇得地村。此村在风景秀丽的龙泉山下。南有九皋山,北对龙门山,东有凤山,西有虎山,四山之中点缀六泉,上曰古泉,中曰酒泉,下曰龙泉,左谓凤泉,右谓虎泉,西谓平泉。这里泉水甘美,土地肥沃,盛产的高粱、小麦,更适于酿酒。当年杜康采用味甜质纯的泉水,精心酿造,人饮之,倍觉润喉生津,驱寒活血,健脾强胄,因而名声大振。

说起龙门九泉山,还有一段“杜康造酒醉刘伶”的趣闻,至今还广泛流传在民间。据说,杜康在洛阳龙门九皋山下开了一个酒店,店门上贴着一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皎龙两盅海底服。”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一天,名士刘伶路过这里,看了对联,不禁哈哈大笑,心想:“天下谁人不知我刘伶的海量,小小酒店竟敢如此夸口,今天我倒要教训教训它!”想着,大摇大摆地进了酒店。“店家拿酒来!”刘伶话音一落,只见店内一位鹤发童颜、神情飘逸的老翁捧着酒坛走过来,刘伶连喝三杯,只觉得天旋地转,不能自制,连忙向店家道别,跌跌撞撞回家去了。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讨要酒钱。家人说,刘伶已经死去三年了。刘伶妻子听到杜康来要酒钱,又气又很,上前拉住杜康要去见官家。杜康拂袖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众人不信,打开棺材一看,脸色红润的刘伶刚好睁开睡眼,伸开双臂,深深打了个哈欠,吐出一股喷鼻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

只可惜这绝好的佳酿,失传已久。幸运的是,由河南省伊川杜康酒厂1972年开发研制的伊川杜康酒,清澈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且少量饮用,还可生津、活血、健脾、强胃。

1979年,伊川杜康酒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1984年,伊川杜康酒荣获全国旅游产品“景泰蓝”奖杯;同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银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