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90’s大合唱
9810400000002

第2章 代序 大合唱:90's作家的集体亮相 (2)

“校园文学”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校园文学,指的是“校园里的文学”或者“以校园题材为主的文学”,但这是狭义上的校园文学。

广义上的校园文学,也是本书中所指的“校园文学”,是指以学生作者为创作主体的文学,是一种建筑在校园生活或青少年成长心理基础上的文学。它的主要读者群体也是学生,它适应了学生们的成长需要,是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文字、是文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除学生写作以外,部分成人作家创作的以学生为本位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被称为校园文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成长被不经意地忽视,而随着社会发展,他们的成长开始被重视、被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学生们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成长的需要和成长的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教育提供给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需要一份能与这个时代接轨的精彩的成长,“校园文学”也正是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发展起来而且日渐繁荣。

在笔者看来,校园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文学”是发现成长,并建设成长的最好方式,它能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青春期的成长,提升成长质量;其次,校园文学让青少年作者关注成长和内心,更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我,认识自己;同时,校园文学与现代教育相辅相成,例如提高写作能力,配合教育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另外,校园文学作者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类文学活动,拓宽视野、接触社会。

校园文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求,参与人数众多,市场也给予了最积极的响应,各类校园文学读物数不胜数。但是,与校园文学的繁荣极不匹配的是,查阅各类出版资料和论文数据库,对“校园文学”做出准确定义,给校园文学一个名正名顺的身份证明,以及对校园文学做出理论研究的人少之又少,这完全是一个空白的领域。拥有我国最广泛读者群体和人数最多的作者群体的特殊队伍,虽然被市场接受和认可,却一直被各界忽视和冷落,这是不正常的。这正是笔者从事本项研究的重要原因。

校园文学虽起源于作文,但大多数校园文学又明显区别于作文,它是以“文学”为主要出发点,它等同于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等文学类别,是文学中的一个独立分类。

长期以来,评论界与文学界习惯将学生们创作的、超出传统“作文”概念的作品归类于“儿童文学”,例如那些在文学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或者正式出版的学生作品,最典型的像郁秀的《花季雨季》,被列为“儿童文学”作品并获得国家级的儿童文学奖项。但是实际上,这种划分、归类并不完全合理;随着近几年校园文学的兴旺发达,有一部作品又被称为“青春文学”或者近几年喊得很响亮的“‘80后’文学”,然而,这些概念和定义始终模糊、尴尬。

在“文学”的分支下,“校园文学”特有的作者、读者、作品题材和主题定位更加细化,这一点,可以从校园文学的发展历史中看出来,笔者曾将中国的校园文学作者分为五代人。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学”可以追至“五四”,北大钱理群教授对此有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创始期的现代文学就是一种校园文学,它的早期主要作者与读者大都是大、中学的教师与学生。”这是中国校园文学的第一代人。

20世纪70年代,十来年文学的萎缩也让校园文学无所建树,此间的文学运动与大学互哺关系全面中断;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时期,校园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中国校园文学的第二代人浮出水面。这个时期的校园文学以诗歌为主,作者以大学生为主,他们受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朦胧诗”的影响,释放着自己因历史原因失色的青春声音。

校园文学的再次兴起,是笔者经历过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校园文学的第三代人也在此期间形成:当时,一度被贬斥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学生作品已经在图书市场不时出现,但品种不多,印数也不大,有个人诗集、个人作品集等;真正占据校园文学市场的是正规的、主流的青少年报刊,例如《中国校园文学》《语文报》等,相比成人文学刊物发行量的逐年下滑,这一类报刊的发行量却在逐年上涨,众多文学少年们以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作品为荣。

20世纪90年代头几年出场的第一批校园文学作者,大多出生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与校园文学作者的年龄结构相关,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4岁至20岁之间。但由于市场为他们提供的出口过于狭窄等原因,90年代初期的校园文学作品总地说来还形不成气候,其影响仅仅限于爱好文学写作的部分青少年,没有在社会上构成热点,但是它对后来的学生产生了一种文学启蒙作用。

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世纪交替时期,中国文坛出现了热闹异常的“少年作家当家”现象。学生写作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校园文学再一次成为社会、青少年们的宠儿,出现了许多有较好文字表达基础和自由鲜明思想的优秀作者,这是中国校园文学的第四代人。这个时期的校园文学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在以《花季雨季》为首的校园文学为图书市场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前提下,这一次市场给予校园文学积极的配合,校园文学作者逐渐地呈现年龄越来越小、书越写越厚、发行量越来越大、深受广大学生读者喜爱等特点,校园文学图书品种逐年增长。这一场学生写书热、这种文坛“少年作家当家”现象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争议不断、褒贬不一……新世纪之初,尤其是2004年底到2007年,已经成长起来的一批少年作家再次掀起一个校园文学高潮,除了传统的杂志、图书出版舞台,网络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后,就是以“90后”作家开头的校园文学第五代人,和他们走得越近,我就越不自信,我曾经说过,我对新一代小朋友们心怀敬畏。现在对他们下定论还早,甚至连进行评论也为时过早,因为他们刚刚开始,不过,有一点非常肯定,他们必然会成为《中国校园文学史》里的主角之一,他们的故事和作品,是“现在进行时”、最鲜活生动的《中国校园文学史》精彩章节,他们必定载入“史”册,这一本专属于学生作者的“文学史”。

分析中国校园文学的繁荣,去除商业因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校园文学作者们作为“个体”单位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伴随着蓬勃而强烈的成长感觉和一日千里的社会变化而产生的,是在转型期、在中国第三次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独特的生活、自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第二,文学成长环境的形成。例如出版界和报刊媒体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网络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和一个不受成人控制的话语空间;第三,是教育环境也得到极好的改善。学生们的艺术个性也获得了相对宽容的空间,学生问题和成长问题受到关注,同样也极大鼓励了学生们文学写作的萌动和热情,这种萌动一发不可收拾,只能越来越兴旺,不可能消减,而且不仅仅限于文学,成长激情和青春色彩还将被化解于其他艺术形式。

一批批校园文学作者依靠着对成长的关注、发现、发掘、创造快速成长起来,并迅速地形成声势,却又快速地消退,成长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回首历来的校园文学发展高潮,会不可避免地发现曾经有那么多闪耀的名字消逝过去,他们逐渐分布到了社会中需要他们的位置,或者进入到了他们需要进入的角色。总结历年历次校园文学发表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出现的最闪耀的代表人物都需要两三年的酝酿,但这又同时使校园文学进入了下一个成长期、持续着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这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阶段,这时候的校园文学,孕育着一个大繁荣,这个阶段容易产生更多杰出的作者和更多的校园文学经典。“校园文学”以它轰动而又独特的出场,开始弥补文学家园和精神空间“成长”内容的空缺。校园在,青春不老,成长还在进行,那么校园文学的生命活力和激情就将一直存在!

阿里歌歌 2011.11.11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