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人生
998900000016

第16章 无为原理 (1)

“飘风”指能把人飘起来的大风,“飘风不终朝”指大风刮了一夜,刮不到天亮就停了。“骤雨”指暴雨,“骤雨不终日”指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天。比喻任何狂风暴雨都会很快过去。

老子的话句句实在,都饱含丰富的人生经验。它向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人的后天智慧,还传递着人的先天本能。

我在小时候就像老子一样体验过“飘风不终朝”与“骤雨不终日”的情景。先说“飘风不终朝”。

在我七八岁时,有一年冬天晚上老是刮大风。那时我们全家还住在小瓦房里,大风呼啦啦地吹,屋顶屋角的瓦片不时被刮起来呼啸而去,一会儿就在不知什么地方被风摔得稀烂,黑暗中风声夹杂瓦片破碎声,十分恐怖。我害怕大风把屋顶吹成光骨架,又害怕房子被风吹塌,心里面非常担心。我的妈妈让我们三弟兄静静地躺在被窝里,对我说:“睡吧!睡到天亮风就停了。”我还是睡不着。一夜狂风轰鸣,我熬到天亮时忽然发觉:“咦,风真的小了!”不多久就完全停了。再过一会儿,天完全亮了,鸟儿唧唧喳喳,光依然从屋顶的亮瓦上打下来,明晃晃的,小屋像在水里。

这就是我个人的真切体验,再大的风只吹一夜,这在我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天文知识与人生经验。后来读到老子这句“飘风不终朝”,就非常认同,我一下子记住了,成为我最熟悉的格言之一。

至于“骤雨不终日”,我也曾长期亲身经历。在北方长大的朋友可能很少遇见过大暴雨,而大暴雨在我的老家四川,夏天时经常可以遇见。农历六七月时正是谷黄时节,栽秧早一点的地方可以收割稻子了,这时农民最怕的就是大雨袭击,把快成熟的稻子打倒在田里,把已经晒在坝子里的稻粒冲得到处都是。农民把这种雨叫“偏东雨”,因为它总是从西南面来,往东北面去。现在我想这种“偏东雨”可能是四川盆地每年夏天被东南亚热湿的季风吹拂形成的。

总之,偏东雨说来就来,有经验的人在雨刚来时往往也能警觉,就会大声地喊:“抢偏东雨喽!抢偏东雨喽——”一下子坡上坡下的人都忙乱起来,刚才还秩序井然的劳动场面一下子被偏东雨冲成乱麻。大雨咚咚咚地下,打在脸上、身上非常疼,也没有风,反正就是大雨在斜斜地冲刷着地面,路上到处是抱头捂脸的人,一片狼狈。那时我还小,觉得这很有趣,常常会因为在这时无端发笑引来大人的几巴掌,于是也跟着紧张起来。说也怪,偏东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多会儿就把雨脚移过了山,山对面的天空像我们这边刚才一样乌黑一处,我们这边现在又亮了,常常能在云端看见被人们称作“杠”的彩虹,非常美丽。地面的劳动场上又恢复正常,人们上上下下地劳碌着,一片繁忙。

这就是我个人对“骤雨不终日”的亲身体验,连偏东雨都下不了多久,可见大雨一般都会很快过去。当然作为一个南方长大的人,我也曾经历接连几天下大雨成灾、最后涨洪水的情况,但这与老子说的并不冲突。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不是说世上真的没有刮了晚上刮白天的连续大风,而是说狂风不会太久。

老子说“骤雨不终日”,不是说真的没有接连几天都下的大雨,而是说暴雨会很快过去。

狂风暴雨之所以厉害,就因为它的狂与暴。

狂风暴雨之所以不足畏,也正因为它的狂与暴。

因为凡是狂暴的事物都处在它自身的巅峰状态,自然规律会使它马上就会回落。狂人如希特勒者,暴政如法西斯者之所以不足畏,就在于它们的狂暴是巅峰状态的表现,必然被内外因素抑制住,最终下落。狂暴就是自取灭亡,因为狂暴者把自己的时针拨到了中午十二点,当然马上就面临下午与晚上了。

从心理方面看,狂暴者也不能持久,有的人喜欢咆哮不已,在他自己可能觉得很威风,其实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完全软弱的表现——瞧,此人束手无策,恼羞成怒了。

苏格拉底出了名的惧内,非常不幸,这位最哲学的哲学家娶了一位最不哲学的老婆。苏格拉底的老婆遇事蛮不讲理,动辄河东狮吼,让人胆寒。有一回苏格拉底正在家里与弟子们传授高深的学术,忽然他老婆一阵风跑过来,向他哇哇哇乱叫,双手叉腰,满脸横肉,口中唾沫横飞,点点击中苏格拉底智慧的脸。弟子们见师母神威发作,吓得大气不敢出,苏格拉底倒是耐心地听着老婆的训示,细心的人还能看见他的嘴边有一丝微笑。老婆骂够了,又一阵风而去。弟子们目瞪口呆,半天没回过神来。有弟子同情地问:“亲爱的老师,您何以不惧?”苏格拉底马上把大家拉回到了课堂:“这就是常给你们讲的狂风暴雨不会长久。”

“狂风暴雨不会长久。”既然东西方两位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与苏格拉底都如是说,看来我们完全有理由镇定自如。

也许有人要反将我一军:“你也曾说过有大智慧者如狂风暴雨,横扫千军,那么照这样看来,智慧也不能长久了?那么我们还学什么老子非常道?”

我就会像苏格拉底一样微笑着告诉他:“我说智慧像狂风暴雨横扫千军,这只是一种比喻,就像阁下昨天见了女友对人夸耀她如何美丽一样。人类思维的风暴不是暴力,而是润物细无声。但它越是轻柔,越有巨大法力。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阁下在某个地方听见我说‘柔弱的狂风’,千万不要怀疑我的语法水平,因为是老子教我这么说的。这就是老子非常道,非常好玩,非常正确。”

无为原理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暂时不轻易去做。“无为之事”指“无事”状态,“不言之教”指无言的教益。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智者,说通俗点就是聪明人。聪明人的一大特征就是有所不为,知道趋吉避凶,有的事情一定去做,有的事情一定不做,有的事情可做可不做。

对于聪明人来说,做不做某事首先是建立在对该事的认知上,看清这件事的性质,掂量值不值得做,能不能做,能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一块大石头拦在眼前,这时就不能轻易地认为这是一块拦路石,它自有妙用。

所以,我们认识某事某物必须启动以下程序:

一、了解它有多少功能,有多少状态。

二、了解它正在使用什么功能,处于什么状态。

“无为”当以“格物”(认知事物)为前提。它不着急行动,先认清眼前之物与眼前之态再说。

比如一个人走到一块石头面前,如果他配合以上石头的几种功能展开行动,将受石头之道的控制。如果他不动也不走近,将使石头的各项功能都得不到发挥,这就是“无为”。

在无为状态中,人为阴,外物为阳,阴阳之间是中间物“空”。表面上空气隔开了人与石头,实际上是思维隔开了人与石头。我们假定石头没有思维,人有思维,中间物“空”也有思维,那么造成这种无为——隔离状态的就是有思胜无思,即:

无为胜有为=有思胜无思。

亦即:

无为=有思。

这种做事的无为状态乃是思考的结果。

所谓无为状态具体而言指:

一、远距离隔离。

二、近距离感知。

三、零距离吞噬。

就这样,一块石头就被人用“无为”的手段解决了。人在此避开了石头的所有功能,只把它当无知无欲、无能无量的自然之物对待。

当在我们面前某事出现,即可应运这一“无为原理”予以解决:

一、先远距离隔离,看这是件什么事。

二、再近距离感知,看此事怎样上手。

三、最后零距离吞噬,通过做人来做事,修身养性,于是成功。

这就是以“无为”的方式做事的简单原理。

轮扁说书上的话都是糟粕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

轮扁问桓公:“你读的是什么书?”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书。”

轮扁说:“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圣人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你所读的书,便是古人的糟粕了!”

齐桓公说:“制作车轮的人怎么能随便议论本王。若说得出道理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便处你以死刑。”

轮扁说:“我斫削木轮,慢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涩滞而难以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说出,但技巧存在其间,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七十岁还在斫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已经死去,国君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的糟粕啊。”

齐桓公觉得轮扁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