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72

第72章 香茶美酒,茶中最美数龙井(9)

红星二锅头酒

红星二锅头酒是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结晶,以优质红高梁、大麦、碗豆、纯净水为原料,清蒸清烧,老五甑工艺蒸馏,掐头去尾截取中段,长年窖存。酒质清澈透明,气味香馥、醇厚甘冽、清香纯正、回味悠长。

北京是中国五朝古都,二锅头酒是京城酒文化的典型代表,已有800年的历史。它是由烧酒发展而来的,明代北京志中提到“京师之烧刀与棣之纯棉也”。京城酿酒技师在蒸酒时将第一锅流出的酒头去掉,第三锅流出的酒尾也去掉,取第二锅流出的中段酒,称之为“掐头去尾截取中段”工艺,这是我国最早以工艺命名的白酒,是我国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几百年来被继承发扬并流传至今,俗称“二锅头”。

1949年5月,经中共政府批准红星收编了老北京著名字号“龙泉”、“同泉涌”、“永和成”、“同庆泉”等十二家老烧锅,继承了北京几百年的酿酒工艺。“北京红星”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8月生产第一批红星二锅头酒,9月投放市场,产品一上市便以其醇厚甘冽的品质,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被誉为“大众名酒”。红星二锅头酒是京文化典型代表。红星是二锅头酒的创始人,从1949年的300吨发展到目前的6万吨,创造了全国清香型白酒产销量的新记录。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着重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红星产品已发展为普通、特制、精品、珍品、珍藏等5大系列产品群,适应百姓和市场的需求,推动了企业持续发展。近年,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又推出了文化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的红星珍品二锅头、红星1949等,成为北京高档白酒的经典代表。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等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计量保证能力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北京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等荣誉称号。

四特酒

炎黄时代,图腾文化十分盛行,是一个部落或者酋邦的标志。《述异记》云:“蚩尤氏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髻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因为自己的先祖和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苗吴人便以牛为图腾,不敢忘祖。

在夏王朝存在的时候,吴人先祖时刻保守“仪狄献酒”的秘密,从此贵族不再造酒,造酒只在民间进行。后夏为商灭,压抑多年的三苗吴王要立即祭祖,告慰先祖蚩尤、民族英雄仪狄和世代保守秘密的先王神灵。吴王下令所有吴城民间的酿酒师傅,一定要酿造出上等美酒祭祖,但是上等的好酒哪里来啊!

此时的吴王想起了老吴王临终前的遗言,夏灭可掘先祖封存遗迹。吴王于是在这个遗迹上得到了吴部落贵族先祖的“酿酒图谱”。吴王令酿酒师傅依据“酿酒图谱”的古法取阁皂山的九龙泉水和当地的优质稻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酿出了一斝甘醇美酒。

然后吴王携吴民杀四特(特:健壮的公牛)敬美酒祭祀先祖神灵,祈祷先祖保佑吴人崛起。时有酿酒官询问酒为何名?吴王答曰:此酒和四特同等珍贵,即名“四特”。四特酒因此得名。

好一个四特!四为东、西、南、北四方,乃扩张之意,有王者之气;特为公牛,乃三苗吴人图腾,有霸主之势。

时至今日,在樟树市还有一尊酒价值四头牛的民间传说,或许这个传说正是源自吴王“四特酒贵”的文化符号。同时,在四特酒的故乡樟树市还流传着有关“酿酒秘笈”的传说。说是先祖积德遇仙,得到为玉帝酿酒的酿酒秘笈。或许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民间传说正是吴部落酿酒祭祖悲壮故事的神话延续。

清代光绪年间,樟树满洲街一家名叫“娄源隆”的酒店,在继承本地传统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工艺的基础上,取众家之长,经多年实践,酿造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优质白酒,勾兑出售后,大受欢迎。为了防止假冒,娄源酒店在装酒的酒缸和酒坛上贴上四个“特”字,作为标志,以便与其他酒店的酒相区别,表示特别优质,“四特”名称由此产生。

“娄源酒店”的四特酒具有“亮似钻石透如晶,芬芳扑鼻迷逗人,柔和醇甘无杂味,滋身清神类灵芝”四大特色,并因此而得名“四特酒”。

四特酒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优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三进四出”继渣混蒸的生产工艺,分层蒸馏,按级摘酒,经理化、色谱检验、品评、分级、贮存和勾兑等道工序,精心酿造而成,具有发酵期适中、技术性强、出酒率高、质量稳定等特点,在白酒行业自成体系。

四特酒的工艺一直引领着中华酒文明,唐时就有“四特土烧”工艺,明时江西的大科学家宋应星还将四特土烧的工艺写进《天工开物》。一篇《曲蘖》,影响了后来中国白酒的规范化酿造和规模化酿造。

如今,四特酒依然有古法工艺,以整粒大米、优质大曲为原料,汲取与阁皂山九龙泉同脉的地下矿泉酿造,精心勾兑久贮而成,以风味独特著称于世,被中国白酒泰斗周恒刚先生亲自领导的专家组定义为“特香型”。

剑南春

绵竹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清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北宋苏轼称赞这种蜜酒“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见一斑。

绵竹剑南春坐落在著名的U型酿酒带,酿酒历史已有四千余年,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酒具和绵竹金土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罍,提梁壶等精美酒器,东汉时期的酿酒画像砖等文物考证,《华阳国志·蜀志》《晋书》等史书记载都可证实:绵竹产酒不晚于战国时期。

在唐朝,百业兴旺,绵竹成熟酿酒技艺下诞生的“剑南烧春”倾动朝野。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对天下名酒记载道:“酒则有……乌程之若下,剑南之烧春……”,剑南烧春更作为宫廷御酒而被载于《后唐书·德宗本记》。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是绵竹酒文化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此,剑南春一直以“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为传承宗旨。

时至宋代,绵竹酿酒技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酿制出“鹅黄”、“蜜酒”,其中“蜜酒”被作为独特的酿酒法收于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被宋伯仁《酒小史》列为名酒之中。明代徐炬《酒谱》中记载:“西蜀道士杨世昌造蜜酒。”蜜酒鹅黄的出现,为中国文学史,也为中国酒文化史留下了千古美谈。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绵竹道士杨士昌的趣闻,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等许多文坛佳话蕴于其中。

明末清初,战乱不断,人口锐减,绵竹农业荒芜,经济萧条。依附于农业发达而产生的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受到巨大威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逐渐恢复,出现了朱、杨、白、赵等较大规模酿酒作坊。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绵竹县志》记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厚,色洁白,状若清露。”清末,绵竹酿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绵竹商贸因此更为昌盛,出现了“山程水陆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直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的繁荣景象。

20世纪初,绵竹大曲在多次四川国货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奖状。自1913年开始,绵竹相继有50余家酒店、酒行、酒庄在成都西市,绵竹大曲成为成都“酒坛一霸”。

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展览会,绵竹县提供多种产品参展,其中“垣丰泰”大曲坊酿造的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了一番轰动。

剑南春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五粮”为原料,产自川西千里沃野,饮山泉,沐霜雪,上得四时造化之美,下汲神景地府之精。千年酿酒秘技精工锤炼,荟萃五粮精华,玉液澜波,香思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