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味婚俗
9711000000002

第2章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壮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禁止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

风俗遗留的产物——“不落夫家”

在壮族的婚俗中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女子婚后第三天即回娘家长住,丈夫可以十天半个月的带着礼物去岳父岳母家与妻子小住两三天后再返回。女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这是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礼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没有怀孕也得“落夫家”,不落夫家的话也要改嫁。

别样的招赘

壮族招赘的婚俗是这样的:招赘的女家一般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男子被招赘后要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其结婚仪式比较简单,一般是由媒人介绍,也有的是双方在某个场合中相识。双方相中后,男方常到女家,一旦女家父母认可同意,即可成婚。结婚日须选择吉日。届时新娘和几个女友到男家接回新郎,设几桌酒席请舅父和家族邻居的人吃喜酒。女家总是把入赘女婿当作亲生儿子看待,可继承女家财产,不受社会的歧视。入赘男子负有赡养女家老人和抚养弟妹的义务。如果涉及离婚,作为男方只能随身带走自己的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等。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唱着山歌寻情人

在壮族的社会传统中,一直以青年男女通过公开聚唱来选择婚配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们便盛装艳服,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通过歌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思想,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对唱是一对一对进行的,当一对男女青年对唱的时候,双方的朋友都围在身旁相助,甚至还有歌师在旁出谋划策。

虽然唱山歌择偶很浪漫,但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的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头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节日就可邀约订期相会。

对唱的程序可以说非常复杂和严格。一般来说,从初步交往到初步确定恋爱关系,要经过下列对唱阶段:引歌、初会歌、大话歌、初问歌、盘歌、赞美歌、追求歌、初恋歌、结交歌、定情歌、赠礼歌、嘱别歌,等等。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联。每个环节的歌都很长,很丰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几天几夜。

唱山歌找自己的意中人

合八字后带上米酒猪肉去订亲

通过唱山歌认识的异性,此后即使是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亲。当男女双方认识中意和互访后,双方家庭认可这门亲事,男家父母就请媒人到女家去取其女子的“生辰”(即出生的年、月、日、时、刻)。男家即把女方连同自己儿子的生辰拿给算命先生,看其属相和生辰是否相合抑或相克,如属相克,婚事往往会告吹。如属相相配,男方就择日(提前告知女家,以做准备)携礼物前往女家,礼物包括米酒、猪肉、鸡、糍粑、布料(过去还有槟榔)等,作为正式订婚礼。

女方家一般则以男方带来的物品备办酒席,请族中各家老人代表来喝“订亲酒”。女家也回赠男方糍粑、鞋、毛巾和一块布料等物。男方母亲把女家所送的糍粑分给本族和邻里各族(每户一块),以通报其儿子订婚之事。此后,其女子便成为男家的成员,常来常往,农忙季节,前来帮忙。按传统习俗,订婚后如女方因种种原因单方中断其婚事,则要退赔订婚之物及其费用;若男方主动中断其婚事,女方可不须退还。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甜津津而耐人寻味的婚礼四部曲

壮族的婚礼程序一般可分为四部曲: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又耐人寻味。

结婚当日,男方家会请媒人等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在家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的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服、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新娘身穿壮族人的盛装,戴着各种银饰,用大红布蒙着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西南部一带的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钱(就是扔钱到桥上和沟边)”。在送亲的队伍中,也有很多歌手,他们边走边唱,增加婚日的欢乐气氛。

到了男方家门口时,还不能直接进去,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槛,时间不到不能进。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槛。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举行拜堂成亲仪式。

在一对新人拜堂时,长辈坐厅堂居中位置,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纷祝福新郎新娘白首偕老,永不分离。拜堂过后,新郎新娘被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这对新人都要前来敬酒,先敬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

壮族婚礼现场

趣味十足的架蚊帐仪式

在壮族新人结婚的当天,白天时,洞房里的新床架上是空荡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晚上还要举行一场热闹的架蚊帐仪式呢。新娘要出嫁的头一天晚上,母亲或嫂子就炒好几筒糯米花和花生,染红五个熟鸡蛋。第一天由伴娘(婚者的妹妹或房族妹)提着,随送嫁的人群送到男家亲手交给新郎的妈妈,如没有妈妈就交给嫂子或其他女长辈。新郎的妈妈就在本族的妇女中挑选一位父母双亲健在,且养有男女孩子的人负责撑蚊帐,以示祝福新婚夫妇像这位撑蚊帐的妇女一样生男育女。被挑选的妇女是感到很光荣的,所以,不必担心这个撑蚊帐的角色没人扮演。

贺婚的亲朋都退席走后,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洞房的撑蚊帐仪式就开始举行。这时,村里的妇女和女孩子们挤满了洞房。那个被挑选的妇女就开始撑架新蚊帐了,围观者像第一次见到撑蚊帐一样,静静地看着,谁也不敢动手。蚊帐架好了,铺上垫被再把五个红蛋分别放在蚊帐垂下的四个角和床铺的正中心,然后抖开盖被盖上。这一切都做好了,这个撑蚊帐的妇女就窜到被子下面去睡。这时洞房里更是鸦雀无声。突然,被子下的妇女学了几声孩子的啼哭声,洞房里就爆发一阵经久不息的朗朗笑声。不管这是孩子的啼哭声学得像不像,大家都说,新婚夫妇养了一个胖娃娃。让刚出世的孩子好好休息吧,洞房里又肃静下来了。那个撑蚊帐的妇女又继续她的下一个行为。被子下传出了第一遍鸡叫声。稍停一下,又传出第二遍鸡叫声,这时,围观者都跃跃欲试,各人都要占据有利位置。第三遍鸡叫声传出来了,被子下的那个妇女一跃而起,同时高喊一声“天亮了”!就把米花、花生洒遍到洞房各处。

于是,一场连喊带抢的“混战”开始了。你得一把米花,我得一把花生。目标最集中的要算床上那几个红鸡蛋了。当然床中心的那几个红蛋,大家都并不抱着多大幻想。那个撑蚊帐的妇女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不过,抢到鸡蛋的人也还要当心别人从你手中抢去。壮族法规鼓励在这样的场合抢得最多最光荣嘛。撑蚊帐的妇女宣布仪式结束了,人们就纷纷退场。这时,这洞房就交给新郎新娘使用了。

伴娘护送新娘入洞房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国很多民族都有闹洞房的风俗,壮族也不例外。婚宴结束后,晚上,壮族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洞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

新娘的敬意——献茶

当婚宴都结束后,新郎的外家(即新郎的母亲家一方)客人、叔伯兄弟姐妹就排排坐在堂屋中,准备欢送新郎和新娘“回门”。这时候,献茶就开始了。新娘从洞房里捧着张木茶盘,上面放着若干个空茶杯;新郎提着一壶糖茶走在新娘后面,给在座的人一一献茶。每走到一个人面前,新郎就给新娘介绍,新娘就向对方热情称呼,然后献上一杯糖茶。顺次是先献给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家的所有客人,然后再献给父亲、母亲和叔伯兄弟嫂姐妹。这是新娘的敬意,谁也不推辞。新娘有情,大家当然不能无意。各人在喝茶之后都在茶盘上放些碎钱作回谢,几角、一元、二元、五元不等。要是你不放,新娘当然也不责怪。不过,在这样的场合,谁都想表现得体面些。所以,新娘新郎献茶时,往往是亲人们互相表现慷慨的时候。

日落前必须返回新郎家的“回门”

在“献茶”之后,接下来就是“回门”了。如果娘家离得太远,当天不能往返,那就第三天再回门。回门时,新郎家里备办一担米,上面放有猪肉或鸡鸭还有干粉条、面条、糖果之类的东西,由新郎家族的一男青年和一女青年挑着,陪着新郎和新娘回门。回到新娘家,就把一份礼品分别送给新娘的叔伯兄弟。新娘家就做一顿丰盛的中餐接待新郎,并且请所有的族中兄弟一起来进餐。桌上,新娘或新娘的母亲就把所有在场的人向大家一一介绍,以便日后大家互相认识。

中餐完毕,大家就给新郎赠送礼物,这就算承认了新郎,希望他今后常常回来探亲,这些礼物中,有的送几块钱,有的给漂亮的布匹。礼物最厚的当然是新娘的母亲送的。一般来说,至少也给新郎送一套衣服料子,那担米也肯定是重过新郎送来的那一担。新娘家如果有讲究体面的叔伯还会多送上几担呢。要是这样,新娘家就得多几人帮着送到新郎家。反正,新郎新娘今天是不用挑担的。新郎和新娘要回程了,大家并不执意挽留,因为他们一定要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回到新郎家,壮族人认为:太阳落山之前是他们的吉日,太阳落山后走路就不吉利。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如果女方的丈夫去世,则允许寡妇改嫁,但仪式凄凉,因为人们会认为这是女方给丈夫带来的霉运。中年以后的寡妇,一般不改嫁,否则会受社会舆论耻笑。寡妇可以和男方见面,自己敲定。女子改嫁的婚礼极简单,男方派一老妇去接即可。如子女年幼,可以带走,但必须改从夫姓。也有个别的改嫁是招赘男人上门。

如果是男子丧妻,一般都进行续娶,但也有不续娶的,不续娶的,多是贫苦之家。被续娶的女方,多为接丧夫的中年人,往往有一两个孩子。若孩子年幼,可以随母到男家生活。续娶的礼仪也很简单,男家派两个妇女送去两套新衣服给女方。便把她接回来。女方离开去世的丈夫时只能走后门。

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人大多生活在我国北方,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蒙古族总人口为581.39万人。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等。现以农耕为主。

蒙古族的语言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蒙古”,是蒙古人的自称。意思是“永恒之火”。

蒙古包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蒙古族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且有同姓不婚的习俗。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普遍送彩礼、陪嫁。现在在个别地区还存在着兄终弟继、招婚入赘、名义夫妇、姐妹俩同嫁兄弟俩的风俗。蒙古族的家庭,一般以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儿子成家后,通常另立蒙古包,住在父母的蒙古包附近,共同走“敖特尔”(游牧)。

现在的蒙古族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较多。但还要经过履行聘婚这个主要形式,才能组成家庭。蒙古族的婚姻一般要经过提亲、定亲、送聘礼、搭新房、姑娘宴、婚礼、揭围帐和回门等程序。

在过去,蒙古族人在婚姻上还有很多禁忌呢!如鳏寡孤独、喇嘛、尼姑不能做媒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做媒人会给婚姻带来不吉利。选择配偶时忌讳生辰八字相克的人,如果相克则不能成婚。婚娶时还讲究黄道吉日。这主要说的是过去,现在一些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婚俗已没有统一的规定了。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自家人不出面,请媒人带着酒去提亲