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03

第3章

蒙古族人对婚事十分慎重,婚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逐步进行。第一步是提亲。男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家长便开始为他挑选对象,他们除了要了解姑娘的长相、人品和家里的经济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了解姑娘的生辰八字。了解到生辰八字后,要请算命先生算一算,看他儿子的属相和这位姑娘的属相是相克还是相合?有的还要到喇嘛庙请喇嘛念经来确定。如果命相和,则准备去提亲,若命相克,那么则另选对象。男方家在准备提亲时,要请媒人去说亲,自家人并不出面。媒人第一次代表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要带酒和一些食品去。当媒人说明来意后,女方一般不会表态,只说一些推托的话,如姑娘年纪还小,我们还没有考虑好,我们需要研究一下等等,把媒人打发走。没有完全拒绝,说明有一定希望。

过一段时间后,媒人要第二次去女方家,这次去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和男方的几个亲戚一起去,除了带酒和食品之外,还要带上哈达。蒙古族人把这次提亲叫“玉格阿布胡”,是得到回音的意思。到了女方家之后,男方家的亲戚要向女方的家长施礼问好,并献哈达、敬酒,正式说明来意,恳求女方家长答应这门亲事。其实,女方家早已有了思想准备,第一次媒人来过之后,他们已商量过此事,并征求了姑娘的意见。若不同意,他们就会拒绝喝男方家亲戚敬的酒,并让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这表示女方拒绝了这门亲事。在一般的情况下,男方在提亲之前,对事态的发展,心中也是有数的,故不会贸然去提亲。另一方面,有人到女方家去提亲,女方的家长会感到很荣幸,一般不会拒绝,只是在答应这门亲事时,言词都非常婉转,而不是直来直去,但双方都能领会到其中的意思。提亲成功后,两家人成了亲戚,逢年过节,男方的父母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拜访、相互之间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为后面的婚事做准备。

带着涂有胶水的哈达去定亲

提亲成功后,接下来就是定亲。蒙古人因部落的不同,定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蒙古人把定亲的过程叫“祖苏哈德格”,意为带胶的哈达,又称“哈德格泰布胡”,献哈达的意思。定亲,在蒙古族的婚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要举行了定亲的仪式,那么,男女双方就不会有改变,步入了婚姻的正式阶段。定亲的日期由男方选定,并通知女方,若女方没有意见,就按男方选定的日子进行,若女方有不同的意见,也会立即通知男方,双方另选时间。时间选定后,到那天早上,男方家就会让媒人和十几个亲戚带上哈达、酥油、酒和半熟的羊尾骨肉去女方家定亲。女万家得到通知后,也及早作了准备,邀请了亲友和邻居来参加定亲的仪式。

男方家的人来到女方家之后,要向女方的长辈和亲友们一一施礼问候,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女方长辈的面前。接着,男方家的一位长辈拿出涂有胶水的哈达(在哈达上涂黄胶水表示两家的关系像胶水一样牢固,永不分离),用双手捧在胸前,对着女方的长辈高声地诵说祝词,其大意是希望两家的关系像鱼水那样不分离,希望两家的孩子永远相爱等等,然后用双手先给女方的长辈献哈达,接着给女方的长辈敬上一大碗酒。如果女方的长辈接过酒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时男方将带来的羊肉盛在盘中献给女方,斟满一碗碗的美酒,唱着古老的定亲的歌曲,依次给女方的亲友敬酒。期间,男方的长辈会唱起了传统的蒙古族长调,悠扬而动听,歌词因人而异,变化多端,气氛显得十分热烈。男方给女方所有的亲友敬完酒之后,才能入席坐下。接着,女方开始给男方来的客人倒茶、斟酒,或做饭招待,然后大家唱歌跳舞,娱乐一天。男方告辞时,双方女眷互赠礼品包,里面有糖果、茶叶等。同时女方还要给男方的每一位客人敬一杯送行酒,这样定亲仪式才算结束。

有的地区的蒙古人在定亲的仪式上,男方还有精彩的祝词:

肋骨离了脊椎,它就无法生存。

前腿依靠肋骨,它才可以支撑。

我们世代同顶一片蓝天,同饮一条山泉,

两家的羊群、毡房同在一个草原上。

悲哀喜乐从来与共,患难之际也能协力同心。

我今将愚子托付给你家千金,

使这匹不羁的劣马变得良驯。

愿他俩永远情意不断,

像树木的根茎相互依存。

女方听完男方的来意之后,也会回敬:

愿我的女儿在长辈的眼里是贤惠的媳妇,

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温顺的妻子,

在儿女面前是位慈祥的母亲。

祝他们长命百岁,白头偕老,人财两旺,终身幸福。

订婚后,女方的家长要给男方提供一张主要亲戚的名单,名单中要包括娘舅家的人。新疆的蒙古族十分重视娘舅家的人在婚姻中的作用,许多婚姻上的事情要征求娘舅的意见,有的还要他们做主。女方指定的这些亲戚,男方都要一一拜访,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从此两家人正式成为亲家,要相互走动,相互关心。

蒙古的哈达

以“九”为吉祥数和不能为偶数的聘礼

送聘礼是蒙古族婚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男方显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有的蒙古族聚居地区把送彩礼称之为“奥日德布斯格尔”,意为“床被褥”。有的部落称之为“哈达格塔拉”和“赛鲁格”。“哈达格塔拉”就是在宽30厘米,长90厘米的哈达里放一些麦子,麦子象征着两家的感情像麦子能生根发芽,成为永恒的情谊:“赛鲁格”就是男方给女方或是新娘送的衣物、家庭用品及牲畜,也有送钱和其他财物的。

聘礼的多少一般由男方视家庭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送彩礼的时间大都在举行婚礼的前一两个月,具体的日期由男方选定。到了这一天,女方的家长邀请姑舅等近亲在家里设宴招待男方来的客人。男方携带一只煮熟的整羊和酒、茶以及聘礼一并送往女方家,讲清来意,将聘礼当众点交新娘的母亲,征求女方的意见。然后由长辈、老人对这些衣物、用具一一祝词。但是女方的家长对送来的聘礼往往加以挑剔,如提出质量不行、颜色不对、分量不够等等。其原因有二,一是为了提高女儿的身价;二是这个姑娘长得很漂亮,村里的许多小伙子没有追上,却要被外村的有钱人娶走,因而非常生气,就给姑娘家的人出主意,狠狠地要聘礼,以此报复。所以在看聘礼时常出现层层加码和纠缠不休等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媒人便出来调解,让双方做些让步,使矛盾得到化解。如果双方都是本村的或是关系不错的,就不会出现那种刁难的局面。

女方看过聘礼后,由男方的长者唱祝词,并将系有“哈达格达拉”的酒囊放在桌子上,然后女方的长者念祝词,表示祝福,并在上面放些钱,以示今后两家的关系更加密切。返回时,男方将“哈达格塔拉”原样带回。女方也要将自己的亲友的姓名写下来交给男方。男方在举行婚礼前要按名单一一拜访,不能遗漏。“哈达格塔拉”在蒙古族的婚俗中具有重要意义,举行这种仪式之后,双方都不得退亲。另外,在举行定亲和送聘礼的过程中,女方家都不准女儿参加,而是让女儿到亲戚家,予以回避。

为新人搭建充满祝福的新毡房

婚礼前夕,男方要举行搭新毡房的仪式,设宴招待男女双方的近亲。这天非常热闹,来宾骑上马,带上酒、哈达、毡子、毛绳,赶着牛羊等礼物来向新人祝贺。仪式开始时,一位长者将一条包有麦子或有金、银、钱的丝质哈达挂在毡房天窗的中央,以示将来荣华富贵,并用奶子、酥油等涂抹在蒙古包内的侧壁等处,以示吉祥,有的还用酥油涂抹在丝质的哈达上,表示祝福。同时还要用酒祭天、祭地、祭火灶。这些仪式结束后,也由一位长者致一些祝词。除了对蒙古包进行一些祝颂外,也对蒙古包内的主要的东西进行祝颂,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未来的美好生活的祝愿。说完祝词,大家一起将新房布置好,接着,主人请大家入席,用羊肉、奶酒等款待所有的客人,大家相互祝酒、说祝词,祝草原人民兴旺发达,祝新人幸福美满。有的还唱起了古老的蒙古族民歌,为新人的蒙古包的落成喝彩、祝福。

为准备出嫁的姑娘举行姑娘宴

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在姑娘出嫁之前,还要举行各种宴会,为姑娘饯行。如土尔扈特部习惯在婚礼举行的前10~15天,由女方举行“欧库莱勒呼”的仪式,意思就是招待出嫁的姑娘。察哈尔蒙古族也有这个习俗。不过,为姑娘举行这种宴会的不是姑娘的父母,而是父母的兄弟姐妹,即姑娘的伯伯、叔叔、姑姑、姨姨、舅舅等近亲长辈。姑娘每到一家,除了受到热情的款待外,每一位近亲长辈都要赠送她贵重的礼品,如地毯、花毡、毛毯、被褥、皮箱、木箱、柜子等,现在还有送电器作为嫁妆的。

土尔扈特蒙古人则习惯给姑娘送一件衣服的料子,一只碗和一条头巾。在婚礼的前一天,女方的父母还要为即将出嫁的姑娘举行一个宴会,为女儿饯行。这天,姑娘的父母要把姑娘的朋友以及本家的亲朋好友的女儿请来,让女儿同这些同辈人在一起畅谈情谊,她们边吃边聊,很是亲切。吃完饭,来送别的姑娘唱起了《姑娘宴歌》,表达了对即将出嫁的姐妹的嘱咐和祝福,同时表达了彼此恋恋不舍的深情。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婚礼是整个婚事的高潮阶段。经过提亲、定亲、送彩礼等程序,迎来的是盼望已久的婚礼。蒙古族人把婚礼叫“胡日穆”,婚礼仪式热烈隆重,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赶来参加、祝贺。

对答风趣并用多种方法拖延带走新娘的时间

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男女双方家都非常热闹,客人来的很多。上午,男方组织了二三十人的迎亲队伍带着酒肉食品,陪着新郎去迎亲,大家都骑着马,显得十分威武,浩浩荡荡朝女方家奔去。迎亲的队伍到了离女方家不远的地方,纷纷下马,选派两位精明的人前去通报。女方得知迎亲的队伍已“兵临城下”,赶紧做迎亲的准备工作。新娘的嫂子和新娘的舅母以及其他一些人要在院子的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的大院,大家下马以后,其中就有一位善于辞令的人代表新郎向女方说明来娶亲的目的,新娘的嫂子也以女方代表人身份给予回应,两人一对一答,不依不饶,很有风趣。经过这样的对答礼俗之后,迎亲队伍的人才能被请入里屋。进屋后,男方家的人要向女方家的人一一施礼问候,接着,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向女方的灶神和其他神位叩拜、献哈达,然后向岳父岳母敬酒,献上哈达和整羊,行磕头礼。岳母还要亲自将腰带给女婿系上,并向女婿介绍女方的亲友。这些礼俗结束后,女方的一位长者出来为婚礼祝词。祝词说道:

祝愿新郎新娘

相亲相爱,形影相随,

相互关怀,体贴入微,

热了相互擦汗,

冷了相互加被,

恩恩爱爱一辈子。

祝愿新郎新娘:

尊敬老人,爱护弟妹,

勤俭持家,不要浪费。

甜甜蜜蜜过日子,

朝夕相处不分离,

白头到老,幸福美满。

说完婚礼词,新娘的母亲给新郎送一身新袍新靴,新娘的父母给新娘送一匹马。到了中午,接新娘的时刻快到了,这时新娘要向父母及亲友一一敬酒辞别,人们唱起了辞别的歌,祝新郎新娘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即将离开养育自己父母的新娘此时难免会悲伤哭泣,新娘的父母也会依依难舍。但长大的女儿终要嫁人,含着泪水的母亲和父亲还是同意男方把女儿接走。这时新郎家的一个人,准备抱起新娘往外走,新娘则紧抱着伴娘和一些姑娘不愿离去,新娘的伴娘及同伴们也会想出种种办法加以阻拦,然后才放行。有些新娘家还用棒“打”新郎,或用蝎子草吓唬新郎的方法,拖延接走新娘的时间。在离开新娘家时,主婚人还要领着新郎新娘绕着女方的蒙古包走三圈,表示对故土的怀念,之后才能把新娘接走。

婚礼现场

接亲途中的娱乐活动——夺帽子

接亲的马队一离开新娘的大院,又是一番欢乐的景象。人们奏乐欢歌,纵马驰骋,谈笑风生,嬉戏追逐,十分热闹。途中,女方的人为了拖延新郎接回新娘的时间,乘新郎或是伴郎不备时,将他们的帽子抢到手,或顶到马鞭子上或是扔在地上,于是双方开展一场“夺帽”的游戏,新郎或是伴郎抢到帽子后,再去追赶新娘。这种在迎亲途中开展的“夺帽”的游戏,是女方家的人拖延新郎按时回到家中的一个办法,目的是戏谑取笑,也是娱乐。有时青年男女还在途中进行赛马活动,试比高低。按着习俗,新郎必须在迎亲的队伍之前赶到家中迎接新娘,而新娘只能在新郎到达之后赶到。若新郎在新娘之后赶到家中,则会被人认为新郎无用,如果新娘在新郎之前赶到新郎的家中,也会被人笑话。

迎亲的队伍回来后,男方的父母及亲友都要出来迎接,新郎要亲自把新娘扶下马。在新郎的蒙古包前预先铺一块白色的毡子,毡子上摆一个矮脚桌子,桌子上放煮熟的羊肉、酥油等食品。这里要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个仪式一般由喇嘛主持。新郎新娘来到桌前,合握一块羊的胛骨,新郎握大头,新娘握小头,面朝太阳跪拜,一拜天地日月,二拜佛神和喇嘛,三拜父母。这时喇嘛要诵经祈求佛爷保佑他们幸福吉祥。然后,婆婆端出一碗牛奶,让新娘饮下,以示吉利。在鸣枪声中,新娘踏着白毡进入新房。

将新郎的几根头发梳入新娘发中的梳头礼

进房后要举行梳头礼,由婆婆、嫂子重新梳理新娘的头发,要把新娘的头发从中间分开,然后将新郎的几根头发放入新娘的发中,梳成两根辫子,再戴上头上的全部首饰,表示新娘从此步入了为人媳妇的新天地。新娘梳妆完毕,在众嫂子的陪同下,正式向公公、婆婆、叔叔、伯伯、舅舅等长辈一一敬酒献哈达并施磕头礼。每个接受新媳妇磕头礼的长辈,都要给新媳妇赠送礼品,表示祝贺。这些礼俗结束后,大家入席用餐,敬酒献歌,热烈庆贺。

新娘婚后头三天不出帷帐不露面,什么活儿都不许干

人们在吃喜酒的同时,在草原上还开展了激烈的拉羊皮、抢羊头等娱乐活动,为婚礼增添欢乐的气氛。喜宴结束后,除了新娘的嫂子和新娘的伴娘留下外,其他送亲的人都要返回。在返回时,男方要给主要的亲友每人赠送一件礼物,土尔扈特部落的习俗是给每人送一套衣服。若是新娘的兄弟也来送行,那么礼物更贵重,一般要送一匹马。新娘在婚后头三天,不出帷帐不露面,什么活儿都不许干,白天由伴娘陪着,饭食由婆家的姑娘或媳妇专门送到,因此这期间一般人很难见到新媳妇的芳容。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