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本书的出版将是“中国校园新文学运动”在2011年最重要的一步。在这本书中,文学理论退回后台,“90后”作家群的校园文学作品直接挥起这面大旗,冲在最前面。
自2003年以来,不知不觉,这场最开始由阿里歌歌一个人在战斗的mini(迷你)版“新文学运动”持续了近十年。截止到今天,我想,我又找到了众多同行者,我依然不孤单,像以前那样:60、70年代是那帮意气风发的诗人,80年代是我所有的同龄人,然后便是“90后”的你们。这场邂逅,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这场运动和校园文学有关的一切刚刚开始。它证明了中国校园文学领域的研究和写作一直在进行,一代又一代的校园文学作家涌现,故事多变,题材不同,但是不变的是校园文学自身所带的特点。
在20世纪90年代,我发表了第一篇校园文学作品,2003年,我以一名生于80年代的青年学生身份完成了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的第一版。说“史”,尤其是对于一个曾经的在校青年学生、一名作者,看上去有点大了,但是校园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点:当这一代人从校园中走出的那一刻,他们在校园文学中的作品和成绩就已经进入了历史。所以,这就是校园文学史,短暂而灿烂,生涩却又美妙,一如我们的青春和成长。这是我在十年间继续这卷特殊文学史和这场校园新文学运动的缘由,同时,它也是我的信心来源,虽然跨越了时空、虽然隔代间距,它们仍能让我与新一代写作者保持亲近。你们不了解我,但是我了解他们,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感同身受。因为我就是曾经的他们。
当年和他们同龄的我,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等”的既是己然“30岁的我”,也是现在的他们。
热爱校园文学、关注校园文学、研究校园文学,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它始终提醒我,我的青春小鸟没有飞远,我的成长还没有完成,我也还有无限可能。
二
总有一个身份,让我们感觉到亲切,那就是“校园作家”,或者是“文学小青年”,当韩寒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已经开始堕落,或者他的读者们习惯了那样的情节;不管妆有多浓,不管PS技术多么高超,郭敬明的华丽容颜也开始褪色;曾经的阿里歌歌现在周末最喜欢的事情是陪媳妇儿看《乡村爱情》,这并不说明这一代人怎么样,他们只是长大了。曾经的我们,渴望进入社会,渴望成功,渴望做出一番成绩,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当这些愿望一件一件实现或者向它们靠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其实享受简单和享受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最快乐的。脚步慢下来,学会享受青春,享受成长,享受文学,不要去管它好不好。现在的很多作品虽然粗糙,但是它却是新鲜和光亮的,不要否定自己,不要怀疑未来,你急或是不急,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它都会如期而至。
我曾经预估,“90后”作家们要出场了!
为此,我制作了一个“中国十大九零后作家榜”,并出版了中国校园文学史第二版,和一本作品集,叫做《出名要趁早》。我愿意把它称为一次预热;去年,我还参加了“90后”作家的首届联谊会活动,当时参会的“90后”作家们在作品研讨会上抢着发言、在散会后的酒桌上大口喝酒,回到家后我看到他们勤奋创作。这本有着众多作家的大型作品集,正是证明了“90后”作家们的长成,到了要结果的时候了。长大了,也说明离开了,同时也开始了新的征程。
关于“90后”作家的特点,我们回顾近几年校园文学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郁秀开了个头,“80后”作家群体发力,然后到了“90后”这里,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未完全成气候。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一浪打一浪,后面的一浪必须要比前一浪大,才能把他们拍死在沙滩上。所以,“90后”只有掀起更大的浪,才能形成新高潮。我想,“90后”作家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突破,我分别从三个人说起:
我看好顾文艳。我跟顾文艳约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成人礼》,这种“成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顾文艳自己的“成长”;还有一个方面是她,作为一名中国女孩,在全球化时代,间接地体现着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方方面面的“成长”。
并不是说一定要出国,才能写出这类作品,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处处都有奇迹,我们要做的只是更敏感一些,更敏锐一些,在这个方面,青少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这个角度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源自生活的作品永远有力量。
文学形式或者题材上的创新和性格,这一点非常地难,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但是这一点又很容易,因为每一个都可以去尝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90后”了解“90后”自己,了解同龄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必须由是“90后”作家自己完成。不要过多地考虑其他人,因为即便你想得再周全,看不懂的仍然看不懂。在这个方面,我比较喜欢雷蕾的文字。
另外一点,可以借助载体或在传播阵地上的优势突破。我个人感觉是,“90后”整体在网络上的表现并不突出,网络虽然偏向于浮躁和快餐、娱乐化消费,但是它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那就是樊朔同学,笔名聪明的小疯子。她今年高考结束,马上要去读大学,但是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一位13岁的小孩儿。当时她在网络有几千万的人气,粉丝众多,同时挖坑三五部,速度惊人。她很熟悉、很精通网络的特点,例如把故事讲好,例如叙事的角度,所以抓得住人。
“90后”作家们需要一位代表人物。作为一代人的写作者代表,肩负两个使命,一个是让另外几代人了解他们,一是全社会需要了解这一代人,那么从文学作品入手是最好的办法。对于“90后”作家来说,这是被动的;对这一代人来说,他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主动的。
每一次看湖南卫视的快男超女节目,我就会有一种感慨,什么时候,年轻人的文学也能像音乐这样被万众瞩目?
在这其中,我能为大家做的是:一个运动的支援,一本文学史,一些理论上的支持,以及,这么一本作品集。
三
从1998年参加工作起,我有幸广泛接触到三类写作者,一类是学生作者,一类是网络作者,一类是传统文学作者。先说最后一种,在我的理解中,我们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学是偏离传统的,拿小说来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是“四大名著”“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诸如此类,这比纯正的、被历史检验过的、有生命力、真正意义上中国小说拿到当代文学上只会被列为通俗小说,这使我对当下的文学传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网络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如果想红,那一定要先从讲好故事开始,或者作品一定要有吸引力。在此前提下,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眼球文学,一种是好看耐看而且有品质的文学,怎么检验呢?不用担心,网络提供了一种大浪淘沙的环境,纯眼球文学只会昙花一现,而有品质的作品会流传下来,被无数人阅读、传播,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然后,再谈学生作者,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我对校园文学的定义。有人说,学生的作品还算不上是文学,那就又回到刚才我所提到的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话题上来,我想反问的是:文学的标准是谁定义的?有人能回答么?反正我可以很有底气地说,不是我定义的。但是我从2003开始,就在尝试定义一种文学,那就是校园文学,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是突围、解套,因为这种文学在此之前一直被忽略、无视、冷落,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它确确实实地存在,而且声势浩大、此起彼复、生生不息、无比繁荣。在那些带着商业或者官方背景的活动后面,我们应该看到小芽刚露尖尖角,在这个小芽下面,是校园文学的肥沃土壤,有广大的同龄人读者需求,有社会的养分、水分、阳光在支持。
我想真正的文学传统来自于创作现场,来自于读者选择,而不是理论专著,所以,我们所有用心写作的朋友们有理由自信。
我并不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大家,只是希望学生作者们有一种宽阔的视野,不要受所谓专家误导,这是上一代非著名“80后”作家对新一代有机会出名的“90后”作家们的文学忠告。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