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曾国藩兵书
10670900000025

第25章 曾国藩治兵语录(11)

他尤其不顾情面,辞退了名将黄翌升;他勇于负责,有功不贪。经常轻舟小艇,往来倏忽,不独将佐视之如神,即地方官也望风震慑,民间不轨之徒及作奸犯科者辄互相惊吓曰:“彭宫保来了!”立即奔逃不敢出,威声震动数千里。朝廷对他委任更重,凡有大事均交给他处置。如两江总督左宗棠、刘坤一,两广总督张树声,皆朝廷倚重大臣,经言官动奏,皆命彭玉麟察核。

彭玉麟刚介绝俗,颇有豪气,尤善饮,经常咯血而酒不废。中年黜妻屏子,没有姬妾,只有一、二个老兵供事其旁。对待部下旧将如同布衣子弟,纪律极严。他的弟弟久客州县,服食鸦片成瘾。正巧军中严禁食烟,旁人将此事禀报给他知道,彭玉麟大怒,立杖四十,并斥曰:“不断烟则死不相见。”他弟弟感愧自恨,卧床三日已濒死,竟绝不再服;这样,才复为兄弟如初,以旧习商业,令行盐,致资巨万,一无所取。其弟亦豪迈挥霍,恤贫笃义。家人流落江淮的,全部收养,岁散万金。

彭玉麟尤恶浮华,厌绝请送之类官场旧习。治军广东时,民众恐饷粮不继,共募银17万送至军中,彭拒而不受。辞官之日,众以金排万人姓名于二伞上,价值万金,彭谕令各归还其主,且戒其奢。断案严肃,恒得法外意,所杀必可以正民俗。安庆候补副将胡开泰,召妓女饮酒作乐,而使妻行酒,其妻不从,遂抽刀剌其腹。街巷洶洶,事情闹到院司,正聚议何以处置,彭赶至后,说:“此易耳。”遣人召来,但询名姓居址,即令牵出斩之,民众大欢。忠义营营官、总兵衔副将谭祖纶诱奸其友张清胜妾,张清胜知悉后,秘密留居密室,出伪券与偿债,谭逃走,升营将。州县官因为在谭祖纶管辖地方置之不问,因诉于彭玉麟。彭玉麟无离黄州汉阳道路籍,欲治之无端,得清胜词,为移总督,先奏效谭祖纶,且道清胜赴武昌对质。朝廷下诏,令彭玉麟与总督即讯,谭祖纶令人将张清胜从轮船上挤下溺死,又行贿张妻、父母及妾刘氏反其狱。忠义营统将方贵重用事,总督言诱奸无死罪,谋杀无据。彭玉麟知谭祖纶根基盘固,不可宪法。适总督监临乡闹,立即至武昌,檄府司捉祖纶至行辕,亲讯,忠义营军倾营往观。祖纶至,若无其事的样子。等到公开他的罪行,支离狡诈,及谋杀踪迹,祖纶伏罪,立即令就岸上正法,一军大惊。

江宁有个秀才,妻有美姿。当时李鸿章督两江,他的远亲弟弟人称“四大人”者喜爱她,假传太夫人命,诱入署中,逾月不令归。秀才侦知其情,请之不能得,上控到县也不理,控到府也不理。秀才知无诉,于是得痴病,终日人前不绝口,讲的就是妻子被霸占。彭玉麟一日停舟水西门,在茶馆里遇见秀才,问他原因,并说:“你没有听到老彭来了吗,何不告诉他?”秀才问老彭在哪里,彭玉麟指示停舟的地方,并代他写告状词。第二天,秀才果真的去呼冤,彭玉麟令侍从召秀才入见,秀才抬头仰视,见彭玉麟是昨日茶馆中的饮客,大喜过望。彭玉麟见状大笑,把他的诉状拿过来,并安慰他说:“明天在家等候你的妻子回来吧。”秀才言谢而出。

彭玉麟立即拿着呈状拜见李鸿章,纵论巡江人事,言谈之间,装做好像不懂法律的样子,故意问:“假使有人诱奸百姓的妻子,应当如何处置?”李鸿章说:“当杀!”彭玉麟又问:“假使有官吏诱占百姓的妻子,法律应当如何处置?”李鸿章也说:“当杀。”彭王麟又问:“今天假如有封彊大吏的子弟诱奸百姓的妻子,法律又该如何裁处?”李鸿章似有所悟,勉强答应“当斩”。这时彭从怀中拿出诉状,呈给李鸿章,并说:“公能执行法律,今天的事就算罢了,否则当上奏朝廷。”李鸿章看完诉词,脸色大变,走下案桌对彭王麟说:“这件事我确实不知,但劣弟为母亲宠爱,请用私人的礼节,稍微宽大处理可否?”彭玉麟说:“你刚刚说完当斩,如果不上奏朝廷,岂不是循私吗?”李鸿章又说:“缓其死可以吗?”彭玉麟答道:“其他都遵命,唯这件事不敢答应。”李鸿章不得已,招呼其弟出来,将呈状扔给他,他的弟弟读完呈状,异常害怕,叩头请求不要处死。李鸿章勃然大怒道:“已经为你求情了,不能活,立即自裁吧。”他的弟弟说:“请求拜别老母可以吗?”李鸿章转请彭玉麟,彭玉麟应允,但在庭中等待。过了许久,不见李鸿章的弟弟出来,彭玉麟逼迫李鸿章立即处死他的弟弟。李鸿章对身旁的人说:“去见四大人,把我的箱子揭开,摘取朝珠上的东西(即鹤顶红,沾舌即死,凡一、二品皆有之),舔之即可。”侍从进到内室,不久里面哭声大作,四大人已经死了。彭玉麟于是谢罪而去。第二天,秘密前往秀才的宅院,他的妻子已归来,秀才的痴病也痊愈了。

彭玉麟所到之处,访知文武贪官,非杀即参,人们称他为“彭打铁”。因此,凡听到他来的人,无不头痛。但彭玉麟来往无常,没有人能事先知道。自从接任巡江大臣后,不但水师赖以整顿,即使东南数省大小官吏,也不敢过于贪酷,真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湘军诸将在曾国藩的严格教诲下,“虽离曾国藩远去,皆遵守约束不变”。曾国藩在湘军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同尊卑等级观念结合,将军法、军规同家法、家规结合,用父子、兄弟、师生、朋友等亲友关系调和上下尊卑关系,减少内部的摩擦及抵触,使下级与士兵乐于尊重官长、服从官长,为官长卖命。

十六破釜沉舟

【原文】

兵者阴事也。哀戚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庶为近之。今以羊牛犬豕而就屠烹,见其悲啼于割剥之顷,宛转于刀俎之间,仁者将有所不忍,况以人命为浪博轻掷之物,无论其败丧也?即使幸胜,而死伤相望、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陈吾前,衣矜之不遑,喜于何有?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有欢欣之象者,无论或为和悦,或为骄盈,终归于败而已矣。田单之在即墨,将军有必死之心,士卒无生还之气,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鲁仲连策其必不胜,兵事之宜惨戚,不宜欢欣,亦明矣。嘉庆季年,名将杨遇春屡立战功,他语人曰:“吾每临阵,行间觉有热风吹拂面上者,是日必败;行间若吹冷风,身体似不禁寒者,是日必胜。”斯亦肃杀之义也。

田单攻狄,鲁仲连策其不能下,已而果三月不下。田单问之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坐则织黄,立则仗锸,为士卒倡。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涕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举,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余尝深信仲连此语,以为不刊之论。同治三年,辽宁克复后,余见湘军将士骄盈娱乐,虑其不可复用,全行遣撤归农。到四年五月,余奉命至山东、河南剿捻,湘军从者极少,专用安徽之淮勇。余见淮军将士,虽有振奋之气,亦乏忧危之怀,窃用为虑,恐其不能平贼。《庄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仲连所言以忧勤而胜,以娱乐而不胜,亦即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指也。其后,余因疾病疏请退休,遂解兵柄,而合肥李相国,卒用淮军削平捻匪,盖淮军之气尚锐。忧危以感士卒之情,振奋以作三军之气,二者皆可以致胜,在主帅相对而善用之已矣。余专主忧勤之说,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聊志于此,以识吾见理之偏,亦见古人格言至论不可举一概百,言各有所当也。

攻城攻垒,总以敌人出来接仗,击败之后,乃可乘势攻之。若敌人静守不出,无隙可乘,则攻坚徒损精锐……用兵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庄子云:“两车相对,哀者胜矣。”

【注释】

哀戚:悲伤、肃杀。

和悦:和蔼。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燕攻齐,连下70余城,只有田单所守的即墨城没被攻破。后来田单用计大败燕军,并收复70余城。

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隐士,不愿为官,喜欢为人排解危难。

倡:榜样。

疏:上疏,即上呈皇帝的报告。

兵柄:兵权。

志:记。

徒:白白地。

【译文】

用兵,是阴杀之事。悲伤哀痛,如同亲生父母去世;严肃恭敬,又如同面临大祭,这才符合用兵之道。现在如果把牛、羊、狗、猪赶到屠宰烹煮的地方,听到他们将被杀时的悲啼,看到他们在刀与案板之间的挣扎,有仁爱之心的人尚且于心不忍,何况是把人的生命当作可轻易拋弃的东西,不管他是因失败而丧身?即使侥幸获胜,但士卒死伤累累、断头洞胸、四肢不全、血肉模糊、狼藉一片的惨景每天横陈于我的眼前,悲哀同情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所以,军队中不应该有欢乐欣喜。有欢乐欣喜,则无论是因为和乐喜悦,或者是因为骄傲自满,最终都会导致失败。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时候,将士都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所以能够攻破燕国。后来,攻打狄国时,田单身佩黄金横带而驰骋于淄渑之间,将士有求生的欲望,却没有死战的决心,所以,鲁仲连预测田单一定会失败。用兵应该有凄惨悲戚的心情,不应欢乐欣喜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嘉庆末年,名将杨遇春屡立战功。他曾对人说:“我每到作战时,行军中感到有热风拂面,这一天肯定打败仗;如果行军中感觉到有冷风,身体好像承受不了寒冷,这一天必定打胜仗。”这也是用兵主肃杀的意思。

田单攻打狄国时,鲁仲连预料他无法成功,后来果然3个月没能攻下城池。田单向鲁仲连询问原因,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下纺织草筐,站起来手拿铁锹,作为士卒的榜样。你有拼死的决心,士兵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一听到你的号令,没有人不挥臂流泪准备作战的,这就是你能打败燕国的原因。现在,你东有夜邑的进奉,西有淄上的欢娱,佩黄金横带驰骋在淄渑之间,只感到有生的快乐,却没有拼死作战的决心,所以你无法取胜。”

我也曾经十分相信鲁仲连的这番话,认为是千真万确,不可更改的道理。同治三年,收复辽宁之后,我看到湘军将士骄傲自满,纵情逸乐,担心他们不能再用来打仗,就遣送他们全部回乡。到了同治四年五月,我奉命到山东、河南清剿捻军,跟随我的湘军极少,只好专用安徽的淮军。我见淮军虽然士气振奋,却缺乏忧患意识,暗暗担忧,恐怕淮军不能平定捻军。《庄子》说:“两军相对哀者胜。”鲁仲连所说的因为忧勤而取胜,因为娱乐而失败,也就是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之后我因为身体有病,上疏请求退休,于是解除兵权。然而,合肥的李相国,最终指挥淮军平定了捻军,这是因为淮军士气还很旺盛。以忧患意识来激发士卒的士气,以昂扬的斗志振作三军士气,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取胜,只在于主帅审时度势,善加运用罢了。我只主张忧勤这一说法,大概是只知其一而下知其二。姑且记在这里,用来提醒我见解的偏颇,也可以反映古人的格言至论也不能举一概百,每一种说法都是针对具体情况而言的。

进攻敌人的城池和营垒,总要等敌人出来应战,把他们击败之后,才可以乘势进攻。如果敌人静守不出,无机可乘,那么,进行攻坚战就是白白地损耗我军精锐……打仗时,人人都料定必胜,其中暗伏着失败的可能;人人都料定必受挫折,其中潜伏着胜利的机会。所以庄子说:“两军相对,哀者胜。”

【心得】

在此段文字中,曾国藩反复讲述哀兵必胜的道理,既然哀兵必胜,欢兵必败,因此,平时行军打仗,就不应该有欢乐的气氛。曾国藩的这个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他在率兵打仗中常常运用的。历史上哀兵必胜的事例是相当多的。

公元前279年,齐国田单率军被燕围于即墨,他采取了一系列战胜燕军的策略。其中之一说是用“哀兵之计”。他宣传说:“我最怕燕军俘虏齐军士兵后,把他们的鼻子割掉,再把他们放到攻击部队的前头,那样即墨就要被击破了!”燕军听说了,果真这样做,令人将俘虏的鼻子全割掉,推到阵前恐吓齐军。城中军民看到被俘士兵割去鼻子,异常愤怒,死守不屈。田单又派出间谍说:“我最怕燕军挖即墨城外的坟墓,那会使城中军民人人寒心,失去斗志。”燕将骑劫不仅下令挖掉齐人的坟墓,还焚烧骸骨,威逼齐人投降。城中齐国军民见此情景,悲痛涕零,义愤填膺,决心同燕军决一死战。田单看到高昂的士气到了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带领军民大举反攻,燕军溃败,齐军很快收复所有失地。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占了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辽国皇帝耶律延禧暴跳如雷;亲率大军70万讨伐,并令驸马萧特末带领骑兵5万,进到斡邻泺会攻金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感到压力很大。为了使将士同心协力,便运用“哀兵”之谋,激励士气。他从腰间拔出佩剑,在自己脸上乱画一通,仰望天空,痛哭流涕地说:“当初起兵是因为不堪忍受契丹族的压迫,希望自立一国,免受欺凌,没料想引起了辽国动用全国兵力来征讨。现在大祸临头,死在眼前。要想生存,只有两条路:一是动员全族人员一齐出动,齐心合力,决一死战,争取死里求生;另一条路就是杀了我全家老小,前去投降,或许可以得到辽国的宽恕,转祸为福。何去何从,请大家定夺。”各部首领见阿骨打血泪横流,悲愤交集,也都泪流满面,慷慨激昂地说:“大家都是为了女真族的独立,自愿参加起兵的。现在事已至此,只有决一死战。我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誓死听从您的将令。”靠着这种决心和勇气,阿骨打最终以寡击众,大胜辽军,这一胜利,改变了辽、金两国力量对比,为金灭辽奠定了基础。

吴王阖闾自从打败楚国之后,名震中原,傲视诸侯各国,以中原霸主自居。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邻国诉诸武力。公元前496年,他拒绝伍子胥等人的忠告,趁越国国王允常逝世,世子勾践新立之机,率精兵3万,兴兵伐越。越王勾践亲自率领哀兵抗击。吴、越两军相距千里下寨,几经交锋,不分胜负。阖闾大怒,遂督军列阵以待,准备等越军稍有懈怠,即进行猛烈攻击。勾践远远望见吴军队伍严整,戈甲闪闪,便对诸将说,吴军兵多势猛,不可轻敌,必须以计破之。他先组织一支500人的敢死队,敢死队持长枪大鼓,一声呐喊,杀向吴军阵地。可是,敢死队连续发起三次攻击均未损得吴军半根毫毛。

勾践此计不成,又生一计。次日,他密传军令,放军中所带的死囚300人于阵前列队。死囚们分作3队,每个人都袒露胸怀,把大刀架在脖子上,迈着不太整齐的步伐向吴军阵前走来。当距吴军阵脚只有尺码之地时,为首一名死囚上前说:“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使上国出兵讨伐,我们愿以死代越王赎罪。”说完,便带头将刀一砍,300名囚犯一个接一个地割下自己的脑袋,场景肃杀悲哀。吴军眼睁睁地看着一颗颗落地有声的人头,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全然忘记此乃两军交战的战场。勾践期望的正是这个效果。当下越军阵中鼓声大作,敢死队员像汹涌的潮水一般扑来,吴军还没清醒过来,队伍便被冲得乱作一团。勾践见先锋得手,遂率大军杀来。吴军见状,纷纷逃遁,3万军队伤亡过半,吴王阖闾连惊带吓,败退途中,刀伤发作,一命呜呼。吴军想借越国新丧国主,趁人之危,而越王则率哀兵迎战,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哀兵必胜的一个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