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06

第6章

“闹公婆”这个仪式的举行,图的是个高兴吉利,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即使公公是当官的,也得乖乖地由着人们来戏耍,?无论怎样“耍”,新公婆都不许恼火,这个俗称“耍公婆”。晚上开始闹洞房,使婚礼达到高潮。

回族婚俗 闹公婆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婚次日,新娘新郎要沐浴净身,早饭后,新郎的祖母或其他长辈带着新娘认婆家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地称呼一声,长辈则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给新娘以见面礼物或小红包,以示纪念,俗称“认大小”。

“认大小”结束后,新娘要对房前屋后和邻近的大街小巷进行打扫,并自己出资买羊或鸭做顿丰盛的饭菜款待全家,有的新娘还把娘家带来的鞋靴送给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表示今后是婆家的人,以求得欢迎与和睦相处。

婚后三天或七天,男方家要备办礼物陪着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及亲属。新娘父母事先做好准备,款待一对新人。而有些地方,新娘必须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的福运。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回族穆斯林把婚姻家庭看做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反对独身,支持寡妇再嫁。对离婚比较慎重,一般不随意离婚。离婚妇女的改嫁或丈夫死后的改嫁都须等待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看女方是否怀孕。另外,回族认为复婚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教的。复婚须经德高望重的老人说和,由阿訇念“依扎布”(阿拉伯语“婚书”),然后就可以重新结合开始新的生活了。

维吾尔族婚俗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地区,总人口达923.50万人(2005年),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另外,在湖南(桃源县和常德市)、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维吾尔族聚居。“维吾尔”是“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尤其擅长植棉和园艺。

维吾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维吾尔族也信仰伊斯兰教,因此,维吾尔族的婚姻制度与回族有些相似。古代回纥人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也允许男子娶三四个妻子,但这种现象不多,同时也存在收继婚制或转房制。20世纪50年代前,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父母包办,自由恋爱也存在。收继婚制仅在少数地区留传,新中国成立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被取消。

维吾尔族的通婚有一定的限制:一是禁止与非伊斯兰教徒通婚,尤其是妇女,绝对不允许嫁给非穆斯林。如若违反,将会受到宗教法的惩罚;二是父母与亲生子女之间及同父或同母兄弟姐妹之间不能结婚;三是门第不相当者绝少通婚。如果女子初婚不是处女,男方可以提出退婚或离婚。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郑重其事地登门提亲

维吾尔族青年男女较为开放,大都是自由恋爱。但他们有这样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青年男女在恋爱阶段,双方都不能把对方领回家去,当双方都已考虑成熟,才分头告知各自父母家人。由男方请家人去“提亲”。

一般情况下,男方的父母不能单独去提亲,而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陪同一起去,或是请亲属一起去。这样女方家才会接待,并认为有人郑重其事登门提亲,感到光彩,会非常高兴。提亲时,男方要准备给姑娘一套质量较好的衣料、一些盐、方块糖和五个馕 (有的地区带7个或9个馕 ),作为见面礼。女方假若答应了这门亲事,则要把这门亲事公开,青年男女便可以来往,进行“合法”的恋爱,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种提亲的程序维吾尔族将其称为“拜西馕塔西拉西”(意思是试探 )。

订亲仪式上彩礼是主角

维吾尔族的订亲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彩礼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男方要在客人面前宣布给女方家的彩礼清单。宣布清单的人是专门聘请的,他以说唱的形式,向众人介绍每件彩礼的产地、质量、性能、规格等。同时在介绍每件彩礼时,还要把彩礼举起来,让大家都看一看。

介绍彩礼的人,一般口才都比较好,因为他可以把一般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讨得女方家人欢心,男方家人满意。因为彩礼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姑娘的身价和男方家的诚意,所以宣布清单的人也特别卖力。事后,男方家人要送礼品给介绍彩礼的人。

然后,女方家陪嫁的物品也要展出,且也要请一位口才好的人向大家介绍。同时,女方家也要给未来的女婿做一套衣服,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另外还得给亲家和亲家母各准备一套衣服的衣料。订亲仪式结束后,便商定迎亲的婚礼,双方商定吉日后,就可以正式举行婚礼了。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吃盐水烤馕”开始新生活

维吾尔族正式举行婚礼之前而举行的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结婚仪式——“尼卡”。“尼卡”由阿訇主持。

“尼卡”是一种严肃而有趣的婚俗。仪式开始后,男女两厢站定。新娘这时要放声大哭,和自己的母亲哭别,表示姑娘对母亲及家人的深厚感情。然后,主持人分别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是否永远相爱而互不抛弃等。双方分别回答“愿意”以后,一位姑娘出来,站在新娘和新郎中间,端出一个精制的托盘,上面摆着一小瓷碗盐水,里面泡着两块小馕。

一对新人要当众抢着吃下碗里蘸满盐水的馕。刚刚新娘还低垂着头,不好意思,忸忸怩怩,但在抢碗里的馕时,情况却大不相同,她勇敢而果断,动作敏捷而迅速。据说,谁先抢到馕,则表示谁最忠于爱情。所以在抢馕时,男女各不示弱,表示他们从此相亲相爱,携手踏上新生活征途的决心。

在维吾尔社会,有一个这样的传说:过去有个叫依布拉欣的圣人,为人们找到了维持生命的盐。有了盐,人类才得以生存,所以维吾尔族人把盐视为一种珍品,倍加爱惜。而馕又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选择盐和馕作为“尼卡”的一项内容,有着深刻的意义。它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同时比喻盐和馕那样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绕火三匝,有夫可依

“尼卡”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家做迎娶新娘的准备。下午,穿戴一新的新郎,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迎亲的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兴高采烈地唱着“迎新娘歌”,整个迎亲队伍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 新娘到了男家,男家门口已点了一堆火,新娘到后,其中的客人用一根火把在新娘的头上绕三圈,然后新娘向每个客人赠送礼物,接着绕火堆几圈,驱鬼招福,就可以进入新房。这个程序过后,新郎的朋友及宾客就唱起喜歌,享用喜宴上的各式糕点和抓饭,客人们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婚宴之后,人们打起手鼓,弹起都塔尔和热瓦甫(新疆民族乐器),跳起欢快的舞蹈。新郎新娘会被邀请单独表演一段舞,喜悦的气氛达到高潮。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次日早晨,新娘新郎在伴郎、伴娘陪同下,分别去给岳父母、公婆行礼问安。婚后一周之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一个星期以后,新婚夫妇要带着礼物回门探亲,娘家为小两口准备甜酱和美味的抓饭,祝福新人。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解放前,在维吾尔族社会里,丈夫有提出离婚的特权,只要对妻子说了“塔拉克”(维吾尔语译音,意为“休妻”),就算断绝夫妻关系。妇女虽然一般没有离婚的自由,但在下述两种情况下也可以提出离婚。一是丈夫出外多年,不通音讯。二是丈夫半年没有和妻子居住,不管衣食。

离了婚的男女双方如果愿意复婚,需要重新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可请宣礼员或会诵经的人诵经和解即可恢复夫妻关系。如果双方或一方不愿复婚,女方必须经过100天的等候期才能改嫁再婚。如在等候期内女方有身孕,所生子女仍归原夫。如果丈夫在离婚前说过三个“塔拉克”一般就不再可能复婚了。

在维吾尔族人正式离婚时,男女双方彼此平分家产。如果双方在财产、后代问题上发生争执,就请宗教法庭裁决。现在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婚姻法的贯彻实施,维吾尔族中的离婚、复婚、再婚都按《婚姻法》规定进行。

苗族婚俗

苗族,总人口894.0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苗族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即外婚制),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同姓不恋不婚。同姓,指的是苗姓。如果汉姓不同,苗姓相同,也在禁止之列。姨表亲禁止通婚,姑舅表优先婚。亲戚间不同辈分不能通婚。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不合理的婚姻形态和习俗,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部分保留。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有趣的鸡卜婚姻

在大多数苗族地区,在婚姻上,婚姻自主与父母包办并存,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还有的家庭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

鸡卜的仪式过程是这样的:选定吉日后,女方家杀公鸡一只,煮熟后,双方共同观看鸡眼,入夜时举行。这时,女方家堂屋正中摆着一张长条桌,其上端端正正地放着盛在碗里煮熟了的雄鸡。舅舅坐在上位,两边各就坐着宾主。女方家长说完吉利话后,便毕恭毕敬地端鸡给男方证婚人和提亲人观看鸡眼,然后给在座的每个人看。

如果鸡的双眼全睁或全闭就表示吉利,同意结亲。鸡眼左闭右睁不一致者,则预示克男方;右闭左睁则预示克女方,认为不吉利。一方或双方表示解除婚约,男方即把提亲时所收的彩礼带退还女家。如果双方家长执意包办到底,则不计鸡眼好坏,照样开亲。当一屋人专心看鸡眼时,女方家姑娘是很关心的,悄悄以耳朵贴着板壁窃听,若她喜欢这门亲事,当听到老人们称赞鸡眼时,心中就感到无比的高兴。姑娘不同意父母包办的亲事,听到鸡眼不好时,也是无比的高兴。有些姑娘不同意父母包办自己的婚事,在煮鸡时,就悄悄用木棍或筷子把鸡眼戳烂,让老人们无法分辨吉凶,让他们包办不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地方的鸡卜婚姻已消失。

在浪漫“游方”中对唱情歌

苗族男女青年恋爱总的来说比较自由,他们还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多数就开始为恋爱作些准备,如学吹木叶,学吹口琴,学唱山歌等。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和择偶的主要手段。

每逢节日或赶场的日子,苗族青年男女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游方活动不是随处可以进行,而必须在特定的地点,苗语称“嘎打良庚”,通称为“游方场”。若离开这个场所去“游方”,就会被人看作是伤风败俗,而受到惩罚。黔西北未婚男女多在白天“跳花”结识后,晚上再唱歌、密谈,所以又叫“踩月亮”,或叫“跳月”。湘西地区则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

青年男女“游方”时所唱的歌,称为“游方歌”。大部分歌词是世代相传下来的,也有即兴编成的。按交流情感的顺序可分为《探问歌》、《青春歌》、《想念歌》、《成婚歌》等。

因为苗族有同姓不婚不恋的习俗,所以,明确姓氏和有对象与否,显得较为重要。从苗族男女“游方”时对唱《探问歌》的情形,可以了解到这一点。

男:

小妹你我各一方,

从来未曾相会,

在别人的婚礼上我俩见面,

我想与你唱歌表心意,

但不知小妹你贵姓?

若你有心又有情,

请告诉我你的名字。

女:

阿哥你我不相识,

为我俩赶街不共一地,

当然不知你尊姓大名;

清清河水好洗线,

我是刘家小妹子,

有心与你谈情义,

你该告诉我你来自哪里?

通过女方这一委婉的唱答,男方从中知道了女方的姓,也就可以决定是否可以唱谈下去。如果不与自己同姓,就要继续问明其他情况。这时,双方又会接着对唱。

男:

隼追燕子无处飞,

落脚栖息在树枝,

因为有别人的婚礼,

我俩得以相遇相识,

知道你是何姓阿妹,

告诉你我来自山上的苗族村。

鸟儿喜叫在山林,

唱起山歌表真情,

不知阿妹是否已有自己人?

女:

春暖花开虫蝉忙,

我仍是父母的小姑娘,

才有时间来到别人的婚礼上;

春天到来燕声声,

告诉我你是不是别人的心上人;

山歌唱给大家听,

大家面前你一定要真心。

在这里,从女方的唱段中,男方可以知道女方还没有对象,而对于男方的情况,女方也正在追问。只有弄清这些,双方才可以进一步深谈,将山歌转入抒情表意阶段。要是唱谈得合心合意,互相还会讨要信物,以作纪念。

花草密码表情意

男女青年互送信物定情后,以后便是邀约相会、互诉衷肠了。他们用树枝、树叶、野草和野花编成样式不同的标记,以说明心境,表明约见的地点和时间。草标表示约见,花结表示幽会,花草合编则表示要订终身。

首次约会用茅草编的蜜蜂表示:“我等你,能来吗?”再次约会则用香草编的蜻蜓表示:“地点依旧,请你快来。”不能赴约用茅草穿过树叶编成的蚱蜢表示“因有要事,不能抽身,特表歉意!”红花结表示热情,渴望尽兴交谈;蓝花结表示愿想见,但必须有月光明媚的夜晚;如果是白花和茅草编结的“白白雷公”,那就是“多次无故失约,今生不愿见你”的意思。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出嫁路上新娘撑“遮羞伞”

苗族新娘出嫁时间是在婚礼前夜里大约两三点钟左右,在风水先生算好的一个良辰里,在举行完毕女儿婚嫁出门的仪式后(仪式中有姐妹哭嫁、拜别父母、族人祝福等环节),新娘出门了。

前面的人打着两把火把,照亮大路,象征着风风光光,吉祥如意。伴娘则为新娘撑着一把半开的“遮羞伞”,其用意是为新娘挡灾避难。为新娘带路的还有新郎方派来的一个多子多福的女性为其提着一盏长明灯笼,预祝新婚夫妇的生活红红火火,情意永存。同时,前面的火把一把留给娘家,一把带到婆家,把光明和希望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一半带给以后的子女。接亲来的小伙子,送亲的姑娘,一路上互相对唱祝愿的苗歌,有说有笑,感情真挚纯朴。

苗族迎亲

“挑喜水”逗趣新娘

当新娘来到新郎家,婚礼结束后,由新郎的妹妹带新娘到寨边最远的水井去挑“喜水”。新郎家的房族姑娘和送亲女伴一同前往。来到水井边,拿瓢舀水的是新郎的妹妹。一般五瓢为准。意为:一瓢舀吉祥;二瓢舀富贵;三瓢舀子孙;四瓢舀平安;五瓢舀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