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梦有的人将历史中的人物分成三类:学而有知、不学而有知、学而无知。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前者,通过艰苦的学习,我们获得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能力。
但历史上确实有许多“不学而有知”的人,比如说,毛泽东到井冈山之前,一直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只当过半年没有上过战场的传令兵。
然而,自从确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之后,毛泽东的指挥才能一下子爆发出来,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朝鲜战争,将毕业于黄浦军校以及美国西点军校的职业将军、军事家们,一个个打得落花流水。
人们总是将这类人称为“天才”,但“天才”是怎么出现的?人们往往并不去追究。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是自己让自己成为了“天才”。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天才”,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比想象中的更聪明、更智慧,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无限智慧的藏象生命体。
梦为我师人的一生中,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跟随着老师学习,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要为教育付出16年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读完博士,则需要长达22年的时间。
但即使经过漫长的二十多年的学习,也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成功。
其实,我们有一个更好的老师,它比世界上任何大学教授,甚至比所有诺贝尔奖的得主们更具有智慧,那就是梦。
听听苯分子式的发明人凯库勒怎么说:“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更重要的是,梦完全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以梦为师”不需要高昂的学费,也不需要大量的时间,只需要我们有一颗敬畏的心。
看看吧,世界上有多少发明创造是来自于梦的启示:1921 年复活节前的那个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突然从梦中惊醒。
他打开灯,随手抓过一张纸,迷迷糊糊地写了些东西,然后倒下去又睡着了。
早上6 点钟,洛伊醒了,他突然想起,自己昨夜好像记下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
于是赶紧把那张纸拿来看,却怎么也看不明白自己写的是些什么。
洛伊很是懊恼。
幸运的是,第二天凌晨3 点,前一晚的梦境又清晰地出现了,它是一个十分精巧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用来验证他在十几年前提出的某个假说是否正确。
洛伊不敢停留,赶紧起床,跑到实验室,杀掉了两只不幸的青蛙,取出蛙心泡在生理盐水里,其中一号带着迷走神经,二号不带。
当他用电极刺激第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时,青蛙心脏跳动变慢。
几分钟后,当他把泡过一号心脏的盐水转移到二号心脏所在的容器里时,结果二号心脏的跳动也放慢了。
这个实验表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一号心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产生了某些物质,它们溶解在盐水里,对二号心脏产生了作用。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使洛伊获得1936 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869年2月的一天,彼得堡大学35岁的化学教授门捷列夫陷入深思中,他在想着已经发现的63 种化学元素,如何才能使这些元素有序地分门别类呢?想着想着,一阵困意涌来,门捷列夫恰好在这个时候睡着了,并且很快就进入了梦境之中。
在梦里他看到了一张表格,63种元素纷纷落在合适的格子里。
醒来后他立刻记下了这个表的设计理念: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门捷列夫在他的表里为未知元素留下了空位,很快就有新元素来填充,各种性质与他的预言惊人地吻合。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贝尔公司光学计算机部经理阿兰·休安格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用光学图式来代替计算机内的电子仪器,想让模型中的导线都换成纤维光导管,但是没有成功。
这时,休安格反复在做一个梦,梦见有一队队信使在一小摞纸的两条交叉通道上穿行,显然它们在梦中代表的是信息。
在通道的交叉点经常发生堵塞,因为交叉流在此相撞。
但有一次,也是在同样的梦中,他看见信使却像幽灵一样在交叉路口顺利穿行。
醒来之后,休安格才明白光子正是具有这个特点,它们跟电子流有所不同,而他在绘制一般的电子图表时,已经习惯同电子打交道。
于是他利用光的这一特点,设计出了光学计算机。
美国哈佛大学专门设计大望远镜操作系统的光学家波尔·霍罗维茨曾多次对人说:他一旦遇到复杂的技术问题,晚上都会做一些奇怪的梦。
梦中总会有个“画外音”偷偷提示他解决办法,还会有个人用直观方式给他表演如何解决,而且这个办法往往有别于已经试过的种种手段。
因此,霍罗维茨一般睡前总要在床头放上纸和铅笔,好及时记下梦里的所见所闻,免得睡醒后忘得一干二净。
印度国有石油部门就教育职工靠做梦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之所以这样提倡,是因为他们从梦中受到了益处。
当时国有石油部门正在苦苦寻找一种对加工原油有用的酶。
有个化学家梦见了一辆满载烂白菜的卡车。
早上,等他重新开始找酶的工作之时,突然想起引起白菜腐烂的细菌,认定它们一定能生产出他所急需的那种酶。
化学家于是发明了用烂白菜分离酶的办法,并成功地将它应用到石油加工中去。
激光发明人之一普罗霍罗夫,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他直言不悔地说:“灵感经常出现在梦中。
”英国《自然》杂志报告,科学家通过实验首次证明,睡眠的确有助于思考。
这可以证明普罗霍罗夫所言的真实性。
心理学家柯塞·冈萨雷斯为《趣味》杂志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西班牙人的梦幻活动与梦的质量》显示,调查报告指出,42.1%的西班牙人认为梦幻活动对人的肌体有利;26.3% 的人认为梦境没有意义,14%的人认为梦境有意义;31%的人相信做梦是在预示着未来;20% 的人多次在梦里遇见的事情后来发生了;5%的人在梦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没有人否认梦可以带给我们超越智慧的事实,每个人一生之中,都有几次属于自己的体验。
当然,藏象精神主体告诉凯库勒苯的分子结构,并不是为了让凯库勒创造非凡的科学成果,而仅仅是为了消除凯库勒的心理压力,保持两个生命系统之间的平衡。
灵感的由来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总是将上述生命现象(灵感),归结为人类大脑自主的工作机能。
在人们的脑海里总是这样想:知识、经验、关注程度、机缘、巧合等因素,一旦遇到一起的时候,灵感就会如期而至。
可是事实上,能够如约拥抱灵感的人少之又少,即使他有丰富的知识、充足的经验、极度的关注……我们期待中的灵感还是像一个幽灵一样,长期游荡在精神世界的黑暗之中,可遇而不可求。
一切关于灵感产生的理论,都像是巫师的预言,我们根本无法把握灵感的轨迹。
由此可见,对什么是灵感、灵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目前还知之甚少,还没有一项研究成果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号称“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曾归纳了灵感的三个特征:“(1) 灵感状态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具有非模仿性和不可重复性;(2) 在灵感状态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敏捷和有秩序的;(3) 理智在灵感状态中,一方面承受鲜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下降到感性世界,也就陷入迷狂和热情。
”不仅是鲍姆加登,世界上许多人都对此类精神现象的产生迷惑不解,即使是那些凭借灵感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也不十分清楚自己灵感的来源。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也曾深有体会地说:“灵感吗?它是一种易于感受印象, 因而迅速理解概念的心灵状态。
”屠格涅夫把灵感说成是“神的昵近”、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灵附体”,普希金则相信它是缪斯的“恩宠”。
陆机在其《文赋》中说灵感:“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而比较权威的结论或者描述,还是源于现代科学研究。
西方灵感研究的权威H·奥斯本说道:“我们常常指的是一个人( 在他自己或者别人看来) 仿佛从他自身之外的一个源泉中感受到一种助力和引导,尤其是明显地提高了效能或增进了成就,这时候我们势必会说这个人获得灵感了。
”在这位权威人士的表述中,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灵感源于“自身之外的一个源泉”。
也就是说,要想解决灵感的产生问题,学者们必须假设一个有别于我们传统认知产生的模式的东西存在,即灵感与大脑有关,但促使灵感产生的又不完全是大脑。
这种研究假设,我们在心理学以及梦学的研究中也是常见的,比如说荣格的“集体意识”。
我们认为,灵感只能源于我们的共生体——藏象生命。
从大的方面讲,人类的大脑容量在近期50 万年的时间里增加了一倍,这使人类获得了超凡的学习能力。
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大脑进化得如此迅速,在整个地球也仅有人类,我们再也找不到相同或者相近的生物学证据。
因此,人类的大脑的精神进化史,必须考虑大脑自身以外的智力因素。
我们认为,藏象生命体的存在,是人类大脑超凡进化的内在根据。
换句话说,是藏象生命体帮助了大脑的进化,这同时也是藏象生命体存在的一个证据。
从单位个体而言,藏象生命与我们的解剖系统共生,双方都有维护平衡的义务,当然,这种义务原初仅限于生理学层面,即平衡的目的是为了双方都健康。
当我们在遇到十分重大的问题而解决不了时,好胜心会使我们躁动不安,周围的社会压力也会使我们忧虑……这些不好的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两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智慧的藏象生命体为了生理上平衡与稳定的目的,有时会帮助我们化解焦虑,因此灵感就在梦中产生了。
清醒的睡眠者所谓“清醒的睡眠者”,其实就是日常所说的白日梦,也就是指思想开小差、走神。
科学发现,当大脑不思考具体问题、不从事具体活动的时候,人的大脑思维常会四处漫游,随意从一个想法流动到另一个想法。
白日梦经常发生在完成枯燥、毫无新意的任务时,此时的大脑就有可能很自然地进入“神游”状态。
研究还发现,白日梦是人的本能的休息和放松机制。
这就是说,白日梦是无害的、健康的、安全的,不需要担忧,更不必有意抑制。
其实,这样一种状态是介于睡眠与醒觉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态。
许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深度“走神”时,完全可以忘记身体的存在,有时一旦惊醒,会感觉时间上有一段空白,好像从梦中惊醒一般;更有甚者,当我们一旦惊醒后,会发现刚才大脑中出现情景与梦境极为相同,或者说就是一个真实的梦。
应该说,深度的“走神”其实就是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
有许多事例证明,当出现半睡半醒的状态时,思维最为活跃,灵感也最为丰富,创造性也最强。
上面说到的凯库勒发明苯分子结构的梦,其实就出现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
有时当我们遇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会从这种状态里获得启示。
当在醒觉状态下出现半睡的时候,从大脑电波来看与精神病患者极为相似。
研究证明,精神病患者的脑电波,与睡眠时快速眼动时期(REM 睡眠)的脑电波形态完全相同,因此这些人可以称为“清醒状态下的睡眠者”。
历史证明,此类人有着非凡的创造力,据调查,历史上有些名气的文学家、诗人,绝大多数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创造出了人类最伟大的作品。
有位研究者发现,在被调查的30 位创造性强的作家当中,有80% 的人有至少一次重度抑郁或躁狂的发作;43% 的人有轻躁狂或躁狂的病史。
在对英国47 位作家和视觉艺术家进行的研究中也发现,有38% 的艺术家和作家曾接受过情感障碍的治疗;其中的75% 需要药物或住院治疗,一半的诗人需要广泛的监护。
1992 年曾经有过一个报告,这是一份对20 世纪1005 名艺术家、作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的大范围的普查报告。
报告发现:艺术家和作家的精神病、自杀、情感障碍和物质滥用情况是其他商业、科学和社会成功人士的2—3 倍。
诗人的躁狂或精神病、住院情况最多见;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口的18 倍。
在对36 位英国1705—1805 年的著名诗人传记的详细研究发现,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问题同样很多见。
这些诗人患躁狂抑郁症的可能性是同时代人的30 倍,患精神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20 倍,自杀的可能性是5 倍。
关于此类现象,科学家们正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但是,我们认为,这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他们的创造力肯定与睡眠脑波有一定的关系。
他们无一例外可以从半睡半醒、深度走神的状态下获得惊人的灵感。
1898 年,美国人莫根·罗伯岑写了一部小说,名为《泰坦号失事》。
小说写一艘巨轮泰坦号,在4 月的一天,在大西洋纽芬兰海岸附近因撞冰山而失事。
有趣的是,这位作者在写作时,往往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指引他,给他灵感,事实上他有精神问题,他曾在精神病院住过两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