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人生
998900000007

第7章 人有三宝

一、无用。

无用之人众人不理,因此可以大行其道,畅通无阻,摇身一变为大有用之人。鲲还泡在水里时,巨大无比,不吃不喝,就像个大笨蛋,海里的鱼都笑它太无用了。鲲一概不管,潜心自修,终于乘风而起,化为巨鹏。

二、无能。

无能之人可以全身远害,永远不被征用,所以永远可以优哉游哉。枪打出头鸟,乱棒打死长角羊,能人危险!太风光了,太灿烂了,不好。英国人做事从不知道收手,所以一路衰落。你看所谓大英帝国鼎盛时,干了多少“风光”的事,如今安在哉?

三、无情。

人一无情,天都不能伤。人之所以老是被伤害就在于心太软。

心一硬当一回绝情人,你会发现人越绝情,其实越有情伤。多情怕被情累,无情则能成全天下有情人。

无私成其私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章》

“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外其身而身存”,指把身体交出去反能保存。“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私心。

佛经讲“一念之觉醒”,使人认识自我。这个觉醒的自我就是私心。人一旦有私心,就会为自己找定位,争权利。私心让人觉醒,并认识自我。私心让人成功。

“我”是什么?是自己。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团肉。

这一团肉如此巨大精微,我们每个人凝视自己的身体都很有成就感。一个爱自己的人首先爱自己的肉体,就想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让嘴巴吃东西,让眼睛看东西,让手抓东西。

但是大千世界物质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

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与其说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如说人想要得到某种感觉。有感觉就津津有味,没感觉就味如嚼蜡。

感觉从何而来?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本能。

光靠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任何人的经验都有限并且经验本身可能会误导。

本能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与导师。

本能是什么?本能就是使我们“觉醒”的那一念。食色之谓性,食欲、性欲、生之欲就是本能。

山河大地,电闪雷鸣。自然界驱动本能风云变幻,人类驱动本能则可以使自己成就大我。

要想成就大我就必须把自己交出去,与山河大地融为一体。这时有什么私心呢?没有私心。

没有私心杂念的人就很快乐,见人爱人,见狗爱狗,见天见地都是故人。

古希腊智者米松走在路上,常会对着大石头下拜。人们感到惊异,问他这是为什么?米松说:“难道你们没发现它比国王要活得长久吗?”

石头无知无欲无求无私心,所以无烦恼。人们天天从石头边走过,石头也不收费,确实无私。

太阳每天照耀我们,也从不收费,确实无私。

大地每天被我们踩,也从不叫苦,确实无私。

天地都是无私的,所以长久。

老子说“以无私成其私”,就是要我们把自身交出去,给家庭,给朋友,给团队,给国家民族,给全人类,给大自然,变小我为大我,这样才会成就真正的自我。与自己更默契,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这句话就是说行有所持。所持何物?就是“道”。什么东西扶持我们,我们就以它为所持,以它为辎重。

道使人立,使人生,使人寿,使人喜乐,所以人必须依于道。

《圣经》上说:“耶和华啊,我依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点拨我;侧耳听我,拯救我。求你做我常住的磐石。你已经命中注定要救我,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

就这样,信徒通过祈祷而生信念,内修者通过行道与自然达成默契,心能安乐。

人不偏离自己,就能得到自己。

要与自己更默契。

要与自己水乳交融。

欧阳修有两句很妙的诗:“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要痴也是自己痴,不关别人什么事。

风与月虽然美,却是外在的,无法真正得到。风月无边,苦海也无边,说到底回头是岸。

这岸也不是岸,“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风月,又见离人,这岸太长了便不是岸。无休无止的送别,须得多少断肠人才能续上那心中的苦水?

不如不要那岸,不如回家种田种花。

回到自己身旁,就不会再有离别。

柳永问秦观:“你有几个情人?”

秦观说:“我已记不清了,你呢?”

柳永笑了:“我也记不清!”

秦观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有一天抽空问苏东坡:“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苏东坡训斥道:“少游莫太无礼。老夫只有一妻一妾而已,哪来什么情人。”

苏东坡也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笑,又问王安石:“荆公,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有几个情人?”

王安石勃然大怒:“老夫只有一妻,何来情人!”

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呆在了那里。王安石的为人他一向是看不起的,如今始知这老头确有过人之处。

人活一生,找那么多人,搞那么多事干吗?不如与自己搞好关系,有一两个谈得来的人就完全够了。

北门成在原野上欣赏黄帝的音乐

庄子说:“北门成听见黄帝在广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乐曲,开始时感到惊惧,再听时觉得松弛,听到最后却觉得迷惑,精神恍惚,疑惑不定,不知所措,便问黄帝这是为何?”

黄帝说:“我以人情来弹奏乐曲,以天理来伴演,以仁义来运行,以天道来确立。乐声终结而寻不着结尾,乐声开始而寻不着起头,一时消逝一时兴作,一时停止一时升起,变化方式无穷无尽,所以你感到惊惧。我又用阴阳交和来演奏,用日月光辉来烛照,约制情欲,凝守精神,乐声悠扬,节奏明朗,形体充满而内心却又好像不复存在,所以你觉得松弛。我用忘情忘我的境界来演奏,用自然的节奏加以调和,音调混同驰逐相辅相生,如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昏暗而无声响,处于幽昧的境界,或以为它消逝,或以为它兴起,或以为它实在,或以为它虚华。所以你迷惑不解。迷惑才淳和无识,才合于道,到这境地,就与道融合相通了。”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一死一生,一愤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实而无声。”

庄子这个故事借乐说人,传承了黄帝人生之道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人情世故。熟知为人之道当然也是境界,并且是一大境界。要在众人中相处,委实不易!人情人情,要有情,这样人与人可以相处。否则谁都冷冰冰,只好兵刃相见。如果说世上还有化腐朽为神奇之事,那么就是一个情字。事故事故,要把所有事情都看成已经过去,跳过事情去直接做人。把一切事当成故事听,要让它活而远离,不要它死而缠身。

第二个境界是太和。熊晋仁兄有专书讲太和哲学,我就不多说了。其要旨为:调和阴阳,缓慢操作。调和的关键不在于手巧,而在于手狠。大风要把小羊吹下山崖之际,你要狠狠握住小羊的腿。

第三个境界就是忘情。其要旨是:忘情不是忘掉情,而是忘掉遗忘这回事,不刻意去忘,自然忘情。庄子把这叫做“忘忘”。

与人合作不如与天合作

人是不可信的,天却不得不信。

老子说:“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

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与天相配合,也即天人合一的意思。天人合一,其实是人合天道,天是不管人的。

人越顺从自然,自然就越眷顾它,反之则消灭它,这是因为:人从天上来,虽然落地生了根,但仍受天道控制。不过这倒好,天对人的绝对控制又为人提供了保证。

《圣经》上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这比诺亚造方舟更多了一层的意思:以自身为路,把肉体奉献给其他更无知的羔羊。

从前有个痴人,他不相信人会死。他笑着对人说:“你看你看,我的胳膊好好的,我的腿好好的,我的脑袋好好的,怎么会死呢?”

有个老人开导他:“现在是好好的,但以后就会死。”

痴人大笑:“现在好好的,以后也是好好的,如果要死,现在就死了。”

老人想了想好像也有道理,一头雾水离去了。

过了些年,老人死了,这个痴人身边的人也一个个死去了。痴人大惊:“怎么人越来越少?”

到死那天,他还不知道这就是“死”。

这个人可以说愚不可及,也可以说是不可战胜的。这种人的概念里只有人没有天,正是庄子说的天德健全之人。

庄子问孟子:什么是天?

孟子说:天就是空无一物,世界的本原。

孟子问孔子:什么是天?

孔子说:天就是一切满溢,不能再多了。

孔子问老子:什么是天?

老子说:天就是添,不断地添加垃圾。地就是递,不断地递垃圾上去。

孔子大笑着走了,老子一个人悄悄问天:天,你究竟是什么?

天说:我就是你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谜。我本身不负责提供谜底,谜底由你说了算。

女传南伯子葵长寿秘诀

南伯子葵问女偊:“你这么大年龄,面容却像孩童,是何缘故?”

女偊答道:“我得道了。”

子葵:“道可以学得到吗?”

女偊:“不可以,以圣人之道传给圣人之才,才容易领悟。我用三天忘了天下,再七天而忘万物,再九天而无虑生死,心境才明彻,明彻才能感受‘道’,得道才能超越古今,而后才能无所谓生死。道之为物,无迎无送,无毁无成。”

子葵说:“那么你从哪儿得来的道?”

女偊说:“从文字那得到的,文字通过背诵得到,背诵通过解读得到,解读通过耳授得到,耳授通过实行得到,实行通过吟咏领会,吟咏通过静默得到,静默通过空虚,空虚通过迷茫之始得到。”

本篇不但讲了“传道”的关键,而且讲了“得道”的奥秘所在。

庄子有言:“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讲大家都是圣人,两相对应,自然就成了。这就是传道的关键。打个比方,美女看见美女,大家欣赏。美男看见美男,虽不交流,但彼此会心一笑。至于美男与美女在一起,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只苦了那些丑女追美男者,自然是无望。但为什么丑男可以配美女?因为他丑得大方,丑得有内涵。

与其说传道,不如说证道。

道可证,不可传。

不同人之间悟道有先后,证道却一。圣道不远人,圣才不远道,二者水乳交融。谁是圣才?人人都是圣才。何以见得?因为你心向善,爱美。

2005年初夏,我在书商贺雄飞处与两博士辩论。一博士说性本善,一博士说性本恶,我说无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承认有所本。有所本即承认有个创造者。这个创造者即道、即造化、即神、即上帝。上帝爱世人,使心有所属。你如以身证道,道也成就你。

证道之后,并非得道,而是忘道。

忘掉一切,得到一。

忘掉一,得到一切。

女偊说他用三天忘了天下,七天忘了万物,九天忘了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忘道的同时,你就得道了。你若念念不忘,必会有失。

庄子借女偊之口,具体讲了得道的九个科学程序,即:

文字→背诵→解读→耳授→实行→吟咏→静默→空虚→迷茫之始。

文字是大道之始。禅家一面说“不立文字”,一面又说有什么“文字禅”。据我说,文字还是要的。

文字的意义有二:

一、它是人说的话,

二、它是最初的命名。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这个名可名就是指文字。

老子当初也不能道传天下,只得借《道德经》五千字。孔子就更有自知之明了,一面整理五经,一面作《春秋》,一面又对弟子传下诸多语录。老、孔二圣尚不能离文字,我们安敢“文外谈道”?

断不能离开《圣经》讲上帝,更不能妄立文字。

背诵是大道之入。文字有形,读之有声。有声则入耳,进而进入脑海深处。大脑如海绵,过滤各种声音。

圣音如乐,魔音如诉,取圣音。

柔音属雌,杂音属雄,取柔音。

柔而不和,还需再揉。柔而且和,就成了。

解读是大道之生。即证道。

耳授是大道之隐。总有些道理你需独享,我当私传。

实行是大道之出。有道而不行,等于无道。

吟咏是大道之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人吟咏得哲理,有人吟咏得诗意,当以诗意为上。何哉?哲理不过一悟,诗意却让人觉得美好。

静默是大道之酿。就像无声无息中美酒酿成,大道要久久酝酿,才得一醇。

空虚是大道之本。

迷茫是大道之始。

由空虚入迷茫,大道茫茫,我心也茫茫。以茫茫投茫茫,反得光亮。就像以明月投群星,反得光亮。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