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70

第70章 香茶美酒,茶中最美数龙井(7)

绍兴特色花雕酒

花雕酒是中国黄酒中的奇葩,选用上好糯米、优质麦曲,辅以江浙明净澄澈的湖水,用古法酿制,再贮以时日,产生出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根据贮存时间不同,花雕酒有三年陈、五年陈、八年陈、十年陈,甚至几十年陈等,以陈为贵。总的来说,花雕酒酒性柔和,酒色橙黄清亮,酒香馥郁芬芳,酒味甘香醇厚。

花雕酒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代表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在全国各地的花雕酒当中,字号最老的当属浙江绍兴的花雕酒。绍兴酒种颇丰,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花雕酒等,而花雕又是当中最富特色的,是绍兴酒的代名词,也是历代名人墨客为之倾倒的传统名酒。

花雕酒是从古时“女儿酒”演变而来,花雕嫁女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晋代上虞人稽含(其父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南方草木状》上详录:“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意思是说:南方人在女儿小的时候,便开始大量酿酒,等到冬天池塘中的水干枯时,将盛酒的坛子封好口,埋于池塘中。哪怕到春天的积水满池塘时,也不挖出来。只有当女儿出嫁时,才将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来,用来招待双方的客人。

而关于花雕酒的来历,清《浪迹续谈》中记述了一个民间传说。相传一富翁生了一女,满月之时,这个富翁便酿了几坛酒藏到酒窖里。十八年后,他的女儿要出嫁了,富翁便把当时储藏的酒拿出来,并在酒坛外面绘上“龙凤吉祥”、“花好月圆”、“送子观音”等喜庆图案,作为女儿的陪嫁礼品。因为酒坛外面漂亮的彩色图案,人们就把这种酒形象地叫做“花雕”。此后,“花雕”便成了绍兴人生儿育女的代名词,时至今日,若某人家生了女儿,人们就会戏称“恭喜花雕进门”。

至于花雕酒的品质,刚开始的时候,花雕酒坛内装的都是一般的绍兴加饭酒,在地窖或酒库中经过多年储藏后就变成了陈酿美酒。启坛时,异香扑鼻,满室芬芳,成为绍兴酒中的珍品,花雕酒也变成了陈年老酒的代名词,成为绍兴加饭酒的高雅称谓。

花雕口感温和,可直接饮用,也可温烫至38或40度时饮用。加温后的花雕酒酒精度降低,因此变得更加香醇厚实,容易入口。花雕酒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氨基酸、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被称为“高级液体蛋糕”。除了佐菜饮用以外,不少名菜都以花雕酒为材料制作而成,例如花雕鸡、花雕烩蟹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吃蟹最好饮花雕酒,蟹性凉,花雕酒暖胃,这是最佳的搭配。

附:花雕酒饮用方法

夏天饮法:在不低于10年的陈酿花雕里放入几颗话梅,小锅加热微开后再煮10分钟左右,待降至室温即可入冰箱冰镇,以10—15℃为佳,加冰块饮用亦可。不宜似啤酒之牛饮,小口小口地慢饮方可觉其真味。

冬季饮法:花雕酒中加入切成细丝的姜和枸杞子,加温至45度左右饮用。也可将鸡蛋打入酒中,烧热时成蛋花状,倒入杯中酒香扑鼻,暖人心肠,细品慢酌、其乐融融,具有养身健体的功效。

“玉浆”黄桂稠酒

黄桂稠酒古称“玉浆”,始于先秦,是陕西省关中著名特产,很早以前已是喜庆宴席之佳酌,尤为文人名士所喜爱。

稠酒,不似酒,胜似酒,其汁稠、醇香、绵甜适口,酒精含量在15%左右。后来,人们在酒液中配以中药黄桂,使酒味有黄桂芳香,故取名“黄桂稠酒”。

关于黄桂稠酒,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时以酒为乐的大诗人李白喜饮黄桂稠酒。据《唐书·文艺传》记载,李白居长安时,一日在当时酿造黄桂稠酒的长乐酒访饮酒,因贪杯又一次醉倒在街头。适逢玄宗皇帝召他起草诏书,李白醉意正浓,到了殿上要求宽衣驱热。皇帝令人取衣鞋伺候。李白趁醉意要高力士为他脱鞋。平日不可一世的高力士万没料想到一个书生竟在文武官员面前出他的丑,但慑于皇威只好忍气吞声,为李白跪地脱靴。

黄桂稠酒选用户县秦渡镇的糯米,湖北荆门镇的小曲为原料。在酿造中,工艺精湛、严格操作。要求手净、料净、用具净。先将糯米在水中浸泡四小时,然后将米淘出,倒入蒸笼中,大火蒸约十五分钟,米到八成熟离火;再用水冲洗,待米晾干后倒在案上,拌入酒曲,而后装坛封闭,使其发酵。发酵期要保持三十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三天后即可成酒。在整个酿制过程中,从糯米淘洗到拌曲、装坛、压酒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明确的规程,丝毫不含糊。饮用时,根据需要、从坛中取出酒醅,加适量的洁净凉水倒入罗筛过滤,直至酒尽醅干,将酒汁倒入樽里,放在水锅中加热烧开,并调入黄桂、白糖,即可热饮。

黄桂稠酒具有健胃、活血、止渴、润肺之功能。饮用此酒有益于身体健康。

名贵药酒菖蒲酒

菖蒲酒是山西省垣曲酒厂生产的历史名酒。

菖蒲酒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药香谐调;入口甜而不腻,略带药味,醇和爽口,辣不呛喉,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四十五度,糖度为十二度。菖蒲酒不仅是醇和可口的饮用酒,而且是一种高级滋补药酒。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头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除痹通脉、神气清爽、延年益寿。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

菖蒲酒之所以珍贵,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当地特产九节苜蓿这种名贵中药材。九节菖蒲生长在海拔一千九百九十四米高的历山之巅,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采集仅限于农历“小满”前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内,过早,菖蒲浆不足,反差。过迟,菖蒲苗枯萎,难寻。酿造菖蒲酒的水是历山脚下舜王泉水。据说,此泉是舜王亲手开凿的。舜王泉水为矿泉水,常饮能医治诸病,延年益寿。

菖蒲酒的选料之精和酿造工艺之细,也非寻常。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只能精选三至五斤九节菖蒲;酿酒用的豌豆,须从大小不一的豌豆粒中筛选出最大的;高粱,须把每粒都破成六、八、十瓣方可,发酵是在深埋土中的地缸里进行;出酒则是在每日凌晨鸡鸣之前,酿出的酒还要密封起来,存放地下,数年之后,方可饮用。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品尝此酒之后,即兴挥毫题《菖蒲酒颂》诗曰:

名酿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

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

山西汾酒最纯正

山西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其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1400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当然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尚没有蒸馏酒,史料所载的“汾清”、“干酿”等均系黄酒类。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1916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开始名声大噪。于是,阎锡山责令其副官集资设立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吞并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1948年,汾阳解放后,汾酒获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国营杏花村汾酒厂。自1953年以来,汾酒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

1964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生物学家、白酒专家秦含章与邓颖超分在一个小组,他让邓大姐转告周恩来总理,今后应多饮杏花村汾酒,邓大姐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汾酒纯正。”一个“纯正”道出了一位老科学家对总理的热爱和对汾酒的赞扬。

饮汾酒有学问。简单地说,要做到温热、少量、慢饮。因为汾酒属清香型白酒,香味淡、酒度高。温热到40℃,倒入杯中,与人的体温相近,饮时就会感到入口绵、香味浓。少量、慢饮,就是要求人们稍微集中精力,先闻闻香味再呷上一点细细品尝,慢慢领略其中的甘美。酒咽到舌根上,就可以感受到酒的甜,再咽到胃里,一股余香味就会顺食道,从口中飘出。这种小酌、慢饮的“品尝式”饮法,乃是汾酒之正宗饮法。

饮汾酒要配上较好的菜肴,切记空腹。汾酒酒度较高,空腹饮进,胃中无食物,酒精直接刺激胃壁,很容易造成酒精胃炎症。

饮汾酒要自觉节制酒量,“十分酒量饮七分”是最佳状况。另外,不要与其它酒混饮,酒后宜喝些浓茶,吃些水果。

1980年,汾酒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近两年多以来,汾酒除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外,还远销世界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而不淡西凤酒

西凤酒是中国古老的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已列为珍品,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其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凤翔古称“雍县”,民间传说是生长凤凰的地方,有凤鸣岐山、吹箫引凤等故事,酒遂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