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妆点三国:倾城多为英雄误
9809500000021

第21章 东吴宫心计 (1)

步摇,心曳

醉里销客魂, 春风大小乔。

步夫人嫁与孙权的那年,正是孙策周瑜分娶大小乔的那年,只不过,二乔的天姿国色与策、瑜的英雄风流相得益彰,远远盖过了步家女儿绰约的风采。

步夫人,是临淮淮阴人,与东吴丞相步骘同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步氏随母亲逃难到庐江,后庐江被孙策攻破,孙策便将步骘这位美丽的族妹嫁给了弟弟孙权。

步夫人的美虽不比大小乔的国色流离,但也自有一番风流韵度,如同被世人称之为步摇的那种发簪,下垂流苏,随莲步轻摇,曼舞风情。摇,是为了静,为了更端庄,为了更娴淑,如同流动的仕女画卷,一步步透着优雅,摇曳生姿,却动静相宜。

她性情温婉,对于孙权的诸多风流韵事也一直十分包容。大多数男人都希望能够乐享齐人之福,孙权更是如此。步夫人深谙情爱如沙之道,越是握得紧越容易流逝,自己身前的谢夫人、徐夫人便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她不但不与其他女子争风,反而主动让孙权结识不同的女人。一直有更新,反倒不会持久,步夫人的宽容举动让孙权留连花丛十分随性,越是如此,他越对步夫人有着别于其他姬妾的情意。

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自称吴国皇帝,改国号大吴。称帝后,孙权内心笃定的皇后人选便是温柔大方的步夫人,然而,对于一国之主来说,家事便是国事,他虽然稳坐皇帝之位,却无法擅自决定皇后的归属。

皇后之位,牵涉到多方利益,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弈与权衡。面对皇帝的提议,朝中群臣有着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步氏一非元配二无子嗣,为后则名不正言不顺,他们选择的人选是徐夫人。

步夫人嫁过去之前,最为得宠的便是徐夫人。那时,孙权还一度想更改正室之位,让谢夫人将元配之位让与徐夫人,无奈谢夫人执意不肯,最终没能成功。谢夫人也因那次的忤逆而被孙权疏远,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

“议在徐氏”的群臣势力极大,大到让孙权也不能小视。当然,这一切也与徐夫人的家世背景及其本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徐夫人,吴郡富春人,她的祖父徐真与孙权的父亲孙坚相交甚厚,孙坚将妹妹嫁与徐真,生下了儿子徐琨,也就是徐夫人的父亲。所以,按辈分来说,徐夫人其实算是孙权的表侄女。

江东的亲属关系一向盘根错节,晚年的孙权更是爱打破辈分乱点鸳鸯谱,从这个角度来看,娶表侄女为妻对于孙权来说倒也没什么大不了。

徐琨的母亲孙氏也颇有其兄长孙破虏之风,坚毅而有远略,曾在军中为儿子出谋划策。徐琨先后跟从孙坚父子戎马征战,在追随孙策出征时,曾讨樊能、于麋等人于横江,击张英于当利口。

是时,兵多船少,孙策欲驻军观望,当时恰在军中的孙夫人警告儿子徐琨,这种情势敌方必会增发水军,因此决不能驻军等待,应伐芦苇以为泭,尽快佐船渡军。徐琨将母亲所言告知了孙策,孙策深感姑母所说有理,便命士兵漂流渡河,乘胜追击,击败了张英。

后来,当徐琨率兵在丹阳与袁术手下作战时,孙策还曾一度怀疑徐琨作大,故以舅舅吴景将其取代,让徐琨只身返回吴郡,由此看见,徐氏家族在东吴颇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徐夫人的第一任丈夫是同郡的陆尚,陆尚为陆逊同族,也是吴郡四姓之一的大族。

与之相比,步夫人的亲戚则主要是步骘家族,虽然步骘是淮泗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但在当时步夫人的支持者远没有徐夫人那么强势。

此外,步夫人虽然宠冠后庭,却一直没有生下子嗣,只是为孙权生下了两个女儿。长曰鲁班,字大虎,先嫁给周瑜的长子周循为妻,周循死后,又改嫁给大司马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先嫁给荡魏将军朱据,朱据早亡后又改嫁给书法家刘纂。

徐夫人虽然也没有亲生儿子为后盾,但她一直抚养着孙权的长子孙登。孙登的亲生母亲出身庶贱,在孙登很小的时候便过世了,徐夫人自嫁过来起便一直将孙登作亲子养育。

步夫人得宠时,徐夫人被孙权以妒之名废处吴地。当步夫人赏赐孙登衣物时,孙登只是跪拜接受,而徐夫人每次送来的衣服,他则立刻沐浴穿上。

孙登被立为太子之时,曾上表请辞:“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孙权便问:“卿母安在?”

孙登对答:“在吴。”

孙权默然无语。

孙登所云“在吴”之母即“废处于吴”的徐夫人,孙登的情感态度与其背后的政治势力都是徐夫人的强力后盾,让孙权左右为难。

孙权先后几次欲立步夫人为后,都未能突围成功,但他也坚决拒绝了众臣请立徐夫人为后的建议,就这样,众臣不肯退让,孙权也不肯妥协,皇后之位便就此悬置,一拖便拖了十几年。这已经超出了孙权个人的感情范围,而是变成了一场政治的拉锯战。

不过,让步夫人心有所慰的是,虽然没有正式当上皇后,但东吴皇宫里所有的人、包括孙权本人在内,却一直以“皇后”称呼步氏,亲属们上递奏章之时,也都以“中宫”代称。虽然名义上没有赢,但情感上她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相比较而言,徐夫人则悲惨了许多,对于她来说,输了情感,也输了一切。

就这样,十年过去了,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年近五旬的步夫人因病离世,孙权伤心欲绝,此时,大臣们也终于识相地联名上书,建议追赠步氏为皇后。孙权的心愿终于得以了却,他以皇后的礼仪为步氏举殡,授与皇后印绶,并亲自撰写了一纸情真意切的祭文,追悔自己当初没能坚持立后的心意。

她默默等待,终于有一天得偿所愿,却无法亲眼得见;他左摇右摆,因为这毕竟不仅仅是情爱的取舍,更是政治的抉择。

皇后之位的拉锯战以死亡而终结,皇帝没有输,大臣没有输,输的只是两个失去了很多的女人。

两宫之争,王夫人的悲剧

步夫人虽然最终得到了皇后之名,但她毕竟已经不在人世,这样,立后事宜不可避免地又被提上了日程。

此时,皇后之位的有力候补则变成了琅琊王夫人。王夫人黄武年间被选入官中,为孙权生下了三子孙和、四子孙霸,其得宠的程度仅次于步夫人。

之所以要加一个“琅琊”的前缀,是因为孙权还有另外一位王夫人,即嘉东年间得宠的南阳王夫人,她是孙休的母亲。历来新人胜旧人,当琅琊王夫人最得青睐时,孙权将其余的姬妾都搬出京都居住,孙休的母亲只得出居公安,也在那里终老余生。

琅琊王夫人,生有子嗣,又没有势均力敌的竞争者,似乎这皇后之位的归属已经没有了什么悬念,而孙权也持有相同的看法。

不过,此时,另一个人开始出来暗地干预了,此人便是步夫人所生的女儿长公主鲁班。

母亲终其一生最后用死亡才换来的名位如今要轻而易举地落在另一个女人手里,鲁班心中十分不甘。后宫的明争暗斗为所有人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不仅是争宠的嫔妃,钩心斗角中长大的儿女也难以避免。

鲁班公主是孙权的长女,也是他最宠爱的女人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从小鲁班公主便受到父母的诸多宠溺。为人父母者对第一个孩子多半会十分骄纵,这也使得鲁班的个性过于骄横自私,视一切所得皆为理所当然。

她只随着自己的心意做事,不计后果,不问对错,也正是因为她任性蛮横地搅局,让东吴的政治纷争愈演愈烈,难以收拾。

原本的宫廷之争只围绕着皇后之位,但当另一件意外发生后,斗争便骤然升级,那便是突如其来的太子之死。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如仲谋,这句话从三国曹操口中说出一直流传到后世。称霸江东,孙权在三国乱世如同一个标志性人物,然而,当长子孙登早亡后,在面对选择储君的问题上,他却失去了英雄决断的气魄,埋下了同当年袁绍一样的“奔兔”之祸。

普通人家,家业大兄弟多,也常常难免家事纷争,有时候,子女稀少,反而能减少许多麻烦。

同刘备相比,孙权在立嗣问题上就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刘备儿子少,妻妾少,除了嫡子刘禅,便只有刘永和刘理两个没有竞争力的庶出之子,而孙权儿孙众多,又地位相当,妻妾女儿也不甘寂寞,各种势力纠结纵横犬牙交错,如同一团乱麻。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而太子之位也是三次相易。

第一位太子便是前面提到的长子孙登。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被魏封为吴王的孙权,立十一岁的长子孙登为王太子,称帝后,又正式册立其为皇太子。

孙登的太子之位名正言顺,乃众望所归,他的妻子是已故都督周瑜的女儿,他身边的“太子四友”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分别是东吴重臣诸葛瑾、张昭、顾雍以及良将陈武的后代,在东吴拥有相当大的名望与影响力。

如果孙登顺利登上皇位,或许东吴将呈现另一番景象,只可惜,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发生在了孙权身上。

赤乌四年(公元241年)五月,三十一岁的孙登一病不起,离开人世,而他的早逝,也让东吴陷入了“两宫之争”的乱局。

此前,孙权的二子孙虑也已病故,因此,三子孙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顺位的太子候选人。按说孙和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后备人选,而他的母亲也正是后来孙权想要立为皇后的琅琊王夫人。

其实,孙登在世时,由于王夫人得宠,孙和便备受父亲宠爱,孙登为人谨慎,一直对这位得宠的弟弟十分亲敬,史书曰“待之如兄”,还曾因此而萌生过让贤之意。

孙和谦恭仁孝,性情与长兄颇为相似,孙登不在了,无论是站在立长,还是立贤的角度,孙和都应该是稳定局势的不二人选,孙权起初也是这样权衡的,所以,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孙登过世没多久,孙权便再次册立了时年十九岁的孙和为皇太子。

如果储位之事到此为止,东吴也不会落入后来的局面,只可惜,少年英雄的孙仲谋晚年却狐疑优柔了许多,他之后出尔反尔的诸多举措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

孙和被立为太子不久,孙权便一改初时的恩宠态度,将重心转移到了孙和的同胞兄弟四子鲁王孙霸的身上,其宠信程度达到了“与和无殊”的地步,可想而知,对于孙霸与一些臣子来说,孙权的举动无疑在大路上抛出了那只活蹦乱跳的兔子,让诸人争权夺利之心蠢蠢欲动。

于是,朝臣近戚们也逐渐分化为对立的两个派系,攻讦争斗就此开始。

晋时殷基在《通语》,记载了当时朝臣分属的派系,太子阵营中有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滕胤、丁密等人,鲁王派系中则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等。

如果单看双方的名望及影响力,太子党无疑占了上风,因为除了东吴顶梁柱陆逊之外,太子一派中将昔日孙登身边“太子四友”均包含在内,虽然张休没有被直接在名单中点名,但他是孙和妻子的叔父,而此人后来也成为了孙和失势的导火索。

鲁王身边的支持者除了步骘、吕岱之外,更多的是些阴险小人或德行有亏之人,比如孙弘,比如全琮。

而长公主孙鲁班正是这两派相争的戏码中客串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她表面上把选票投给了孙霸,因为他的丈夫全琮支持的就是鲁王,但其实她的内心将孙和、孙霸都放在了对立面,她要让两人都做不成太子。

归根结底,这源头还在于孙和、孙霸的母亲琅琊王夫人身上,后宫之内剪不断理还乱的旧恨新仇估计早在步夫人在世时便积累下了,步夫人一向低调处事,但她的女儿鲁班却完完全全是步夫人性格的反面。

一个是谨小慎微,唯恐生出事端;一个是高调张扬,唯恐天下不乱。

就这样,鲁班公主开始时不时地在父亲耳边吹风,以母亲为标杆,细述王夫人的种种不是。孙权一向姬妾众多,宠爱也总凭着一时的新鲜,天长日久,孙权对女儿的话也渐渐信以为真,对王夫人也开始有些不待见,立后的事便有所搁置了。

要彻底打倒王夫人,仅凭此举还是不够的,鲁班公主深知,儿子才是王夫人最坚实的倚靠,母子连心,只有将他们尽数扳倒,才算真正赢了这局。

于是,就在鲁王孙霸蠢蠢欲动,太子孙和一再忍让之时,鲁班又开始煽风点火了。

当时,孙权患了一场重病,鲁班公主衣不解带拿出母亲当年的贤良淑德日夜侍奉在父亲病榻之前,让孙权十分感动。

那时候,太子孙和则奉命前往朱雀桥南的桓王庙即伯父孙策的庙宇为父亲祈祷,而张休的家恰巧与桓王庙比邻,张休便顺势邀请孙和来家。这件小事,被鲁班的眼线得知,鲁班便借题发挥,在父亲面前作了一番巧妙解读,这一解释便刺到了孙权的痛处。

她说,太子其实根本没有诚心去桓王庙为您祈福,他跑去外戚张休家谋划您离世后的即位大事呢。怪不得,近日王夫人听闻父亲病重后面露喜色,估计她是因为儿子好事将近而暗自欢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